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人喊嗓子、吊嗓子,原來這麼多道道!

2020-04-14     戲曲寶

理論是對實踐的歸納。傳統戲曲中的諸多發聲原理,是從許許多多土生土長的歌者的唱法中,再由戲班、梨園的不斷演變與實踐中以及戲曲前輩們一點一滴、百年千年的積累中,才逐漸淘煉和歸納出來的。而當今,要提高、發展我們的民族聲樂演唱水平,有必要認真分析、研究和學習傳統戲曲中的一些歌唱原理,特別是氣息原理。因為,呼吸被稱為「歌唱的原動力」。

氣息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傳統戲曲中,很少孤立地來講練「氣」,一般都是結合練聲來進行的,即「遛嗓子」、「喊嗓子」、「吊嗓子」。其中的「遛嗓子」、「喊嗓子」,其主要目的是練習氣息的控制,而「吊嗓子」則是練習氣息的運用。

遛嗓子

舊時的戲曲演員,通常每日清晨早起,步行至空曠之所或無人之地(地點當然以河邊或城牆根為最佳)遛嗓吊音。一則可以屏氣凝神聽到自己的回聲,二則這些地方空氣較為新鮮,對嗓子大有裨益。具體步驟通常是:第一步,呼吸新鮮空氣,並要感到氣息吸進,由腹中前面而入,存至腹內,再慢慢由兩肋歸腹後面再徐徐放出來。吸氣時,要多用鼻子呼吸,口微微張開來幫助,即使氣息不夠也不要過於張大嘴巴,因為這樣會被冷空氣刺激嗓子,容易引起嗓子發癢或咳嗽。第二步,呼吸時要挺身昂首,目平視,舌抵上齶,由鼻中輕輕吸氣以意送至小腹(即丹田),所謂「一吸便提,氣氣歸臍」,再慢慢放鬆兩肋,收緊小腹,將氣息逐漸從口中呼出,但不可出聲,即所謂「清氣換濁氣」。這樣從散步時的自然呼吸,以及這種有意識的深呼吸練氣,便是傳統戲曲中的「遛嗓子」。

喊嗓子

在深呼吸數十次之後,口腔、鼻腔、喉嚨、肺部已逐漸適應了清晨寒氣的刺激,就可以開始「喊嗓子」,並結合發聲來練習氣息。發聲一般是以「咿」、「啊」、「嗚」等字來喊,喊時要將腰部挺直提氣,由丹田用力(當然不要只用喉嚨部分發聲),從低漸高、由弱漸強,將一口氣慢慢送出,至自己能力所能達到的音高再慢慢低下。練習時,必須要用點氣力來喊,並儘量延長聲音,控制好強弱,仿佛練功一樣要多堅持一段時間。同時,要注意保持聲音圓潤、音色純正,不能出現裂音、沙音。如果哪一個音不圓潤、純正,就多重複幾次,單喊這個音。由此循序漸進,直至自己滿意為止。

其次,進一步用念引子、叫板、變換聲音來做練習。再則,用念白來練聲,即:念口齒靈活,包括對白、定場白、自報家門、定場詩等,念白雖然也注重氣口的運用,但主要是鍛鍊情感與咬字。

最後,念大段話白和念數板,以及各種哭、笑。需要注意的是:笑,要按不同角色需要而練。如花臉,練「打哇呀」,武生,練「猴子哇呀」,或喊高的腦後音,如「嘚馬來呀」等。這些喊法,是包括唱、念時要注意字的「四聲」、「五音」、「四呼」等念字的基本要求的, 並要做到「字正腔圓」,即:不僅要求聲音美,而且要求字音的清晰、準確,猶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如果不是用氣息唱,聲音「卡」在喉嚨里,字就不可能清晰、準確。凡發聲不好者「五音」、「四呼」必然不准,字音是「卡」在喉嚨里的;相反,發聲好的演員,氣息用得就好,口腔等器官(唇、舌、牙、下齶)能夠自如地活動,以不同的姿態,配合成各種不同的字音,則字音就比較清晰、準確。

吊嗓子

喊嗓子回家後,稍作休息,吃一點東西(不要吃太飽,並且,最好不要吃菜,因為菜里的作料會對咽喉部有刺激),喝些許白開水(不要喝太多,所謂「飽吹餓唱」),休息片刻就可以用樂器伴奏來吊嗓子。先唱一段調門較平的曲子,使嗓子活動一下。舊時梨園老師傅是說把嗓子唱「熱」了,再吊高調門的,就是把氣逼到裡面,唱高音的「咿」。換氣的方法,和平常的練習恰恰相反。因為唱時氣是往裡吸的,換氣反是往外呼了。具體要求是:音要細而尖銳。主要是今後能用在舞台上表現悲和喜,有獨到之處。若唱到特別高的音時,不要挾僂著嗓子往外擠,或唱出了「鬼音」,需憋著小肚子徐徐用力,口中上齶要儘量向上縮緊,噓著出音,音腔輕過,要銳而深。再不然,則先不要唱這個音,待掌握好板眼讓過去,再接著唱下一個音,行話稱為「搭過橋」。什麼時候這個音能達到了,再繼續往高唱,循序漸進。

傳統戲曲中,「手勢講手法,眼神講眼法,身段講身法,台步講步法」。因此,初練吊嗓子時,舊時師傅都要求徒弟站著全身不要隨便動。怕習慣成了毛病,今後在舞台上演唱時,不是這裡動,就是那裡搖。尤其是臉上更要緊,舊時師傅叫徒弟對著鏡子唱,臉上神氣非要自然不可。而待熟練以後,更要隨著唱詞的意思,臉上還要加上表情,主要用眼睛、眉毛和嘴以及面部肌肉等,要練習得合乎情感且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LGegXEBrZ4kL1ViFN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