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出現這7個現象,證明你身體缺少蛋白質,需要補充

2019-09-09     壹健身

健身的小夥伴都知道蛋白質對肌肉的形成與增長很重要,所以對高蛋白的食品和各種蛋白粉總有著無盡的熱情,生怕因為蛋白質攝入不夠而影響自己的肌肉生長。

美國運動醫學會運動生理學專家吉米·懷特(Jim White)向MH介紹:「蛋白質在幾乎所有身體機能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影響頭髮、皮膚、肌肉、荷爾蒙和酶的結合與構成。」注意看這些可都是決定小夥伴們顏值的重要條件。

現如今大部分的人們都會攝入大量的肉。但是,小夥伴從其中獲取的蛋白質含量可能會比你想像中的要少,或者因為平時太忙沒有時間吃飯,這同樣會導致每天攝入量不夠。

蛋白質缺乏跡象1:你正在失去肌肉和力量

有科學證明,男性到達30歲以後,他們的肌肉質量每10年就會減少3-5%,這個過程被稱為肌肉減少症。

如果一個人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那麼他所攝入的蛋白質就只會為他日常生活和身體活動提供能量。而沒有足夠的蛋白質進入肌肉,蛋白質攝入水平如果一直沒有達到所需,小夥伴的身體就會開始從肌肉中提取蛋白質,並用於身體日常所需,然後你會發現不合適的衣服會越來越多,力量也原沒原來大。同時覺得體重無法增加——甚至是一直在減少,一定要去醫院檢查你的蛋白質水平。

蛋白質缺乏跡象2:精疲力盡

健哥說的並不是在說深夜外出或者下雨的早晨打個哈欠這種情況。如果小夥伴感到在白天精疲力盡,這可能也意味著你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健哥還認為,如果一個人沒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那他可能就沒有攝入足夠的卡路里,」「這樣的話,你會一直感到疲憊和虛弱,這樣的狀態去健身是很危險的,而且十分影響到你的鍛鍊效果。」

蛋白質缺乏跡象3:食慾

如果有小夥伴控制不住自己去想像一大塊牛排又或者是塗滿花生醬的麵包,這意味著你真的需要蛋白質補充了,因為小夥伴的身體會給你發出一個警告信號。就像是你在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後想要吃甜的東西來補充糖分一樣。

在缺乏蛋白質的時候,人們的胃口會變大,對美味食物渴望也會增強。我們的身體是由這種補償性機制設計的,因此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理論上我們會渴望高蛋白質食物,而這正是我們維持生命所迫切需要的。

當小夥伴因為缺乏蛋白質而產生這種渴望時,你可能會開始在吃什麼方面做出一些不好的選擇。比如很有可能會開始選擇高熱量食物來應對強烈的食慾。

攝入適量的蛋白質可以讓小夥伴保持飽腹感,以防止缺乏蛋白質所引起的飢餓,這會導致暴飲暴食。

蛋白質缺乏跡象4:骨折

如果小夥伴在鍛鍊過程中受傷,這可能是由於鍛鍊時不當或過度鍛鍊所造成的,但也可能與蛋白質的消耗有關。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們,研究表明低蛋白攝入(小於0.8g/KG)和髖部骨折之間有著顯著的聯繫。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影響骨骼質量的生長因子IGF1會減少。將蛋白質攝入量維持至正常水平可以增加這種生長因子的削減水平,促進骨質密度的增加。這就意味著你不會那麼容易受傷。

配合蛋白質供應,增加一周力量訓量,可直接改善骨骼強度。成功的力量訓練只有在攝入足夠蛋白質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蛋白質缺乏跡象5:生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痊癒

如果有小夥伴經常生病,而且病情持續時間長,這可能意味著你的免疫系統因為蛋白質缺乏而受損。蛋白質是免疫功能和損傷恢復的重要營養素。當人們接受手術時,他們會被告知在手術後補充蛋白質以幫助恢復傷口。

沒有足夠的蛋白質,傷口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甚至可能根本無法癒合。小夥伴還會發現自己容易抽筋或感冒。胺基酸能產生抗體和其他免疫因子,保護身體不生病。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或能量),免疫系統就會衰弱,更容易感冒或更傷口感染。

蛋白質缺乏跡象6:肚子越來越大

如果小夥伴的體重持續增加,全身出現水腫或腫脹,這與上述的體重減少同樣有可能是因為蛋白質不足造成的。

在我們的細胞壁中有一些蛋白質,它們作為通道將電解質(鈉和鉀)泵入和泵出,以調節體液水平衡(細胞內和細胞外有更多的水分),隨著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真正的蛋白質缺乏症狀),水腫就很有可能發生。

這可能存在於某些小夥伴的腹部膨脹,因為細胞蛋白通道不能像應有的那樣有效地將血液泵入和泵出細胞。

蛋白質缺乏跡象7:頭髮和指甲

小夥伴的頭髮、皮膚和指甲都是由蛋白質的胺基酸所組成的組織。

如果身體長期達不到攝入量最低要求,或者攝入過多的熱量而不是蛋白質,那么小夥伴的身體就會意識到它應該優先供給重要器官,而正好你又需要胺基酸來補充毛髮、指甲等,這就會造成它們又薄又弱。

健哥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了自己身體是不是缺乏蛋白質。而缺乏蛋白質的小夥伴們可就要按照健哥上面說的問題去注意補充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要不然身體就會主動提醒你的哦。

來都來了,關注一下再走吧!

更多健身知識和教學視頻,等你來閱O(∩_∩)O~!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H6GeIm0BJleJMoPMxN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