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丨你有心理帳戶嗎?

2019-12-23     江蘇莫愁雜誌社

溫暖 美好 獨立

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對於健全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莫愁大觀園

同樣是錢,但在生活中,我們對每一筆錢的看法與認知是有區別的。

「你的信用卡透支太多嗎?那麼,可以試著凍住它。把信用卡放到一杯水裡,然後放進冰箱,這樣,當你有揮霍慾望時就必須等待冰融化,這個過程中你的理智將會占上風。」

按照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的說法,用這樣的把戲來應對我們大腦的非理性財務傾向是一種有益的方式。

有信用卡的人都有一種體驗:用一張已經透支了上千元的信用卡再刷卡五十元錢,似乎不像用五十元現金那樣浪費。

事實上,這已經表明,與用現金支付相比,用信用卡付帳的人不太能意識到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錢。

正如塞勒所指出的,信用卡的作用就像「脫鉤裝置」,把購物的快樂與付帳的痛苦分離開來,將人推入模糊的未來。

塞勒與同樣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法律學者卡斯·森斯坦合寫的書《輕推》中,驗明了其他針對錢的非理性偏差。

例如人們在買房時會認為十元錢是無關緊要的,而在支付一餐飯費時卻不這樣想;同樣,整理舊衣物時,在某件多年沒穿的衣服口袋裡找到一百元錢,比上網費從九百元下調到八百元帶給人更多快樂。

要了解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我們需要清楚一個概念——心理帳戶,這是塞勒提出的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如果被測試者晚上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兩百元,在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發現把最近購買的價值兩百元的電話卡弄丟了。被測試者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

試驗表明,大部分被測試者的回答是仍舊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被測試者昨天花了兩百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門票,在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門票弄丟了,如果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兩百元錢買張門票,被測試者是否還會去聽?

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不管丟的是電話卡還是音樂會門票,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之所以出現上面兩種不同的結果,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的心理帳戶問題。

被測試者在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門票歸到了不同的帳戶中,所以丟失電話卡並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的帳戶預算和支出,大部分被測試者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

但是丟了的音樂會門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門票都被歸入了同一個帳戶中,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四百元聽一場音樂會,被測試者當然覺得這樣不划算了。

在經濟學帳戶里,每一元錢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絕對量相同。

而在心理帳戶里,對每一塊錢並不是一視同仁,而是視不同來處與去往何處採取不同的態度。

心理帳戶有三種情形:

一是將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種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帳戶中,不能相互填補;

二是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費傾向;

第三種情形是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

例如,在人們心裡,會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帳戶內。正常人不會拿自己辛苦賺取的十萬元去買彩票,如果是買彩票贏來的十萬元,去再次購買彩票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一個人會用辛苦賺來的報酬做嚴謹的儲蓄和投資計劃,但是對意外獲得的錢卻有不同的態度。其實只要在名下的錢,並不依據它的來源就有了性質上的區別。

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想必這種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著。

當然了,以上分析純粹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又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編輯:葉心

校對:張秀格

審核:黃妍虹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uLsNG8BMH2_cNUgo9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