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了駐村工作隊,我們村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立了晨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打造了原生態綠色品牌,為村裡爭取了光伏發電、拓寬了村級道路、完善了旅遊設施等,還舉辦各類文藝活動。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了,村民笑容也多起來了……」近日,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村紅星村黨總支書記符永實說起紅星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給村裡帶來的變化,如數家珍。
紅星村村容村貌(楊雅 供圖)
「撩起褲腳下得了田、扛起鋤頭上得了山、拿起方案幹得了項目」,像這樣的駐村工作隊,在東閣鎮還有17支,他們的進駐給東閣鎮每個村都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新時代美麗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給各村莊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找准「病原」:根治「病情」
為完善管理機制,東閣鎮建立健全駐村工作、考勤請假、入戶幫扶、工作例會、工作檯帳、信息交流、學習記錄和紀律約束等各項工作制度,實現駐村扶貧工作管理規範化、制度化。全面落實駐村工作隊員各項福利報帳,落實每個工作隊經費5萬元專項工作經費。據了解,東閣鎮在落實駐村補貼的同時,實行選派單位與選派的村進行「資金、項目、責任」三個捆綁,為駐村工作隊員安排住處,配備熱水器、空調、臥具等設備,購置生活日常用品,切實改善工作隊員駐村住宿條件,為駐村工作隊員駐村工作保駕護航。
在紅星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員)龍銳的工作記錄本上這樣記錄著:通過入戶走訪,紅星村委會下設8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共162戶,總人口668人。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41人,低保戶6人,特困戶8人。截至目前,紅星村貧困戶中有9戶38人全部脫貧(其中2016年脫貧4戶16人,2017年脫貧5戶22人),2018年新納入1戶3人當年未實現脫貧。
「工作隊員到位之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村入戶摸清家底,掌握實情,找准『病原』,拿出根治『病情』的良方妙藥。」龍銳說道。
一本工作記錄本、一支筆,這是龍銳每天出門的裝備。白天,他走村入戶,在田間地頭或農戶家中與群眾一道聊家常,商脫貧良策,詳細了解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脫貧途徑。晚上,他還將村情民意等信息整編成冊,建立成村級檔案。
經過1個月左右的時間,東閣鎮54位工作隊員進村入戶遍訪了全鎮27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梳理出了村級脫貧計劃書,切實做到因村、因戶施策,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因地制宜:發展壯大農村特色產業
駐村以來,各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立足於本村實情,各顯神通,齊頭並進,紛紛建立產業示範基地,以點帶面,大力引導群眾發展壯大百香果、香米、板栗地瓜等特色產業,切實增加群眾收入,加快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步伐。
現在走進東閣鎮每一個村,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村路硬化了,垃圾統一堆放了,環境整潔了,路燈都亮了,村子更美了,村民臉上的笑容更多了。這些都與東閣鎮全體幹部的努力分不開,更與駐村工作隊員分不開。
走進紅星村委會流坑村,這裡充滿濃郁質樸的鄉村旅遊的生活氣息,環村水泥路,乾淨整潔的村道、籬笆內綠色蔬菜,統一風格的瓊北民居,古樸精美的民宿……鳳頭村、紅星村這些昔日的貧困村,現在每一個村都有自己的產業,村子美麗整潔,農民增加收入,都有工作隊員的汗水。目前,東閣鎮建有百香果、板栗地瓜、香米等種植基地,這些基地成為了當地可複製、可推廣、接地氣、服水土的種植示範基地,對輻射帶動群眾發展產業致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前已經進入了年度脫貧攻堅衝刺階段,東閣鎮工作隊54名隊員正全力以赴,以百米衝刺的幹勁,站好崗、履好職、盡好責,以過硬的作風、有力的措施抓實、抓細、抓好脫貧工作,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年度脫貧工作任務。(楊雅 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