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姐的婚姻倫理片,後勁十足,劍指奧斯卡

2019-12-13   奇遇電影

在這個10年代最後的冬天,好片突然大爆發!

前陣的《好萊塢往事》、《愛爾蘭人》、今天剛出的《猴子》(還沒有字幕,在翻譯)、《1982年的金智英》……

朋友,這就是事實上的過年啊!!!!


下面這部,更猛。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了,不過不過,我還是得一再推薦。

它的猛,不在於形式或場面,而是它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對現實婚姻生活的映射,後勁十足,差點扛不住——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它所關注的話題並非尖銳的社會問題,而是落到了更個人向的婚姻話題,在溫吞的敘事中迸發能量。


熟悉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都知道,他擅長現實題材電影。他的作品並無宏大的野心,大多來源於他對生活的體悟。

2005年的《魷魚和鯨》便取材於自己兒時父母離異的真實故事,代表作《弗蘭西斯·哈》也以女友格蕾塔·葛韋格(Greta Gerwig)為靈感來源。


這一次,《婚姻故事》也不例外,影片劇情直接脫胎於鮑姆巴赫與其前妻珍妮佛·傑森·李之間的故事。

同片中的斯嘉麗·詹森所飾演的妮可一樣,詹妮弗出生於加州的一個好萊塢世家,並以舞台劇開始自己的演藝道路。

詹妮弗·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


她曾於2007年與鮑姆巴赫合作過電影《婚禮上的瑪戈特》,在片中飾演妮可.基德曼的妹妹。這是二人罕有的合作影片,被認為是鮑姆巴赫較失水準的作品。

2013年,在與詹妮弗離婚之後,鮑姆巴赫遇到了他人生中的「最佳女主角」,格蕾塔·葛韋格。

鮑姆巴赫與格蕾塔·葛韋


二人在交往期間合作了一系列影片,《格林伯格》、《弗蘭西斯·哈》、《美國情人》等佳作都在此期間產生,鮑姆巴赫也因此漸漸進入主流視線。

有意思的是,格蕾塔·葛韋格並沒有在男友的光環下待多久,很快就轉型為導演,自立門戶拍起了電影。

這次轉型從一開始就展現了她作為導演的天賦,她初執導(《伯德小姐》)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今年的作品《小婦人》也是頒獎季大熱。

才女格蕾塔·葛韋格


演而優則導,且大獲成功,與《婚姻故事》當中女主的發展弧線如出一轍。

在《婚姻故事》中,格蕾塔的性格、職業,以及同前妻詹妮弗之間的婚姻故事,被鮑姆巴赫巧妙安插到了劇情之中。

取材於現實生活的做法,讓這部影片所傳遞的情感真實又準確。


這可能是鮑姆巴赫從影以來最好的劇本。

影片以兩段「人物畫像」的長段蒙太奇開篇,迅速闡明兩人複雜細膩的情感關係。

妮可是因大學時期的校園性喜劇小有名氣的女演員,為了丈夫的事業來到紐約成為一名劇場演員,查理是才華橫溢的舞台劇導演。


片中男女主角的婚姻看似順利且完美,他們一見鍾情,互相傾慕,繼而結婚生子,堪稱模範家庭。

但當鏡頭切換至當下時間線時,我們卻發現二人坐在調解室當中——他們竟然正在謀划著離婚。

影片開篇將觀眾情緒拋向高點後,而後迅速落下。緊接著,以性別和權力雙視角展開敘事。

這對明明仍然相愛,並且擁有無數羈絆的璧人,為什麼會淪落到需要進行婚姻調解,甚至離婚的地步?隨著劇情的發展,這個問題漸漸得到解答。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較多展現的是女方妮可。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強裝鎮定且有些歇斯底里的女人。


無論是無法心平氣和的讀出對丈夫的正面評價,還是在聽完查理的評語後轉身哭泣都顯示著此時,在紐約,兩人之間的主動權都掌握在查理身上。

這正是妮可想要打破的東西。於是在與律師諾拉見面時,她崩潰的說出離婚的原因:「我感到自己很渺小。」她渴望奪回話語權,打破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而影片也刻意安排了一位強勢的女律師來為妮可代言,並讓蘿拉.鄧恩略微俯視鏡頭說出今年電影中最slay的女性主義發言:

「我們可以接受不完美的父親...就算他們犯錯,我們還是愛...但民眾無法接受母親犯同樣的錯...因為我們猶太基督教觀點...就是聖母瑪麗亞,她生產的時候還是處女...上帝就是父,上帝從沒出現過。所以你必須完美,查理就算是爛人也無所謂。」


而後,妮可終於如願以償的回到了洛杉磯。影片從查理接過離婚文件開始,實現了權力和性別視角的互換。

從被迫找尋律師開始,查理的生活和心理開始雙重失衡。諷刺的是,在妮可獲得「空間」地洛杉磯,查理卻失去了「空間」。


作為一個在紐約白手起家的創作者,查理心底里不屑好萊塢的浮華。而原生家庭的不幸又讓他對洛杉磯的空曠感到不適,遊蕩在車水馬龍的紐約大街反而令他倍感安全。

影片在前後兩個部分展現男女雙方的可憐/可愛/可恨,又在二人交匯的爭吵中,殘忍地揭開了生活的真相——妮可認為查理自私地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查理則認為妮可將自己當成了逃離洛杉磯的工具。


在雙重視角下,孰是孰非往往難以分辨,反而是在婚姻的契約關係失效之後,雙方內心的真實想法顯露無疑。

他們之間並不存在對與錯,兩者都一廂情願的在自己的世界裡擔任主角,並且都無法擺脫性別/社會/慾望身份的局限。

鮑姆巴赫還是難以避免地為男性展開辯護,仿佛是對上面「父親不用完美」言論的回覆。影片刻意迴避了查理的出軌事件,且為查理設置了家庭調查員上門評價的段落,讓這位父親顯得「楚楚可憐」。


但或許是因為自身經歷的原因,鮑姆巴赫對現代婚姻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這導致片中的婚姻關係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感。

除了殘忍揭露婚姻關係之下的真實人性以外,作品中還處處散落溫情的細節,體現著生活尷尬與幽默並行的真實質感,也展現出親密關係喪失以後高於婚姻的真情實感。

看似強勢的妮可,在自己絆倒時卻向查理脫口而出一句「對不起」,顯示出她內心的自卑和脆弱。


前一秒還在辯論爭吵的二人,下一秒就在點餐的過程中展現出對彼此的了解和關懷。

曾經最親密的兩人,在說出「我希望你明天就死」的惡言後相擁而泣。


哪怕在「對簿公堂」時,妮可也會忍不住在諾拉誇獎查理時抿嘴偷笑。


他們在全片的劇情推動中,有過數次互相關懷和真實的情感互通,展現著他們超越婚姻關係的深厚情感,無數次讓觀眾誤以為這段婚姻仍有挽救的餘地。

但越是藕斷絲連,二人價值觀的衝突就顯得越明顯、越強烈,於是戲內的男女主角、戲外的觀眾,也在無數次往復中越發清晰地意識到這段感情的無可挽回。

這段因價值觀不符而早早埋下「定時炸彈」的婚姻故事,長期以來幾乎僅憑契約關係存在,在決定離婚之後,二人漫長的離婚過程,以及離婚過後的再次相逢,則為這段相愛卻不可相廝守的故事加上了一句意味深長的「未完待續」。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這種種恨與愛,殘忍與遷就,痛苦與柔情的交纏,才是世上所有親密關係的真相。

《婚姻故事》所描述的這段關係,漫長而充滿矛盾衝突,真實到每個人幾乎都能在身邊找到現實原型。

致敬伯格曼


作為曾經的文藝片常客,「寡姐」斯嘉麗·約翰這一次太讓人驚艷了!


與以往文藝片《迷失東京》、《午夜巴塞隆納》、《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等角色的溫柔可人不同,本片大量的對白和室內戲,對演員的要求極高,而在懟臉特寫下的大段獨白中,我們都毫不出戲地隨著斯嘉麗顫動的絨毛和含淚的眼光一同起起伏伏、時悲時喜。

而影片的男主角亞當.德賴弗更是讓人驚訝,他的表演已到了如此穩健的地步。

與上一次作為絕對男主出演的賈木許的《帕特森》中的克制不同,亞當在收放之間完美展示查理的矛盾。


他作為導演時強勢的眼神;


結尾讀信時微微的嗚咽;


怒吼後的崩潰大哭——

都讓人動容。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就是律師諾拉的扮演者蘿拉·鄧恩。蘿拉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強勢精準,讓人挪不開眼。

她在安慰妮可時,習以為常地脫掉了高跟鞋,以輕鬆的姿態讓後者放下戒備;


在蓄勢待發回擊對方律師時,她又傲嬌地脫下外套,準備「秀肌肉」——


種種細節,完美展現了這名女強人待人接物時的強勢與圓滑。

蘿拉·鄧恩的表演讓這個角色如此豐滿,也正是由她口中說出那些擲地有聲的女性主義台詞,才會那樣的鼓舞人心。

查理與兒子一同閱讀妮可未讀出口的信件,與影片開頭形成互文,也將過程中一切不堪的「廝殺」圓了回來。
生活皆如是,愛情皆如是,我們在無數次人與人之間交接的航行中,相遇又分離,千瘡百孔,最後留下的還是那些溫柔時刻。


恰如妮可寫下的:

I』ve never stop loving him,even though it doesn』t make sense any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