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紅番區》是一部現象級的電影。
對於成龍本人而言,《紅番區》堪稱其職業生涯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而對於整個華語影壇和所有的華人影星而言,《紅番區》在全美的首度大規模上映,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是世界影壇的標誌性事件。
讓我們先來看看《紅番區》創造的那些奇蹟:
1995年香港地區票房總榜冠軍(5690萬),破華語票房記錄。
1995年內地華語票房榜冠軍(9500萬),總榜第二名,破華語票房記錄。
1995年台灣地區華語票房榜冠軍(1.21億),總榜第二名,破華語票房記錄。
對於內地影壇而言,《紅番區》的另一個貢獻,就是它開闢了賀歲片的先河。在1995年以前,內地是沒有「賀歲片」這個概念的。正是《紅番區》的引入,內地才有了「賀歲片」一說。而如今的「賀歲檔」,早已成為內地影壇競爭最激烈、票房產出最高的電影檔期。
但《紅番區》最大的影響,卻在地球的另一邊。
1996年2月23日,《紅番區》在全美1794家影院大規模公映,首周以1212萬美金的票房拿下周冠軍,並最終斬獲3239萬美金。在此之前,非美國電影只能在北美小範圍(最多也就幾十家影院)放映,如此大規模放映一部非美國片並取得成功,這在美國電影歷史上都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從更深層次上來講:這是非歐美文化對歐美文化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逆向輸出。作為全球商業電影的最高殿堂,好萊塢一直高高在上,而這一次,他們不得不第一次認真審視這股外來的力量,來自一個人的力量。
但其實只有成龍自己一個人知道:征服好萊塢的這條路,走得是多麼的漫長和艱辛。
早在1980年,成龍和嘉禾就嘗試進軍好萊塢,但首度試水的《殺手壕》卻遭遇票房慘敗(850萬)。
1985年,成龍挾《威龍猛探》二度衝擊好萊塢,沒想到敗局更加慘烈:北美票房只有區區98萬!這對於當時的成龍來說簡直就是羞辱!
兩次重擊終於令成龍清醒過來:一邊繼續專心做自己的亞洲王,一邊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一步一步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1984年《快餐車》取景西班牙。
1986年《龍兄虎弟》到達南斯拉夫。
1990年《飛鷹計劃》深入非洲沙漠。
1994年《紅番區》遠赴加拿大。
1995年《警察故事4》取景俄羅斯和澳洲。
……
除了成功闖入好萊塢,《紅番區》對於成龍的另一個意義:那就是它正式確立了成龍的國際化風格——在《紅番區》里,我們看到了好萊塢國際化製作模式+香港電影精神+成龍個人特質的完美融合。
國際化的犯罪題材。
宏大的動作場面。
褲襠里跑摩托車,「顛狂過火」的港式特技。影片中類似的驚險鏡頭比比皆是。
人肉衝浪,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驚世一跳。成龍大哥給好萊塢特技團隊和美國觀眾現場教學。
受傷骨折之後,上午打完石膏下午繼續接著拍戲。
情景式動作設計。真正的動作設計大師,對於場景和道具的應用,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動作+喜劇,成龍電影的唯二法寶。
《紅番區》之後,《臥虎藏龍》於2000年在北美斬獲1.28億美元。
《英雄》於2002年在北美斬獲5371萬美元。
但這兩部電影其實都是導演挂帥,嚴格來說,更應該算作老謀子和李安兩位國際大導演的代表作,況且還有多位頂級華語明星組團上陣。再者,說句老實話:與老美的過度吹捧相比,國人對於這兩部作品的熱情和認可度,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漲。
因此,站在這個角度上來說,《紅番區》的成功更加值得銘記。正面硬抗稱霸全球的好萊塢電影而不落下風,香港電影堪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而成龍則是奇蹟中的奇蹟。希望這位活著的傳奇能夠一如既往,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為影迷們奉獻更多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