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景芳的一篇文章《願你一生勇敢,不負聰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也有很多人在我們後台留言:
這是寫給那些聰明孩子的,那些不聰明的小孩,又沒有特長,又沒有好的天資,該怎麼辦呢?
其實,在我看來,這篇文章不只適用於「聰明人」,對於大眾眼裡「不聰明的人」同樣也適用。
為什麼呢?
因為,從狹義上看,我們通常認為「聰明人」就是在學術上取得更好成績的那一部分人。
但是從廣義上來看,任何人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可能都是「聰明人」。
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而這些特長所指引的方向也許就是自己的天賦所在。
只是有的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哪裡。
有人說:我好像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生活沒有激情,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不知道方向在哪裡。而且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天資平平,該怎麼辦呢?
曾經我也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做為一個非學霸,沒有任何光環加身的普通人,一路應試教育下走過來,儘管憑藉自身的勤奮,成績還算說得過去,但我始終清楚自己在學業上都不是一個一點就透的聰明人。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伴隨著許多的迷茫和自我懷疑。
我究竟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如果我在學業上無法成為最優秀的那一撥人,那什麼才是我最擅長的?
當我脫離了「一切以學生的成績為標準」的單一價值觀的評價體系之後,才能發現,原本能走的路可以更加寬廣。
經歷了長時間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我終於有了一個漸漸清晰的方向,但是這個過程是極其漫長和曲折的。
有的人三十幾歲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做什麼。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有一定的自省意識,能夠發現自身的天賦。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想就如何發現自身的天賦和愛好,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經歷,做一個探索研究式的梳理和記錄。
如何發現自己的熱愛?或者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幾歲開始去嘗試各種東西?怎麼安排?怎麼觀察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這些在我們留言板上出現的這些問題,也許你可以從今天的這篇文章里找尋到答案。
一. 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智力的基本性質是多元的——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其基本結構也是多元的,各種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
多元智能包括語言、音樂、數理、空間、動覺、人際和內省等智能。
大多數人對於智力的理解都比較狹隘,總認為智力集中體現在學術方面。但這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
我們常用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在許多方面都顯示了弊端。這種測試完全不人性化,它試圖以一刀切的方式,營造出一種普遍認知:即所有人都具備同一種潛質。
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在其他方面非常出色的人,人們卻認為他們不夠聰明。
戈登帕克斯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傳奇的攝影師。他以一種前人從未嘗試過的方式撲捉著美國黑人的經歷,他也是好萊塢第一位黑人製片人、導演和主演。他創立了《精華》雜誌,並且擔任了三年的主任編輯。他還是一位天才詩人、小說家、傳記家。
事實上,戈登帕克斯差點沒上成高中。他的母親在他15歲時去世,之後他就流落街頭,基本沒法按時畢業。他的一位老師告訴他:你讀大學完全是浪費,因為你命中注定只能做搬運工、清潔工。
但是戈登帕克斯卻以幾乎無人能匹敵的方式運用著他的智慧。他自學了鋼琴,用從當鋪買來的相機學習拍照……「當我學習攝影時,我有一種不可抵擋的精神勇氣。」
雖然他未能上完高中,他卻累計獲得了40多個博士學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戈登帕克斯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在藝術方面有著強大的學習能力。
但是,如果他因為自己缺乏正規教育而妄自菲薄的話,那麼他在藝術方面的強大天賦可能一生都無法得到展現。
天賦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智力的多樣性。
智力並不僅限於數字和文字的方式,因為數字和文字不是呈現我們思考方式的唯一方式。
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感官方式去體驗和思考世界。比如舞蹈,就是一種強大的表達方式,舞者們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智力,比如動覺、音樂、節奏等。
智力可能有10種,或者有100種不同的形式,我們每個人運用這些智力的形式千差萬別,就像指紋一樣獨特,每個人都有自己截然不同的能力組合方式。
例如:建築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肢體運作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
所以,每個孩子在不同領域會具有不同的發展潛力,有的孩子可能更有人際敏感度,有的孩子可能更有數字敏感度,有的可能在樂感方面更加擅長。
在這個世界上,除去一小部分人能夠在學術上獲得很好的成績,大多數人在學術競爭中是無法勝出的,因為這場比拼中,註定會有人被淘汰。但是學業上競爭失敗,並不意味著整個人生的失敗,不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就是很笨的人,也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自己的天賦。
天賦人人都有,只是需要我們正確的認識它和發現它。
二. 什麼是天賦?
什麼是天賦?
在肯羅賓遜的《讓天賦自由》一書中,他認為:天賦,是天資和熱情的完美結合。
《蓋洛普優勢識別器》對於天賦的定義是:天賦,是每個個體自然而然反覆出現、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模式,感受或行為。
結合這兩個定義,我這樣總結一下:天賦,是一個人在沒有外力推動之下,反覆想做、渴望做的事情,而且在同樣經驗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以高於其他人的速度成長起來。
在這個定義中有兩個元素:一個是熱愛,一個是天資。
01.
熱愛
我們熱愛的事情可以讓我們充滿能量,即使已經疲憊不堪。
而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可以在幾分鐘內將我們的能量耗盡,即使當時我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這是天賦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找到天賦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在職業初期,誤打誤撞的走進了汽車媒體領域,每天寫的是跟汽車相關的稿件,但是我本身對汽車並沒有強烈的興趣。
那時候寫稿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折磨,常常對著電腦一整天只敲了幾行字。因為不熱愛,所以也沒有熱情去更深入的了解,沒有深入的了解更無從寫出精彩的稿子。寫稿子純粹是靠毅力在堅持。當然,這份工作最終也沒能堅持太久。
當我重新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是偏心理學和教育之後,再寫這個方向的稿子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我可以寫一整天不覺得疲憊,可以從寫作中獲得一種原始能量。
這大概就是所謂經常說的心流體驗。當我們處於這種狀態中就會感覺到被吸引到了一種能量場中,獲得的能量要比消耗得多。能量推動著我們前進。這種能量不單指體力,而是精神和心理能量
有的孩子可以每天搭七個小時樂高積木不知疲憊,有的孩子能在蹦床上蹦六個小時不願意下來。
我們總在感嘆孩子為什麼不知道累呢?
那是因為他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啊,他們從這些事情中獲得了能量。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感覺不到疲憊,甚至忘記了吃飯。
有研究表明,這種體驗和生理變化,可能是大腦釋放的內啡肽或者體內腎上腺素的影響,我們的代謝率、呼吸和心跳隨之改變,這些生理條件的變化把我們帶入了忘我境界。
身處天賦之中,就會體驗到心流能讓人更強大,因為他是一種能量的整合和集中。有一種源自自我深處的意義感,它能連結到我們的內部衝動和能量。
02.
天資
天資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是人先天具備的資質。
怎麼去界定孩子在某個領域有沒有天資呢?有兩個維度可供參考:
一個是跟同齡人相比:比如,通過你的觀察,發現孩子在大運動的掌控和學習方面比其他同齡孩子做的更好。那麼你的孩子可能在運動方面有一定天賦。也就是超越同齡人平均值。
還一個是跟自己比:孩子跟自己比,花同樣的時間,在A方面是比B方面成長快很多的。如果選擇一個能利用A方面天賦的領域,你的孩子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這個孩子來說, A方面就更有天賦。
在我看來,第二個維度可能比第一個維度更加重要。
我們大部分人的天資,可能並不能達到頂級的水平。比如音樂才能媲美莫扎特,游泳速度趕超菲爾普斯。如果按這個標準,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天資的。
但是如果我們跟自己比較,尋找最突出的特長加以培養。這就是我們的天賦。
相比絕對天賦,我們更要關注的是相對天賦。
比如,目前看來,我女兒在歌唱方面的學習速度遠遠超過其它方面,但是她的天資能否支撐她成為頂級歌唱家,這個其實現在很難斷定,還需要持續的觀察。或許,隨著她成長過程中,在其他方面的天賦可能比歌唱更為明顯也未可知。
03.
熱愛,但是不確定有沒有天資
有人說,我好像對一樣東西產生了興趣,但我不確定我在這方面有沒有天分。
或者,我的孩子對跳舞好像很感興趣,但是我和孩子爸爸都沒有藝術細胞,我不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能在這方面有天分,是不是要支持他學跳舞呢?
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賦是不是完全由先天來決定的。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和哲學界都認為,我們的大腦是固定不變的,出生時候是怎樣的,一生就會是怎樣的。練習和學習只不過強化了某些神經連結。但是大腦的結構,以及神經層面的連結是固定的。
但是,隨著近10年的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儀器檢測水平的提升,對神經層面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科學家發現,真相併不是這樣的:大腦的結構並非固定不變,它的可塑性極強。
一個著名的實驗是,心理學家對倫敦計程車司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大腦中主管空間記憶的組織)比普通人要大。
心理學家維持研究了眾多數學家大腦區域,發現數學家們的頂下小葉也比普通人大,而且研究數學的時間越長,這個區域越大,這意味著,頂下小葉的發展,是進行大量數學思考的結果,而不是天生如此。
科研人員得出結論,不管是計程車司機,還是數學家,通過長期的練習,相關大腦神經得以重塑、調整、重組,反過來,大腦神經層面的"重新布線",進一步促進相關能力的提升,這就如同力量鍛鍊,鍛鍊增加了肌肉組織,而肌肉組織進一步增加了力量。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在你不確定孩子是不是在某一方面有天資的時候,也許熱情和興趣才是發現天賦的最好指導方向。有了熱情的驅使,通過清醒的、刻意的練習,塑造大腦,鍛鍊出神經肌肉,也能夠強化我們的才華和能力。
三. 如何更好的發現孩子的天賦?
01.
多觀察
(1)孩子最愛做什麼、專注力在哪一方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多觀察一下你的孩子,他們最喜歡做什麼呢?他們在哪方面花的時間最多呢?
有的孩子可能特別喜歡恐龍,對各種拗口的恐龍名字、習性、生活環境如數家珍。
有的孩子可能對玩無人機樂此不疲,對無人機的各種玩法、各種拆裝都了如指掌。
孩子所熱愛的東西中就蘊含著他們的天賦。
可以觀察一下:
有什麼事情,讓你的孩子沉浸其中忘記吃飯/睡覺?
你的孩子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不容易感到疲倦和厭煩?
(2)孩子學的快,完成的好,又滿足感的方面
我女兒是說話很早的小孩,她不到一歲半就能講長句,背一首完整的古詩,可以唱一首完整的歌,還不跑調。
她做這些並不是被強迫,完全是自願的。一首歌她會讓我給她放幾遍,自己特別專注的聽,默默的記歌詞,很快就學會了。
家裡每次來很多客人的時候,她也會不管是不是是合時宜,就跑到客人面前主動表演唱歌,收穫大人的掌聲,從而更加滿足和自信。
在唱歌方面,不僅學得快,不跑調,而且非常享受唱歌的過程。由此我可以初步判斷,她在唱歌或者語言方面是有一定天賦的。
(3)孩子有信心、願意去嘗試的方面
有些事情孩子可能沒嘗試過,但是他們願意嘗試。
比如,高空索道這種項目,有的孩子看到就會興奮:太刺激了,我想去試試。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態度:不行,我害怕,我不要去。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是不是喜歡運動冒險類的活動。
比如我女兒,小的時候連蹦床都害怕跳的孩子,對於其他運動項目第一次都是抗拒的態度,而且完成度比同齡的孩子要落後一些,我可以初步判斷,她沒有強大的運動天賦,成為運動員之類的可能性比較小。當然我還是會保持開放的態度,鼓勵她多嘗試。
對她來說,最渴望嘗試的是站在舞台上唱歌。儘管她從來沒有站在過舞台上,也許真的走上舞台就害怕了,並不一定就能完成表演,但是「渴望做某事」、「希望嘗試一種事情」,這其中可能也指向著天賦所在。
02.
最大的缺點也許是最大的優點
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
Josh Shipp在TED 中提供了一個有趣的逆向思維的方法:在孩子「煩人」的特質中可能暗藏著他最大的天賦。
他在演講中說:我們很容易忽視孩子原始的,未經雕琢的天賦,因為這種天賦一開始可能令人很厭煩。
美國一位叫朗尼的小男孩非常淘氣,總是闖禍,小時候他差點燒了自己加房子,因為他想在爐子裡煮火箭燃料。
朗尼的媽媽並沒有發脾氣,透過這件事情,她發現自己的兒子很有科研好奇心,覺得這是好事,她引導他,給他熱鋼板,讓他到外面更安全的地方去。
成年以後的朗尼詹森現在擁有80項專利。他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致力於做清潔能源相關的研發工作。
試想,如果朗尼的媽媽,因為他差點把房子點著,把他胖揍一頓,沒收他的全部「作案」工具,然後警告他以後再也不許這麼乾了。那朗尼還會有現在的成就嗎?
也許會,也許不會。
但是,毫無疑問,朗尼媽媽的做法很好的保護了他的好奇心求、欲和創作能力,並且引導朗尼把這種危險的做法引向了安全的方向。
你家孩子也令你非常煩惱嗎?
太好動——簡直一刻停不下來;
太喜歡鼓搗事情了,家裡什麼東西到他手裡都被拆壞……
情緒太敏感了,你稍微不高興她就能感覺到,然後就開始大哭……
你可以轉換思維模式。缺點也是最大的優點。
孩子太好動了,也許他在運動和舞蹈上會有不錯的表現。
太喜歡說話了,敢於挑戰老師,打斷老師的話,不遵守課堂秩序,或許他可以成為一個演說家。
喜歡拆東西,意味著他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將來或許會成為科學家和工程師。
情緒敏感過於敏感,對細節要求苛刻,讓你抓狂?這樣的孩子一般有強大的感知力、觀察力和自省能力,並且善於深度思考。他們更有可能成為藝術家、作家、諮詢師等。
不要因為起初的厭煩而忽視甚至打壓了孩子的天賦。透過缺點看到優點,如果關注到孩子的與眾不同,就能得到更好地回饋,從而解決真正的問題。
父母要勇於接納自己孩子的先天個性,不要總是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才能夠找到和孩子友好相處相互配合的好模式,把孩子引向正確的發揮潛能的方向,相信每個孩子都將因此煥發生命的活力。
03.
天賦發現的過程中多嘗試、不設限
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並且允許孩子適當冒險和多嘗試。
發現天賦的過程可能是非常曲折的,有的人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自己的天賦,有的人可能要走一些彎路。
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設限,才能更好的發現孩子最大的天賦。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4歲時已經掌握了一些曲子,她和全家都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成為鋼琴家。在她16歲那年,賴斯進入所在的丹佛大學拉蒙特學院學習鋼琴演奏。她夢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到卡內基音樂廳演奏。
直到一個大學學期的暑假,她參加了一個音樂節,當她看到「那些11歲的孩子們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一年才能練習好的曲子,當時我想,我不可能在卡內基大廳演奏的那一天了。」音樂夢想破碎了,但是賴斯沒有完全放棄鋼琴,而是把它當作業餘愛好。
除此以外她還有很多的業餘愛好:花樣滑冰、看美式橄欖球,在父母的支持下,她涉獵豐富,愛好廣泛。直到她開始關注美蘇問題,才真正找到自己的特長所在。
雖然她的很多愛好沒有發展成專業特長,但是這些都培養了她探索、嘗試的意願,和熱愛生活的能力。
有人說,我的孩子都十幾歲了,是不是現在再去觀察他的天賦太晚了?
村上春樹二十幾歲才開始寫作。摩西奶奶決定開始認真畫畫的時候已經78歲了。
尋找天賦的過程從任何時間開始都不晚。勇於嘗試,保持一生的覺察和自省能力更為重要。
04.
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
孩子的興趣點和關注點可能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家長可以把上面提到的觀察都記錄下來,看看哪些方面有變化了,哪些一直沒有變。
也可以主動問孩子:喜歡什麼,做什麼事情不覺得累?會很有滿足感?現在最渴望嘗試的事是什麼?
也可以問問孩子的老師,或者親朋好友。
我們通常只有一個兩個孩子,對於天資的平均水平往往沒有概念。而老師接觸的孩子更多,從他們的角度可能更容易發現每個孩子的不同尋常之處。
把這些記錄的結果放在一起再看,能更容易發現孩子天賦的線索。
著名暢銷書作家保羅科埃略著有小說《鍊金術士》,這本書被翻譯成超過60種語言,累計銷量達到4000多萬冊,他成為歷史上最暢銷的葡萄牙語作家。
《鍊金術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科埃略在十幾歲就痴狂地想成為一名作家。而在父母眼裡,他應該成為一名律師。科埃略的父母先後三次把他送進精神病院,試圖把他帶回「正軌」。但是沒有什麼能阻止科埃略的寫作。
將近一個世紀快過去了,如今很多父母可能還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當我們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當我們想把他變成另外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覺得這是為了他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真的好」。
每個孩子有著他與生俱來的氣質和天賦,需要我們具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去引導。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機會去做他們天生就應該做的事情,走他們應該走的路,即便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