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的界限,是人生的頂層,也是最終到達的遠方。
01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自己能夠看見的世界;而眼界,則決定了人生最後的結局。
你的心在什麼樣的層次,那麼你的世界就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與色彩,對於豁達坦然之人,他的心就是整個世界,而對於狹隘計較之人,他的心只是某一件小事。
一件瑣碎的事情都能填滿他的內心,他的世界更容不下其他萬物,這樣的人生才是一種可悲。
很多人都希望人生能遇到詩與遠方,都討厭當下的苟且,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遠方與苟且的區別,並不在於外在,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每天都盯著那些毫無意義的瑣碎小事,總是計較於名利,計較於人事糾紛,那麼你的生活永遠都是苟且。
只有放下當下毫無意義的計較與糾葛,才能看到遠方不一樣的多彩,內心有一種豁達,即便是身處當下,也有超脫於苟且的思維。
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所能到達的遠方,你的心能觸及的局限,才是自己人生的頂層。
惠子對莊子說:
「我有一棵大樹,人們把它稱為臭椿樹,這棵樹的大樹上長滿了包,非常臃腫,也不便於用墨線去衡量畫線。他的小樹枝彎彎曲曲的不合規矩,長在大道上,木匠們都對他不屑一顧。」
莊子就說:
「您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這兩種小動物嗎?你看他們龜縮著,身子也不在那裡,等候著出來覓食的小動物,他們東跳西蹦,掠奪食物不怕高也不避低,一不留神就踩到獵人設的夾子上,死在羅網之中。你看氂牛,他的身軀大的像垂天的雲彩,能耐可大了,但是抓不到老鼠。
你有一棵大樹,卻憂愁它沒有用處,你不如把它移到窮鄉僻壤黃闊的地方,清靜無為的在樹下面散步,悠閒的躺在樹下休息,這樣它也不會遭到斧子的砍伐。」
限制一個人的並非是外在的貧富和物質,而是一個人的內心。
當他的思維被自己的主觀意識所主導的時候,他就會局限在他的「主觀意識圈層」之中,這一個「圈層」是他永遠突破不了的界限,然而人生的可悲,也正是源於此。
莊子的「逍遙論」就是在惠子的世俗觀念之上,在惠子看來大椿樹一無是處,而莊子卻能夠從超越世俗的角度去點撥惠子,何不把大樹種在無何有之地?這難道不是逍遙的大用嗎?
02
一個人的局限也是他的執念,所以突破自己的思維局限,才是自己改善人生,優化人生結局的途徑。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心曠,則萬鍾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心胸寬闊,就會把世俗巨大的財富看成瓦罐一樣不值錢;心胸狹隘,那麼一根頭髮也會看的像車輪一樣重要。
所以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樣,只局限在自己小的格局之中,在你所認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大更有趣的人生。
如果你只是被眼前那一些瑣碎的小事困擾了自己的身心,那麼你的一生永遠無法看到那一道美麗的風景,跳出人生局限的那一口「井」,才能看到外面更大的一個世界。
就如同旅行,旅行的第一個層面是「看風景」,第二個層面是「看天地」,第三個層面是「看自己」。
當你真正看過了世界之後,才明白人生不止於自己的局限,最後才會反省自己,讓自己對於世界有一種全新的認知,突破曾經的狹隘執念。
能夠改變自己命運最省力的方式,就是突破思維局限,不拘束於世俗之內,只有自己的思維突破局限,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思維變了,人生自然會跟著改變。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