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季「尋 木 納 涼」地 圖

2020-06-04     TimeOut北京

原標題:夏 季「尋 木 納 涼」地 圖

夏天的太陽一曬,只想找顆大樹,往樹蔭下一站,有沒有想過頭頂的大樹可能比你的故事還多?這些有故事的古樹有的位於市區里鬧中取靜的名人故居小院,抽個半天就可以享受綠意盎然;有的位於京西山水怡人的清凈寺院,需要花一天時間遊山玩水,不管哪種,都是不錯的夏日之選。

**以下部分景點暫未開放,請仔細查看文末信息

1 1

1 北海團城的 「白袍將軍」和「遮蔭侯」

一首年代感十足的划船金曲《讓我們盪起雙槳》,是不少人在學生時代來北海公園約會的背景音樂。但在北海公園南門的好像城堡一樣的建築——團城,來的人就明顯少了一些。這座微型城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遼代,是遼「瑤嶼行宮」的一部分。在金滅遼之後,遼代的「瑤嶼行宮」繼續修繕和擴建,稱為「圓坻」,這時候的圓坻就不單單是一座島嶼啦,上面開始建造殿宇用來祭天。

之後到了元大都時期,圓坻變得更加重要,被定為大內東、西兩宮的聯繫中心,圓坻以東就是大內,以西則是皇太后的興聖宮還有皇太子的隆福宮。至於選定大內位置這件事,更是隨性,忽必烈走到圓坻,四面八方看了一圈,拿起弓箭向東面射了一箭,箭落地的地兒就是大內的位置。

至於「圓坻」,因為四周築起了石牆,形成一個圓形小城,所以就改名「團城」(也叫「圓城」)。到了明清兩代,團城又多有修繕,康熙重修了主體建築承光殿,慈禧太后又在承光殿里供奉了玉佛,這些我們今天在團城都能夠看到。

北海團城「白袍將軍」

然後說回我們今天的主角:團城的知名古樹——「白袍將軍」和「遮蔭侯」。從台階緩緩登上團城,迎面右手邊的高大白皮松就是乾隆皇帝御封的「白袍將軍」。這株白皮松三十多米高,相傳已經有八百多歲,身形高大威猛,好像一位身穿白色鎧甲的勇士,所以被乾隆皇帝冊封為「白袍將軍」。

北海團城「遮蔭侯」

再往前走幾步,迎面看到一株高大的油松,樹冠好像一把大傘。據說有一年盛夏,乾隆來團城遊玩,坐在這棵樹下的時候感覺十分清涼,龍顏大悅,又想起來明太祖朱元璋給柿樹封侯的典故,於是興致大發,冊封這棵古老的油松為「遮蔭侯」。這也是北京爵位最高的松樹啦。

團城目前展出《北海御苑:建園850周年回顧展》,先了解一下北海的發展歷史,再去劃個船吹吹風喝喝茶,享受愜意的美好春日。

北海公園

地址:西城區文津街1號

開放時間:06:30-21:00 (20:30停止入場)

門票:10元

1 2

1 潭柘寺的帝王樹和配王樹

京城眾多寺院廟宇中,潭拓寺算不上最清幽。千百年來,從帝王將相到尋常百姓都在這裡燒香禮佛。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說法,更說明潭柘寺屬於京城寺院裡「經典網紅」。

首先梳理一下潭柘寺的悠久歷史。寺廟初建於西晉,距今將近2000年,那時候的北京還叫做「幽州」,只是北方地區的一座軍事重鎮,與都城沒有絲毫關係。那時候的潭柘寺名叫嘉福寺,建寺以來一直默默無聞。一直到到了南北朝時期,終於有所發展,誰知天有不測風雲,遇到了「三武滅佛」運動,寺院變得凋敝荒廢。

潭柘寺茶室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當政時期,她大肆推廣佛教,嘉福寺獲得新生。同時這也要感謝一位華嚴宗的高僧——華嚴和尚。當年華嚴和尚雲遊到幽州,每天傍晚都會誦讀《華嚴經》,全城的百姓都能清晰聽到他誦經的聲音,於是名聲大噪的華嚴和尚被邀請到潭柘山開山建寺,他以嘉福寺為中心,重新修建廟宇,寺院逐漸興盛起來,華嚴和尚被尊為「開山祖師」。因為潭柘山上生長了許多柘樹,民間習慣稱為這座寺院為「潭柘寺」。這個名字一直運用至今。

潭柘寺配王樹

到了金代,潭柘寺迎來了它的第一個巔峰。由於金朝統治者積極推行金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所以進行了一系列文化、政治方面的改革,金熙宗更是親自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整修和擴建。這是歷史上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從此開啟了潭柘寺作為皇家寺院的地位,之後元代、明代、清代,潭柘寺都與皇家關係深厚。

清代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位皇帝到潭柘寺禮佛賞景。甚至有種說法是,故宮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大雄寶殿的重檐廡殿頂形制而建造的。潭柘寺的繁盛當然可想而知。

潭柘寺帝王樹

走入寺院,在齋堂的院子裡有兩株高達三、四十米的銀杏樹,這就是著名的「帝王樹」和「配王樹」。帝王樹最初是乾隆皇帝來潭柘寺的時候御封的。後來,帝王樹的傳奇故事更是和清代的皇帝息息相關。據說清朝年間每有一個皇帝登基,這棵樹就會生出一個枝條,而每有一位皇帝駕崩,枝條就會自己裂開與母樹合而為一。

種種傳聞被今天的導遊講得更是神乎其神(感興趣的不妨一聽,TO君在此就不引述了)。另一側的配王樹種植稍晚,是人們為帝王樹配的「娘娘」。是的,其實配王樹也是一棵雄樹。

潭柘寺的傳說和歷史遠遠不止這些,加上寺院本身風景優美,還有一處幽靜的茶室,非常適合周末的一日清心之旅。

潭拓寺

地址:門頭溝區潭柘寺鎮

開放時間:08:30-16:30 (16:00停止入場)

門票:50元(目前不現場售票,需美團預定)

1 3

1 戒台寺的五棵「性格迥異」古松樹

抱塔松

不少眼尖的觀眾到了戒台寺之後會發現:咦,《甄嬛傳》裡面孫儷娘娘被發配甘露寺清修的場景,不就赫然是在戒台寺大雄寶殿前的月台上取景的嘛。大殿上懸掛的「蓮界香林」的雕龍匾額正是乾隆皇帝手書,出現在劇裡面好多次。

當然戒台寺更重要的地位在於,作為一處著名的律宗寺院,戒台寺是中國三大戒壇之首,又因為體量最大,被尊稱為「天下第一壇」。

臥龍松

戒台寺的格局很有特色,有兩組建築群分別分布在一南一北兩個中軸線上,南中軸線上多為明清時期擴建的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就是《甄嬛傳》取景的位置)等,北中軸線上是唐、遼金建築的主要分布區,核心的戒壇殿就在北中軸線上。

戒壇殿也叫做選佛場,現存的戒台殿是明代在遼代戒壇舊址上重修的。戒台殿的正中是一個青石砌的「品」字形高台,這裡就是僧人舉行受戒的地點。受戒的時候講究「三師(傳戒師)七證(證人僧)」,隆重非常。

九龍松

戒台寺里有五棵著名的松樹,經常看到遊玩的人們一棵一棵尋跡找這些「性格迥異」的松樹。我們一棵棵來說。首先是最調皮的「活動松」,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乾隆皇帝來戒台寺遊玩,最喜歡扯動「活動松」看它整棵樹嘩啦啦動起來。不過我們今天看到的活動松是光緒年間補栽的了。然後是抱塔松,非常沉穩的環抱著法均大師的墓塔,稱為「抱塔龍松」。

九龍松則是位於戒壇院山門南側,種植於遼代,一棵樹幹分出去九股,好像九條龍沖向天空,所以得名「九龍松」,並且它還是華北地區樹齡最老的白皮松哦。最後是臥龍松和自在松,對稱分布在大雄寶殿後側台階左右,名字就很好地概括了兩棵古松樹的形態和特點。

活動松

戒台寺

地址:門頭溝區永定鎮

開放時間:08:30-17:00

門票:45元

1 4

1 醇親王府里的鳳凰國槐

宋慶齡故居

提起醇親王府,嚴格意義上先後有三座。前後兩代醇親王各有一個兒子被選為大清的皇帝,作為皇帝的出生地「潛龍邸」,即使是皇帝的親生父親也不能居住。於是光緒帝登基後,原來在太平湖的醇親王府成為「潛龍邸」,於是就在什剎海建成了新的醇親王府,被稱為「北府」(之前那個稱為「南府」)。

後來光緒駕崩,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被選為皇帝,於是北府又不能住了,在中南海內開始營建新的醇親王府,結果還沒等竣工,清朝就滅亡了。這樣今天留下來的只有什剎海旁邊的北府,以及今天中央音樂學院院內的南府這兩座。

孫中山、宋慶齡

我們今天推薦的是保存相對完好、風景優美的北府。北府所在的府邸清朝初年是宰相納蘭明珠的宅院(就是影視劇里火過一把的大才子納蘭性德的爹),後來輾轉成為和珅的別院,又歷經成親王府,最後成為醇親王府。現在王府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宗教事務局的辦公地(不開放),另一部分就是開放參觀的宋慶齡故居。

孫中山先生因為肝癌不治,在北京逝世,所以北京一直是宋慶齡的傷心地。後來在毛澤東、周恩來的多次誠意邀請之下,宋慶齡終於同意北上進京。這處院子也是周總理為宋慶齡特別安排,修葺一新的,宋慶齡在這裡一住就是18年。

宋慶齡故居鳳凰槐

走在幽靜的院落里,主樓前面綠茵茵的大草坪上有一棵巨大的國槐。宋慶齡生前特別喜歡在樓上欣賞這棵古樹,因為這株古槐樹身姿飄逸輕盈,繁茂的綠葉好像長長的羽毛,所以宋慶齡給它取名為「鳳凰」。時間荏苒,「鳳凰國槐」見證了那麼多歷史故事,依然安靜雍容。

嘮叨一下,宋慶齡故居認真看完要一兩個小時,庭院內風景很棒,是喧鬧的後海一帶難得的清凈地。

宋慶齡故居

地址:西城區後海北沿46號

開放時間:目前暫未開放

1 5

1 人民藝術家老舍故居小院裡的柿樹

很多人說王府井是遊客大本營,沒什麼好逛的。其實一條街之隔,就藏著一處清幽的四合院,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故居——丹柿小院。參觀丹柿小院很能感受到老北京「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的四合院生活場景。

一進小院的門,正對著一個影壁,往裡走就是面積不大的一個四合院。院子裡有兩棵柿子樹,是1953年老舍先生親手種的,因為結果實的時候滿枝頭都是紅彤彤的柿子,於是老舍的夫人胡挈青就給小院取名為「丹柿小院」。甚至連畫室都稱為「雙柿齋」。

老舍先生在這個小院子居住了16年,著名的《龍鬚溝》《茶館》,還有沒完成的《正陽旗下》等24部戲劇作品和兩部小說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每當寫作累了,他就走到院子裡侍弄侍弄花草,陪孩子們玩一會兒,或者在柿樹下坐著曬太陽。有一次北京下大雨,全家緊急出動,衝到院子裡搶救花花草草搬進屋子裡,忙活半天累出一身汗,終於「搶救」花草成功。

今天小院的廂房已經開闢為老捨生平的展室,你能看到那個年代的文人,是懷著怎樣一種精神去創作和工作的。

同樣做一點周邊好逛推薦。老舍故居出來,腿兒著往東去,史家胡同里原來凌淑華和陳西瀅的故居已經開闢為史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24號院),不僅能看看四合院模型,還能聽到許多老北京胡同的叫賣聲。

若是你去史家胡同博物館的路上稍微繞一個小圈,從涵芬樓書店一側的大鵓鴿胡同穿過去,還能看到散文家梁實秋先生讀小學的「陶氏私立學堂」,學校的校門牌樓今天依然清晰可見。當然,更不必說,人藝的話劇每次搶票都是技術活,若是搶不著票,不妨去看看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就在人藝的院內,了解一下老舍先生生前為之奮鬥多年的中國話劇。這麼著一看,燈市口片區可逛的是不是也算豐富?

老舍故居

地址: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開放時間:09:00-16:30 (16:30停止入場)

門票:免費

1 6

1 郭沫若故居里的「媽媽樹

今天我們不評論郭沫若的作品和為人,這些自有歷史來評說。但是什剎海附近的郭沫若故居卻是值得一逛,院子裡還有一棵充滿了濃濃親情的銀杏樹。後海一帶如火如荼的旅遊項目「三輪車游胡同」一定會把恭王府和郭沫若故居都列為必游景點,其實郭沫若故居所在的宅院以前是恭王府的馬號,在民國初年被人買下來進行了改建。後來又幾經更換主人,直到1963年,郭沫若遷居於此。

走進院子內,左手邊有一株顯眼的銀杏樹,這就是充滿溫馨親情的媽媽樹。那是在1954年春天,郭沫若的夫人於立群因為病重去南方治療,留下六個年幼的子女,郭老把夫人送上火車後,帶著孩子們到西山古剎大覺寺移來一株銀杏樹苗。因為郭沫若覺得銀杏樹是活化石,他希望夫人可以像銀杏一樣堅強,身體逐漸好轉起來。於是他們將移植來的銀杏樹苗種在西四大院胡同的住所,為了祝福夫人早日康復回來孩子們身邊,特意為這棵小樹取名「媽媽樹」。

到了1963年,郭沫若一家遷至前海西街的時候,這棵樹也一同搬遷過來。自那以後,「媽媽樹」就像一個家庭成員在院子裡茁壯生長,郭沫若在樹下讀書,孩子們在樹下玩樂。1978年、1979年郭沫若和夫人相繼去世,不久,「媽媽樹」仿佛有靈性,竟然也大病一場,樹皮大片開裂脫落,樹枝近乎枯槁,一病好幾年,後來才慢慢恢復生機。

郭沫若故居

地址: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

開放時間:目前暫未開放

或許你還想看

你一定要嘗試的六種解壓方式(內含體驗福利)

北京最有文化范兒的六月散步地圖(二)

六項小眾運動保你腎上腺素飆升(內含福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VEpgXIBd4Bm1__YjN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