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102了,你還敢相信銀行理財嗎?

2019-08-16     烯財經

說起買理財,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路徑就是去銀行買,原因很簡單:穩妥嘛

「雖然收益率不至於多喜人,但總高過於存款利率。」

相信這是諸多理財小白初次買理財產品的想法。

甚至很多人都是看也不看,蒙眼選理財產品。微博上ID為「我就只吃一口肉」的網友對此吐槽說,「很多屁民們買理財就是看期限閉眼挑,甚至保不保本都不帶看的,客戶經理們也是會給一個你懂我懂的眼神『哪個高買哪個』,讓屁民們自己意會。」

想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像極了生活中站在理財大廳買產品的「你我他」。

但隨著2018年4月,央媽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一切大有不同。

直白地說就是,「再也不要因為銀行保本而買銀行理財產品了!!!」

為什麼呢?


1、打破剛性兌付,不提保本

「錢放在銀行,隨時取,隨時用,到期還有高於存款的利息」,這樣的「優選」誰不愛,人們也一直把這種方式稱為「剛兌」,銀行也靠這一點吸引了無數普羅大眾。

但銀行為什麼能做到剛兌呢,難道銀行就不會虧嗎?

如果你覺得不會,因為銀行風控牛逼啊,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事實上銀行也會,但憑藉穩定的資金來源,它總是能找補回來。況且剛兌,也不會是全國14億人口齊刷刷全要去剛兌。

而資管新規出來後,明令規定:「打破剛兌,不提保本,誰提罰誰。」,所以未來買銀行理財產品就是,你可以買,但不能剛兌,風險要自負。

按照業內專家預告,現在銀行+其他機構的資管產品的規模將近100萬億,如果有1%打破剛兌,那就是10億,想想這個數字對普通人還是影響比較大的。


2、看清楚你投的是個啥

知名投資人、貨幣專家黃生曾在《財經郎眼》節目中指出,我們過去所投的產品基本上是通道產品。但資管新規出來後,只允許「一層通道,不允許層層嵌套」。什麼意思呢?

換句人話說,就是過去人們買理財產品,但其實並不知道錢投在哪兒了。

比如你買的銀行理財投資的是信託產品,信託有投資的是保險,而保險有可能投的養老房地產,但是中間這個流程普通人並不知道。這也是過去國家一直在強調不允許資金流入房地產,很多小白可能還想銀行買的產品怎麼能投到房地產呢?

答案是,銀行表外業務可以操作的。

而資管新規出來之後,就是不允許銀行這麼層層嵌套的買理財產品了,必須得透明,明確哪部分資金對應哪部分資產。如果市面上你買的資產看不到具體資金流向,那就不符合監管要求,普通投資者就需要警惕了。

這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時間招行的錢端事件,近萬人投資約14個億,最後項目暴雷,很多人血本無歸,到現在也沒斷定出是錢端的過,還是招行的鍋,這血淋淋的教訓就是要普通投資者明白,從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到底是什麼,很多時候就是銀行代銷產品。


3、短期理財會變少

為什麼呢?

因為資管新規明確規定,「要規範資金池,禁止期限錯配。」

看到「期限錯配」四個字,不熟悉金融領域的小伙們可能會懵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P2P平台為了滿足投資人短期投資、快速回籠資金的投資偏好,將長期投資項目拆成了短期,以達到快速融資的目的。

比如一個年的標,它給你拆成12個月發,但這樣的方式往往一個月後,資金回籠不了。所以,很多平台一個月後,又會發行一款期限為一個月的理財產品,然後把融來的前還給上個月到期的投資人,如此循環。

這樣「發新償舊」的方式除了存在於P2P行業,在銀行業也普遍存在,但一旦資金鍊斷裂,對投資人來說就是血本無歸,這也就是P2P頻繁暴雷的主要原因,而銀行之所以沒爆,關鍵是銀行的社會信譽能帶來穩定的資金流。

而此次資管新規明令規定「不許期限錯配」,說是三個月的產品就只投三個月,說半年就半年,這就導致市面上這種短期理財產品會減少,所以再有「短期理財,快速回籠」的產品,我們就得警惕了。

如果看到這裡,你還是會想說,「反正我是從銀行買的產品,虧了,我就去維權告它啊。」

不好意思,現在沒用啦。

從2017年開始,銀行在買理財產品時就開始讓投資者錄音錄像。意思是已經有證據證明,你再購買時是明確知道「不保本」、「預期收益不代表實際收益」等風險內容的。所以,即使出事兒了,你扯著嗓子和客戶經理拍桌子大鬧也沒用,因為法律上講,人家已經告知風險了,並且你知悉。

所以,朋友們不要在「蒙眼買銀行理財產品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WZEmmwBvvf6VcSZ9K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