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走失6年後,聾啞母親和女兒因張家界一救助站乾了這件事後13天就重逢

2019-11-20     今日女報

出品:今日女報譚里和工作室

文、圖、視頻: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陳煒 視頻剪輯:記者 周純梓

沒有任何徵兆,田亞芬(化名)在女兒宋新梅即將為人母之際離家出走。之後的六年,宋新梅和丈夫沿著永順縣至張家界市的兩點一線開始了尋人生活,卻始終沒有結果。直到今年11月9日,他們收到一張照片後,才最終能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救助管理站與失散多年的母親相擁而泣。

這樣的溫馨畫面不只在張家界上演。湖南各地的救助管理站近年來紛紛創新辦法,為流浪的人找到歸家的路。

【尋親·張家界】

聾啞母親悄然離家,六年後有了「新名字」

11月10日清晨,宋新梅早早起了床,平時不施脂粉的她特意化了淡妝。數小時後,她和丈夫黃生秋坐上了最早一班從廣東東莞市開往湖南張家界市的火車。

穿行上千公里,途徑12個停靠站,耗時16個小時……長途奔波並未讓宋新梅感到疲倦,隨著兩地距離一點點拉近,激盪的情緒在她心底升向沸點——因為,目的地有她失散多年的母親田亞芬。

次日上午8時,張家界市永定區救助管理站。望著不遠處略微駝背的熟悉背影,宋新梅快步上前,將母親緊緊抱在懷裡。

兩人失聲痛哭。

宋新梅回憶,母親於2013年7月失蹤時,沒有任何徵兆。「她有先天性聾啞病,沒讀過書,也不會寫字。她離家時,親戚們都不知道她會去哪裡。」宋新梅僅有的線索,是母親「背著大包」。之後的六年,她和丈夫沿著永順縣至張家界市的兩點一線開始了尋人生活,但始終無果。直到今年11月9日,遠在東莞打工的宋新梅收到表姐發來的一張人像照,僅一眼,宋新梅就確定——這就是她失散多年的媽媽。

【舉措】

暖心救助站,讓流浪者成了「新市民」

57歲的田亞芬能夠順利回家,得益於張家界市永定區救助管理站幫流浪人員辦身份證、繳納社會醫療保險的新舉措。

該救助站站長張林軍告訴今日女報譚里和工作室記者,在2013年8月救助站成立之初,田亞芬就以最早一批「新人」的身份被接收「入住」。由於不能交流,便無法聯繫到其家人,救助站開始負責起田亞芬的衣食住行。

「像田亞芬這種存在交流障礙、長期滯留的流浪人員,我們至今接收了35人,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或肢體殘疾。」張林軍介紹,通常,救助站在接收流浪人員後,會對他們進行包括年齡估算、身高測量、體檢、智力評估、精神狀態考察等基礎信息的全面核查。之後,將這些長期滯留的流浪人員推送至「全國救助尋親網」(編者註:http://xunqin.mca.gov.cn/xunqinweb/index.html)。

然而,由於無法獲取這些流浪人員的真實姓名、準確年齡等信息,為了方便家屬尋親,永定區救助站為他們起了「新名字」。

「他們統一姓『助』,這表示他們來自救助站,名字是根據他們的特徵和接收時間段來確定。」張林軍舉例稱,「在春季花開時接收的女流浪人員,就取名『助春香』。接收田亞芬時,因恰逢桂花即將開放,所以,她叫『助桂芝』」。

不過,張林軍知道,尋親信息再怎麼「包裝」,關鍵要解決流浪人員的合法身份。最終,經張家界市永定區民政、公安部門共同研究,決定幫這個特殊群體統一落戶。

張林軍透露,為避免流浪人員出現雙重戶籍或犯罪人員利用流浪人員身份逃避追捕的情況,當地公安機關通過公安部「走失人口庫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等資料庫進行排查,確保35名流浪人員登記身份信息無誤且唯一,此外還對他們進行了DNA信息採集和指紋掌紋採集,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進行信息比對,進一步核實身份信息。

「10月29日,35名流浪人員的身份證已全部辦理,並為他們繳費加入永定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張林軍說。

「刷臉」成功!流浪人員踏上回家路

讓張林軍欣喜的是,這批「新市民」剛落戶,喜訊就接踵而來。

由於採集信息時需通過人臉識別系統進行掃描比對,很快,一個個流浪人員經公安部門的後台個人身份資料庫查驗,核實了真實身份,紛紛踏上了回家之路——

11月1日,曾在張家界流浪7年,最終被證實為湖南省岳陽縣筻口鎮熊市村的33歲男子周亮,在張家界市永定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張林軍的護送下回到了家;11月7日,離家出走近一年的67歲老人黃淵洞也回到了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借母溪鄉借母溪村,與年邁體衰的哥哥重聚……

「自從永定區救助管理站成立以來,我們共救助了6596人次。」因忙於工作,過去兩年的除夕之夜,張林軍都與流浪人員一起度過,「他們更需要親情的溫暖」。這些年,雖然也收到了不少錦旗和感謝信,但他最希望收穫的,還是「親人失散多年再次重聚的溫馨」。

【尋親·長沙】

DNA比對,助湘潭母子4年後團聚

今年8月,在長沙市第三福利院「三無」流浪精神病人短期治療病房外,與失散4年的兒子劉喜(化名)重聚,張怡(化名)眼裡噙滿了淚水:「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他了……」

2015年2月,在長沙流浪的劉喜被送到長沙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管理站(以下簡稱「長沙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發覺劉喜疑似患有精神障礙疾病,便將其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助。之後,工作人員通過多種方式為劉喜尋親,卻沒有取得進展。

2016年,長沙市救助管理站與當地公安部門合作,將DNA比對技術引入救助尋親領域,作為第一批長期滯留流浪人員的劉喜優先被採集了DNA樣本。

今年6月28日,劉喜的DNA比對到高度匹配樣本,長沙市救助管理站隨即再次採集其DNA樣本進行比對,劉喜的身份最終確認——他來自湖南湘潭。

得知消息的張怡很快從湘潭趕到長沙,和兒子劉喜相認。

直到這時,工作人員才知道,劉喜的突然失蹤讓整個家庭都被蒙上陰霾:因苦尋兒子四年未果,陷于思念和悲傷的劉喜父親最終患病離世。

讓人欣慰的是,四年後,劉喜終於回家了。

【舉措】

「尋親八步法」助1300餘名流浪人員回家

長沙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肖正才告訴今日女報譚里和工作室記者,為了解決智力殘疾人員、精神障礙、交流障礙患者以及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走失老人等特殊受助對象的尋親問題,救助站創新推出了「快速甄別查詢法」「人像識別比對法」「網絡尋親推送法」「頭條精準推送法」「定向跟蹤調查法」「基因信息比對法」「紙質媒介公告法」「跨區實地尋親法」等「尋親八步法」。截至目前,已幫助1300餘名流浪人員找到了回家的路。

肖正才介紹:「『頭條精準推送法』是指與今日頭條等社會公益平台合作開展尋親,通過對救助對象口音、隨身物拼等信息判斷其疑似家庭地址,並利用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台實行精準推送;『基因信息比對法』則通過救助站協調公安部門,免費採集救助對象的DNA血樣,並通過走失人口和打拐人口資料庫進行比對,同時拍攝專業照片,利用人臉進行綜合研判,在人口大資料庫中進行全國比對;至於『跨區實地尋親法』,主要針對外出多年,已無戶籍信息,本人又不能提供齊全家庭信息的救助對象,通過參與建立跨區域聯動甄別機制,對信息模糊的對象,安排工作人員陪同對象前往所在地,所在地救助管理站協同甄別,進一步提高尋親的準確率。」

【TIPS】

近年來,湖南各市州救助站紛紛創新辦法,幫流浪人員找到回家路。

株洲市救助站:微信+人臉識別

株洲市救助管理站自2016年開通微信尋親,通過在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發布尋親公告,上傳長期滯留流浪人員的尋親信息,為流浪人員親友與流浪人員之間架起了雙向尋親的快速通道。僅2018年,就成功幫助26名滯留人員尋親。

此外,株洲市救助管理站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在比對出身份信息的18人中,已幫助10人與家人團聚。

常德市救助站:頭條精準推送

今年來,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60歲以上老人已超200人次,其中,「頭條精準推送尋人」出力不小。原來,該救助站在接收到智力、精神、交流障礙等特殊流浪對象時,會第一時間通過「今日頭條」應用軟體將其接收日期、發現地址,外貌著裝、身高體型等信息進行發布,並留下救助管理站的聯繫方式,以便下載有「今日頭條」APP的家屬能收到該平台精準推送的尋親信息,獲得更快捷的幫助。

出品:今日女報譚里和工作室

文、圖、視頻: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陳煒 視頻剪輯:記者 周純梓

小編:喜之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9uziW4BMH2_cNUgC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