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史泰龍主演了兩部讓全世界影迷都為之興奮的電影:一部是動作犯罪類型片《金蟬脫殼》,本片實現了經典遊戲《魂斗羅》兩位原型人物真正意義上的銀幕「合體」。
而另一部,是史泰龍和羅伯特·德尼羅聯手合作的懷舊向拳擊題材影片《旗鼓相當》。雖然本片在豆瓣上的評分僅為7.1,但對於喜歡《洛奇》系列以及《憤怒的公牛》的朋友來說,都知道這部電影意味著什麼。
故事講述了來自匹茲堡的瑞澤(史泰龍)和基德(羅伯特·德尼羅)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輕量級拳賽冠軍,兩人之間曾進行過兩場拳擊比賽,不過卻始終沒有分出勝負。
後來瑞澤敗光了自己的財產,生活窘迫,而為了維持生計的基德則經營起了一家餐廳,但是日子也並不好過。
一次偶然機會,這兩個「過氣拳王」又在某節目當中再次碰頭,進而大打出手。為了解決幾十年以來的恩恩怨怨,已闊別拳壇多年的瑞澤和基德決定再次投入訓練當中,重新披上戰袍拉開他們的「世紀大戰」。
和同年的《金蟬脫殼》相比,《旗鼓相當》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採用了更喜劇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它著重刻畫了兩位昔日的「拳壇精英」退休之後的晚年生活。
很多拳擊題材電影帶給我們的印象,主人公往往都是被人膜拜的傳奇式人物。但在《旗鼓相當》里,我們看到的卻是兩個年紀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多歲的遲暮老人,他們不僅會為了生活瑣事而煩惱,要為了維持生計而四處奔波,更會為了恢復身材,恢復狀態和體能而痛苦和糾結,如此「去英雄化」的表現手法,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
影片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以下幾處:第一處是瑞澤和基德舉辦了復出的記者會時,現場十分冷清和尷尬;第二處是兩人進行跳傘比賽時,落地時的窘態被人恥笑;第三處是兩人竟然遭到了後輩的挑釁,這種充滿了「自嘲感」的娛樂精神,貫穿了影片的始終。
《旗鼓相當》在「致敬」了《洛奇》以及《憤怒的公牛》這兩部經典拳擊片的同時,還對30多年前《洛奇》和《計程車司機》的「奧斯卡之爭」戲謔和調侃了一番。
當年,由馬丁西科塞斯執導,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計程車司機》雖然榮獲了金棕櫚獎,但在奧斯卡上卻遭受了「冷遇」 ,結果該年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都被《洛奇》給搶走。反觀《旗鼓相當》,其主角瑞澤和基德的恩怨,也始於30多年前兩人的拳壇大戰。
儘管電影幽默詼諧,但它所要傳達的主題仍是積極向上的——到了影片最後,兩人比賽的勝負結果已經不再重要,他們能夠在遲暮之年又重新站到擂台上像年輕時候一樣奮力戰鬥,並相逢一笑泯恩仇,無疑對「勵志」和「追夢」做出了很好的詮釋。
不知各位小夥伴們,又如何評價這部《旗鼓相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