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夜簌
1月16日早間,一則「趙忠祥去世」的消息,霎時引爆了社交媒體。上一刻倪萍看望趙忠祥、趙忠祥經紀人闢謠其去世的新聞還在前列,下一刻趙忠祥之子趙方登錄其社交網站個人帳號的發文,證實了這一消息,表示父親於早上7:30在北京因癌去世,享年78歲。
在倪萍、楊瀾、董浩、張澤群、劉曉慶、趙薇、馮遠征等同行及好友紛紛公開發文悼念,稱讚並緬懷其知識淵博、好學敬業時,不少網友也表達了對其離世的惋惜,重溫「童年的記憶」《動物世界》。
作為國內第一代電視主持人中家喻戶曉的代表人物,他曾被派隨領導人訪美在白宮採訪美國總統,也曾參與十餘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可以說,趙忠祥的工作軌跡陪伴著幾代人的新年記憶。
1959年,在廣播事業局新增電視播音員這一需求之際,18歲的趙忠祥就經過多輪選拔,進入中央電視台的前身——北京電視台,成為了中國第二位電視播音員、第一位男播音員。
當時的播音主持人才緊缺,不少播音員身兼數職、被委以重任。作為台里的第一位男播音員,趙忠祥曾多次參與國慶慶典與閱兵式的實況轉播。1979年,被派隨鄧小平訪美參與《人民日報》等的報道工作,專訪美國總統卡特,其採訪開場白「總統先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電視台記者第一次有機會採訪一位美國總統」,在當時中美建交伊始的背景下,一度讓全國不少觀眾為之自豪和振奮。
此後,趙忠祥還曾採訪過幾十餘位國內外政要及名流,除兩次採訪卡特外,還包括美國前總統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全國勞模時傳祥、數學大師華羅庚等知名人物。後來,趙忠祥在出版的回憶錄中,如此表達參與外事活動的感想:「我微不足道,但我代表的是五千年的一種文化傳統,我所應體現的是站起來的正在日益強大的中國人民的氣質、風度和自尊自重的尊嚴……」在專業能力之外,更多幾分有關政治的敏銳。
1980年,趙忠祥開始為《動物世界》《人與自然》這類環保科普節目進行配音解說,其中有關世界各地野生動植物的介紹及自然如何影響人類等新穎的內容,廣受喜愛。「雨季過了,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又到了交配的季節……」趙忠祥渾厚磁性而極具辨識度的聲音,更是成為這檔節目的標籤之一。據悉,趙忠祥至今為其解說兩千五百多部集,解說文字達一千八百多萬字。
此外,在趙忠祥50多年主持生涯中,其在央視曾參與《新聞聯播》《五四蒲公英青年智力競賽》《正大綜藝》等節目的播音主持工作,離開央視後先後在東方衛視《舞林大會》、廣西衛視《老趙會客廳》、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我們的師父》等多檔節目擔任主持或嘉賓。
在80年代的「五億」電視觀眾心中,趙忠祥是當之無愧的「國民偶像」,幾乎全國人民都認得他的聲音,出席活動甚至日常出行,都受到群眾簇擁著要簽名的明星級待遇。同時,業內也沒有忘記他在國內播音行業起步階段的貢獻,趙忠祥在2006年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評選「中國電視主持人25年25星」中,經二十多位專家的評選,在2萬多位候選人中以最高票數榮獲「傑出貢獻大獎」。而在去年2019年10月評選出的「70年70人·傑出演播藝術家」中,趙忠祥的名字同樣在列。
「有主持的,有朗誦的,更有之後參與小品的,每一次都是不一樣的經歷,有快樂的,也有悲傷的。18次參與春晚,對我這個電視工作者來講,已經大喜過望了。」趙忠祥曾經在採訪中,這樣回憶自己從1983年到2000年的春晚記憶,而在「看春晚」逐漸成為過年必備的一代人看來,趙忠祥本身就是青春回憶的一部分。
作為前新聞聯播播音員,趙忠祥的專業素養和控場能力似乎毋庸置疑。從1983年第一屆「負責念一下開幕詞」開始,趙忠祥曾在一次採訪中回顧自己央視春晚的主持生涯,表示「主持詞完全是由撰稿給主持人寫,一旦詞給了你,根本就不能變一個字。我不知道別的主持人的經歷,就我來講,添一個字、減一個字都是不允許的」,這種嚴格到近乎刻板的專業精神,不禁令人讚嘆。
1991年,趙忠祥與倪萍首次搭檔春晚,並在此後長達12年的合作中,成為國民度爆棚的「螢屏搭檔」。兩者端莊大氣的颱風,深入人心。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我十分想見趙忠祥」、「我的夢中情人是倪萍」的金句,又何嘗不是當時億萬觀眾的心聲。而距2000年最後一次共同主持央視春晚的19年後,趙倪兩人在節目《身臨其境》中,分別以77歲和60歲的高齡再度合作,重現春晚倒計時送祝福的跨年時刻,讓不少觀眾淚目。
在趙忠祥與倪萍擔任春晚主持的十餘年間,專業主持群的設置逐漸被觀眾熟悉起來。其間,周濤、朱軍、李詠、董卿先後於1996、1997、2002、2005年加入,後相繼離開。每一次觀眾對主持隊伍的矚目,似乎均不亞於對春晚表演嘉賓的期待。
日前,2020年央視春晚主持人陣容的變化曝光,最近幾屆春晚主持的董卿、李思思、朱迅、康輝等並不在列,除尼格買提和任魯豫外,央視《主持人大賽》中張舒越、尹頌兩位新人主持及影視女星佟麗婭的跨界主持,不由得引發了大家對於春晚主持專業水準的熱議。
其實在1983年-1985年早期的春晚中,較之專業的主持人,春晚的組織者出於聯歡氛圍的考慮,往往更願選擇人氣和知名度不亞於當今「流量」的文藝界名人。比如,1983年首屆春晚中,4位主持人分別是馬季、姜昆、王景愚、劉曉慶,其中劉曉慶更是以眾望所歸的最佳女主持人的身份占據C位。此後兩年,姜黎黎、陳思思、張喻、顧永菲、方舒等當紅女影星,也先後擔任春晚主持。
鐵打的春晚流水的星,螢屏里的明星更迭不止,螢屏外的觀眾同樣在更新換代。或許正如日前蔡明在與何冰合作的小品被斃後的感慨,「有的時候排練的時候站在春晚的舞台上,那麼熟悉的舞台可是身邊又少了熟悉的人,春晚劇組的辦公室是不變的,永遠是那個辦公室。每年春晚剛開始的時候都會去開會,坐在那張熟悉的長長的桌子旁邊的時候,就會想對面曾經有他,有他,還有她。春晚還在繼續,那張桌子還在,但是坐在桌子後面的人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