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一直收藏在印象筆記里,叫做《認知三部曲》,作者是獵豹 CEO 傅盛。
它從理性的角度,分析了一個讓人焦慮的問題:為什麼人和人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下面是自己的閱讀筆記。
在寫筆記之前,先說一個故事。
工作以後,有一個感受特彆強烈,那就是重新定義「努力」。
在我們的既有價值觀里,努力是一個褒義詞,它代表著「勤勤懇懇」,表現是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加班無怨言——恩,這是美德。但是,一位朋友公司在裁員時,竟然首先就把內部的這位員工裁掉。
為什麼?
他們領導給出的理由是: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很多類似的員工,而且新人還更便宜。
這句話看起來很殘酷,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只看結果。
既然是裁員,那就是選擇;既然是選擇,那就要看標準。人的效能,必然是最重要的一環。
效能既要看你創造價值的絕對值,也要看你創造價值的獨特性。如果你的價值只是靠時間堆砌而來,那意味著替代太容易。
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那付出就只等於勞作。
這就是認知帶來的差距。它是指南針,方向錯了或偏了,結果便是千差萬別。
認知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認識的活動,具體來看,則是外部信息進來,然後經過大腦的解碼,並形成對信息的判斷過程。
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故有王國維的名句: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我」便是最大的變量,變量的來源就是認知。
傅盛則對認知有更高的判斷,他認為:成長就是認知升級,管理的本質就是認知管理,戰略就是格局和破局。
具體怎麼說呢?
人對自己的認識有四種情況,對應了四種認知狀態。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驕傲。
2.知道自己不知道:敬畏。
3.知道自己知道:通達。
4.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
在他看來,第四種狀態是最佳的狀態。因為只有保持空杯,才願意接受外界,感知外界。
要達到第四種狀態,則需要做兩種努力:
第一是縮小自己,對應著就是把杯子變大。
第二是看透自己,對應著就是把水倒掉一些。
如何實現?有三個方向:
1.看到價值鏈上的自己,發現原來只是一顆螺絲釘。
2.看到時間軸上的自己,發現原來自己只是時間洪流上的滄海一粟。
3.與競爭對手比照,發現其實自己仍然做得還不夠。
認知有高下之分。
高級意味著站位,意味著不是鼠目寸光。如何讓自己更有高度呢?
傅盛的答案是:要構建領導者的認知體系。
「優秀的領導,必須在核心點上擁有覆蓋隊伍的認知體系。」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核心點」,另一個是「覆蓋」。
「核心點」意味著需要了解清楚命門。如果對照項目管理,那麼就是知道哪些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要素,去抓住它,自然事半功倍。
「覆蓋」意味著掌握,甚至是精進。既然知道了哪些是核心點,那就需要將大量的時間花在這上面,並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這本質上,還是要從價值鏈上找答案。舉個例子,做自媒體,它包括了運營,包括了排版,包括了內容。裡面的核心點肯定是「內容」,如果不能在這上面達到精進,其他地方做得再好,也難以說是優質。
如何才能找准核心點,並做到覆蓋?
有三個方向:信息、時間和人。
信息對應的是輸入。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人就是坐井觀天,難成氣候。
其次是時間分配。如果大量的時間都在瑣事上,沒有獨立出特定主體的刻意練習,也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上。
最後是找准人。要專注,就意味著要捨棄。舍不是丟,而是找到對應的人來接。安排工作,制定目標,做好管控,輸出結果。
如此,便讓自己實現了認知升級。
傅盛的思路,整體是從自我的理解出發,然後找到所處崗位和行業的位置,繼而反饋到自我的發力點,最後通過戰(專注)和略(捨棄),來實現認知升級。
我們都難免會進入到某種舒適區,只要做好分內事,就感覺上能安枕無憂。新遇到挑戰,反而會覺得是加量不加價,心生牴觸。
但是,認知能力高的人,面對挑戰,會去思考它帶來的能力提升點,它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助力情況,繼而做到有「專注」的發力。
在發力過程中,儘量去獲取更多信息,做好任務分工,最後保證事情圓滿完成,自我也完成疊代。
如此,便是高階人士的認知邏輯。
- 更多值得一讀的文章 -
- 工作之後,到底要不要搞副業?-
- 一張圖引發的兩千字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