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畫,很難說清是洋為中用還是中為洋用。鴉片戰爭後,在內容和形式上產生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特色之作。例如晚清廣東人繪製的外銷畫,一些借鑑西洋畫法的插畫等。學者餘輝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英倫讀畫錄之四 求實辯(上)》一文中,有如下考證。
清 佚名 外銷畫《繡花女》頁
有一類是來自江南畫家的作品,由於畫中出現了與西方物質文化相關的物件,給解決鑑定問題提供了依據。明末以來,海禁鬆弛,西洋傳教士來華,中國的對外交流漸漸復甦,一些舶來品或受舶來品影響的「中國造」,也開始出現在畫面里,這給繪畫鑑定進一步細化帶來了時代的刻度。
清 佚名 外銷畫 《哈欠女》 頁
明末陳洪綬署名的大幅之作《瓶花圖》軸(絹本設色,縱174.5厘米、橫98厘米),作於崇禎八年(1635年),時年三十八歲,是筆者所見到最大的陳氏之作,該圖畫大束菊花和樹枝插入大玻璃瓶里。
明 陳洪綬(款) 《瓶花圖》軸 絹本設色 縱174.5厘米 橫98厘米
幅上長題云:
谿山老蓮安靜神心,白諸君子曰:事事每每相干,不能似諸公至秋香深院採菊,雖詩以集,秋香樂境未得言,文已成,而煤野韻似諸公。往之,乃諸君子曰:秋雨千山里,藍車似子行。綬:吾言澂合道,子語必關情。公:豈止能閒好,還欣業不生。綬:菊華尊艷事,已過小春晴。公:謝君喚採菊,采入秋香處。綬:設酒深院中,沉醉扶歸去。公:相呼看紅葉,林下醉秋華。綬:折得一枝歸,與君稱壽華。公:多閒老少顏,願與壽者相。綬:載入碧璃瓶,圖之為尊觴。言既,而景侄且至,云:善玉三升為慶。開翁老伯八旬大壽,素(索)畫予,雖草書工畫於秋香深院,而似諸公入華堂拜祝,大醉於秋華秋樹之間,海棠四照之時,酓酒是天河腹也。時乙亥十一月朔日。洪綬頓首。鈐印「陳洪綬印」(白文)、「章侯」(朱文)。
根據題記,這是作者為開翁老伯八十歲祝壽所作,作畫之前,畫家採集了大把的菊花,插入玻璃瓶里,與諸公對詩。
《瓶花圖》題文細部
該圖是1978年10月入藏,該館對此圖的可靠性沒有什麼質疑,我不敢當下決斷。雖然幅上的長題和款印貌似陳洪綬真跡,但令我疑惑的是,圖中出現了大型透明玻璃容器,根據它與花枝的比例,其高度大約有六、七十厘米,明末有這樣超大的透明玻璃器嗎?
《瓶花圖》菊枝細部
為此,我在倫敦的深夜裡撥通了故宮博物院鑑定玻璃器的專家夏更起先生的辦公電話,早上剛上班的夏先生否定了明代製作大型透明玻璃器的可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宮在養心殿造辦處下設御用玻璃廠,最先引進了西洋的玻璃製造技術,還聘請了法國技師在宮裡製造玻璃器,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生產出大型的透明玻璃器。這只限於宮廷,民間還不具備這個製造水平。
《瓶花圖》局部 玻璃花瓶
在陳洪綬臨終的1652年,中國的任何地方也生產不出大的玻璃器,更何況是透明的玻璃器,當時至多能製造掌上的小玻璃器。因此,陳洪綬在沒有見到或耳聞這種器皿的情況下,何以畫得出?最能說服人的辦法找出作偽的證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ShYvm4BMH2_cNUgEz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