黑色吸熱,如果你在炎炎烈日之下穿一件半邊白半邊黑的T恤出門,就能夠切身感受到這一點。
為了能夠對抗炎熱,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中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褪去毛髮。人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褪去毛髮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為什麼要褪去毛髮呢?這就要追溯到大約160萬年以前了。這個時期,人類的祖先已經進入了肉食時代,而捕獵成為了維持生存的重要工作。
在相對原始的條件下,人類捕獵野生動物的手段是非常單一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人類並沒有先進的捕獵工具,也沒有達到能夠製造複雜捕獵陷阱的程度,那麼人類如何進行捕獵呢?兩個字,奔跑。是的,人類依靠自己獨有的奔跑能力額進行捕獵,你可能不知道,人類是世界上最善於奔跑的生物。
人類並不是跑得最快的生物,但絕對是最善於長跑的生物。
人類的祖先通常依靠長跑來使其它動物因勞累或中暑而死,這並不是推測,早在2007年的時候,科學家便已經通過實驗證實了在高溫乾燥的環境下,馬拉松運動員能夠毫無懸念戰勝賽馬。想一想也是,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可以像人類這樣持續幾個小時的奔跑。
人類的長跑能力得益於人類全身遍布的汗腺,沒有任何靈長類動物擁有如人類一般豐富的汗腺,而為了便於散熱,會對散熱產生阻擋作用的毛髮也就隨之褪去了。褪去了毛髮的人類擁有了更強的對抗炎熱的能力,不過也隨之帶來了一個問題。其實炎熱從來都不是生物的最大威脅,紫外線才是。陽光中的紫外線本質上是一種短波電磁輻射,帶有較高的能量。
我們都知道X射線是一種高能電磁波,可以穿透我們的身體,也能夠導致癌症的發生。
紫外線的能量雖然不及X射線,穿透不了身體,但同樣可以穿透皮膚,導致皮膚癌的發生。陽光中的紫外線根據能量的高低可以分為UVD、UVC、UVB、UVA。其中VUD和UVC的能量極高,如果這兩種紫外線照射到地表,那麼大多數的地球生物都會因此滅絕,所幸的是這兩種紫外線被大氣中的臭氧層所阻隔。
但僅僅是UVB和UVA對於生物的危害也已經足夠大了。大多數的動物並不懼怕這兩種紫外線,它們要麼有濃密的皮毛保護,要麼就是生活在水中或地下,而只有人類,既沒有毛髮的保護,還要將裸露的皮膚暴露在烈日之下,這可怎麼辦呢?
為了對抗紫外線,人類的皮膚中產生了一種能夠生產黑色素的皮膚細胞。
而黑色素的作用就是能夠有效屏蔽紫外線。所以使皮膚變黑的並不是溫度,而是紫外線。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屏蔽紫外線呢?因為紫外線能夠直接傷害細胞中的DNA,引發基因突變,甚至還能直接誘發腎臟疾病,如果不是因為黑色素的保護,裸露皮膚的人類是很難在陽光下活動的。
基於這一點,人類膚色的深淺就與居住地紫外線強度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對於世界原住民膚色的研究可以發現,真正的黑人原住民主要存在於非洲中部以及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而其它地區人類的膚色隨著維度的升高而逐漸變淺。這一點也從側面印證了人類膚色與紫外線照射強度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白種人與黑人的區別就在於白種人的皮膚中缺乏色素。
那麼既然黑色素能夠屏蔽紫外線,對人體產生保護作用,為什麼人類的膚色為什麼一定要隨著維度的升高而變淺呢?這是因為事物都是兩面性的,一方面紫外線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傷害,另一方面紫外線又能夠對人體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
紫外線照射到皮膚之上,能夠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D對於人類的骨骼發育至關重要,在以前,人類很難從食物中獲取充分的維生素D,所以適當的紫外線照射就是必要的。在高緯度地區,紫外線強度相對較弱,如果繼續保持深色皮膚就會成為一種劣勢,於是長期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類膚色也就逐漸變淺了。所以世界上任何膚色的人的區別只是皮膚中色素的多少而已,除此之外,並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