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中的南陽撤縣劃區,是蜜糖還是毒藥?

2020-04-11     大宛樓市


1

有一段時間,關於南陽社旗、鎮平撤縣劃區的傳言甚囂塵上。

而最近,鄰居洛陽也有些躁動。一條官方消息,引發了眾多洛陽人的無限聯想。


洛陽「三撤兩設」(改偃師市為偃師區,撤孟津縣、吉利區合併為孟津區)的消息再度流傳開來。

而洛陽的書記李亞也在近期調研吉利,開會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要積極對接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等國家、省重大戰略,在大戰略大格局中『因城而興』,實現服務大局與加快自身發展有機統一。」

調研期間,李書記給予洛陽北邊飛地吉利區對黃河生態的建設,相當的肯定,並提出進一步完善配套服務的要求。

洛陽如何融入黃河生態圈?吉利區如何進一步完善配套?似乎話裡有話。

不獨洛陽,如果我們把目光移向河南全省,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撤縣設區也好,撤縣設市也罷,18個河南地市中,至少有11個地市通過各種官方渠道,或明確、或暗示地透露過這樣的衝動。

有些地市和縣,如新鄉、許昌、周口、三門峽、開封等地,近年來已經完成了縣劃區、縣改市的區劃調整。

(根據各地市官方消息整理)

某些個人透漏的信息,坊間捕風捉影的各種猜測,利益相關的部分地方和坊間,共同構建了一種「集體意淫」——

如某一地區撤縣劃區或撤縣設市後,將迎來如何的大發展,從此邁上一個新台階,從此大展宏圖,該地市順利成為區域中心、省副中心等。

關於區劃變動後的「豐滿」展望,時常是依據未來二十年很難保障的城市規劃,將其上升到一個戰略高度,論證其不改不行,必須得改的「一盤大棋」。

反倒越是到省級及以上,對於行政區劃的變動,越謹慎。而坊間的許多消息,隱隱約約可以看出,是利益相關的各級地方,利用輿論造勢。


2

區劃的調整,涉及省、市、縣的三角關係,很難說清。

「縣」在中國區劃中,千百年來非常穩定,反倒「市」作為行政概念,出現很晚。民國初立,以「市」稱謂幾個人口特別密集的地區,如南京、上海、青島、武漢等地,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叫法。

(曾經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縣城、鄉鎮的人口無法享受城市發展紅利)

49年以後,戶籍壁壘森嚴,市與縣、城與鄉長期隔絕,雖然存在市領導縣的情況,縣區需要保障市區蔬菜、農牧產品的供應,但實質上縣是歸省管,縣與市並沒有本質區別,基本上是兩套並立、相互獨立的體系,只是資源聚集度和人口基數不同。

但在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一個「市裡人」腦中的「縣裡人」,無異於鄉下人(這條鄙視鏈同樣可以繼續延續到縣鄉鎮一級)。

(南陽規劃展示館)

「市領導縣」在改開後才真正形成。中央為了打破城鄉割裂、解決多頭領導問題,形成了普遍的「市管縣」的格局,之後逐漸形成了中央、省、地級市、縣、鄉的五層政權體制。

(來源:《中國式分權下撤縣設區的增長績效評估》作者:邵朝對蘇丹妮、包群)

但是這樣的格局也存在很多問題。市裡面如果管縣,難免偏心市區,出現「市刮縣」、「市壓縣」的情況,就是奪走本該屬於縣區的資源,投入市區。

這在很多青年的婚姻觀上暴露無遺——市裡人只找市裡的人,堅決不找縣裡的「鄉下人」結婚。因為即使到今天,至少在河南省,市與縣彼此享受的配套資源完全不同。

如果我們把一個縣比作一個小公司,把一個市比作一個大集團,「市管縣」的一個極端就是撤縣劃區,就相當於大集團收購了小公司。

本來是省管的縣,如果撤縣劃區,相當於把權力讓渡到了市一級。這便形成了一輪究竟是「撤縣設市」,還是「撤縣劃區」的博弈。

對於一些縣城來說,撤縣劃區,未必是利好,我們以公司和集團的例子來大差不差地比喻下——

以前掙錢是自己公司(縣裡)的,現在掙錢是集團(市裡)的;


以前公司自己說了算,現在有問題要舉手,報告提交董事會討論;


以前可以自己做規劃,現在要服從集團統一規劃;


以前說賣地就賣地,現在想賣地得根據集團意見;


以前想發獎金就直接發,現在想激勵一下,得等集團的統一政策;


以前招商引資是公司領導的,現在招商引資功勞是集團高層的;


以前公司領導就是大領導,現在公司領導變成了部門經理;


以前公司可以把賺到的錢直接最緊迫的項目上,現在要服從集團調配,申請後還要排隊;


……總之,受約束很多。

(網上某網友做的白日夢)

對於市一級而言,如果能夠把縣劃成區,就意味著:

管轄範圍更大:多了個小弟,多出很多土地;


享有資源更多:GDP數字上去了,首位度上去了,在省里說話分量重了;


可以搞更多基建:擴充了土地儲備,就等於充實了財政;


各項統計指標上去了:例如地鐵,以前人口不夠,並縣後,修地鐵要求的門檻達標了,以前只能修兩條,地盤大了可以再多修幾條,例如修個環線……

對於縣裡人,從城市鄙視鏈中的「鄉下人」忽然變成了「市裡人」,也未必是壞事,不過能不能享受到實惠,真的難說。縣裡的管理部門來說,從原來一套獨立的人馬,從此成為了市裡的區部門,心裡如何盤算,也很難說。

對於省里來講,撤縣劃區,就等於讓出了一個縣的財政和相應的管轄權——

究竟是引導這個縣爭取「撤縣劃區」,還是撤縣設市,成為省直管,是個需要上下各級不斷琢磨的問題,說到底還要根據縣市的實際發展狀況,做好前期準備和調研。並非單純地以為,「鄉下人」變為「城裡人」合併了就是好事!


3

對於南陽鎮平來講,本身自己發展也很好,有自己特色的玉雕、食品、輕工產業,鎮平人走到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是南陽的一面旗幟。


如果撤縣設區,南陽市能夠給鎮平帶來什麼資源,有多大扶持力度,是個問題。


而社旗人均收入排名比較靠後,才摘掉貧困縣的帽子,但依然任重道遠。如果社旗並區,對於彼此究竟是利好,還是彼此的包袱,不好說。

對於洛陽,如果撤縣設區,意味著後續有條件繼續申報地鐵三四號線,夯實伊濱區和道北發展,意味著向東分享鄭州都市圈資源,可能有著更大的實惠。

對於鄭州,如果把滎陽划走,除了抬升房價,製造下一個「窪地」,還可以讓「鄭州西站」(原滎陽南站)更加名副其實,不會再被旅客吐槽坑爹,怎麼下車到了滎陽?

(鄭州西站下車去鄭州市區要多走25公里)

所以,區劃的調整,我們永遠要兩面看,根據各個城市的實際發展而論。

那些輻射能力的強市,通過「撤縣劃區」,吃掉一個縣,可能帶來共同繁榮。

那些帶動力有限的地市,一旦合併,有可能導致縣城資源被抽干,推高縣城房價,縣城期望中的招商引資反倒全被抽走。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不少省份,更傾向於實行「省直管縣」模式改革的原因。

畢竟產業才是區域發展的最終推動力,區劃調整要的是老百姓的實惠。


撤縣劃區的「大城市夢」,可以是蜜糖,也可能是毒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IEtaXEBnkjnB-0zq0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