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shuraSJ@bigfun社區
FGO國服的最新活動「德川回天迷宮·大奧」是一個十分……純粹的日系主題活動,無論是「大奧」這個主題,還是活動內的「德川值」、「印籠」以及花里胡哨的技能名,對應的都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武家政權——江戶幕府的史實。本文將站在考據科普的角度,對「德川回天迷宮·大奧」中的一些設定和名詞分上下兩篇進行解釋;由於部分內容可能涉及劇透,因此請各位讀者謹慎閱讀。
什麼你跟我說迦摩?那是誰?我不管反正我沒抽到就是冇得
·江戶幕府(德川幕府)
德川氏的家紋「三葉葵」(丸に三つ葉葵)
事情要從1600年說起。在君臨日本的天下人、太閤·豐臣秀吉於慶長三年(1598)去世後,本就根基不穩的豐臣政權暗流涌動,太閤秀吉設立的託孤重臣——「五大老」和「五奉行」並沒有按照他預想的那樣一心一意輔佐年幼的豐臣秀賴。豐臣政權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最後造成了政權的分裂,以「賤岳七本槍」為首的「武斷派」和以石田三成等人為首的「文治派」形成了激烈的對立。武斷派在「三成襲擊事件」未遂後,倒向了「五大老」中最有實力的德川家康一邊;加上「五大老」中唯一能維穩的前田利家在慶長四年(1599)去世,最終引發了慶長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的關原之戰(関ヶ原の戦い)。
關原之戰屏風
由於參戰雙方暗懷鬼胎,加上德川家康巧妙的政治手腕,成功使得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在開戰後不久就陷入眾叛親離的狀況之中,最終導致這場決定天下權柄歸屬的大戰戲劇性地僅在1天之內就以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獲勝而告終。此役過後,全日本再也沒有能撼動德川家實權地位的存在,德川家已不再是豐臣家的臣屬,儼然已是新的天下人。1603年,德川家康以源氏長者身份拜領「征夷大將軍」一職,於江戶設立幕府,正式宣告開幕;1605年,家康將征夷大將軍之位傳給兒子德川秀忠,自己為「大御所」,在幕後操控著幕府乃至天下的政治動向。
隨著大坂城在1615年陷入火海,豐臣家幼主·豐臣秀賴及其母·淀殿自盡,豐臣氏滅亡的晚鐘被徹底敲響,日出之國成為德川氏的掌中之物。在接下來的253年里,「德川」這個姓氏成為日本最為至高無上的存在;而這段被德川氏統治的時期,也就是俗稱的「江戶時代」。
江戶幕府始於1603年家康江戶開幕,終於1868年江戶無血開城,享祚265年,歷任將軍15代,是日本歷史上最為強盛、同時也是最後的一個武家政權。作為日本實權統治者的將軍是全日本最大的封建主,掌握著全日本接近1/4的領土,領土石高接近700萬石;在此之外,全國被劃分為大小不一的兩百多片封地,即所謂的「藩」,依次分封給臣服於幕府的各地諸侯——「大名」。臣服於將軍的大名對將軍履行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項義務,定期還要從封地前往江戶進行敘職覲見——這便是所謂的「參覲交代」。將軍通過各式各樣的政治手段,強制削弱將各地大名的實力,實現自己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而將大名起兵謀反的可能性壓縮至最小。
在討論接下來的內容之前,我們先將江戶幕府政治體制下的一些名詞進行一下梳理。這些名詞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會被數度提及,部分名詞亦有助於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相應的事件狀態。
-大名:通俗的理解,就是「諸侯」。在江戶時期,俸祿石高在1萬石以上的被稱為「大名」,1萬石以下的則稱「旗本」;而大名又分為三種,分別是「親藩大名」、「譜代大名」以及「外樣大名」。
「親藩大名」,指的是具有德川氏血緣的一門子嗣及旁支。這類大名的代表為分封於日本各地的德川氏及松平氏(德川氏以前所用的姓氏)大名,在江戶初期約占據260萬石;
「譜代大名」,指的是世代侍奉德川氏的家臣團、以及在關原之戰前就已臣服德川氏的附庸大名,其代表有「德川四天王」、「德川十六神將」出身的井伊、本多、榊原、酒井、鳥居、大久保等,這部分大名在江戶初期共享有670萬石俸祿;
「外樣大名」,指的是在關原之戰後才主動或被迫臣服於德川氏的大名。這一類大名並非德川氏倚仗的親信,相反還受到一定的提防,其封地大多被譜代重臣所包圍監視、或是位於地理上不占優勢的地區;幕末時期崛起的「薩長土肥」四大雄藩——薩摩(島津氏)、長州(毛利氏)、土佐(山內氏)、肥前(鍋島氏),就是外樣大名的代表。這部分大名在江戶初期約占980萬石。
1868年(明治元年)時日本各國示意圖
-「御三家」:這個詞應該並不陌生,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各位讀者腦海中想必出現了以下畫面——
然而很遺憾,嚴格意義上說此「御三家」非彼「御三家」。「御三家」起源於江戶時代,指的是具有幕府將軍繼承權的德川氏三支血統「德川御三家」:將軍本家、尾張德川家、紀州德川家。後來由於德川將軍本家絕嗣,又將水戶德川家納入「御三家」範圍內。作為德川血脈中地位最高者,「御三家」擁有使用將軍家「三葉葵」家紋的權利,但相應的也必須履行輔佐將軍執政的義務,在將軍家血脈斷絕時,將會優先從「御三家」尋找合適的後嗣過繼到將軍家,作為下一代的將軍繼承人,其繼承先後順序為將軍、尾張、紀州。
在這之中,水戶藩是一個例外。作為「別格」存在的水戶藩世代以「副將軍」身份輔政,負責在幕府與朝廷之間搭橋牽線、彈劾將軍的不端行為,享有極為特殊的地位,甚至可以決斷選擇何人作為將軍繼承人;但除非是萬不得已,不然絕對不會從此家中選擇將軍繼承人。至於原因,是因為水戶藩位於江戶東北處的「鬼門」,在風水陰陽上是守住江戶的要害所在,當初設立「御三家」制度的天海大僧正(南光坊天海)就因此將水戶德川家封在彼處、鎮守鬼門,並預言「一旦從水戶家迎入繼嗣,江戶就會因鬼門空虛而迎來災厄、最終滅亡」;巧合的是,江戶幕府的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就是出身於水戶德川家。
-「御三卿」:隨著形勢的改變,「御三家」中的將軍家已經徹底絕嗣,這使得將軍繼承人只可能在尾張德川家和紀州德川家中選擇。為了使自家後代中出現將軍的可能性提高,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將自己的次子德川宗武和四子德川宗尹分別封為田安德川家和一橋德川家,規定田安家和一橋家也具有繼承將軍之位的法理性;第9代將軍德川家重又如法炮製,將次子德川重好劃為清水德川家。這樣一來,田安、一橋、清水三家也具有了繼承將軍之位的可能;由於這三家拜領的官階皆為從三位,也就是「卿」這一官職,因此這三家被稱為「御三卿」。
「御三家」與「御三卿」的差別在於,前者擁有自己的封地、家臣和支藩,但後者因為由幕府直接發10萬石工資,因此沒有自己的領地(嚴格來說有,只是全權由幕府統一管轄),全部住在江戶,家臣也是「旗本」而非「大名」。這使得「御三卿」可以將精力全部放在爭奪將軍繼承權上,而不需要像「御三家」那樣還要費心經營封地;其次,由於「御三卿」實質上屬於將軍家的附屬,其子嗣存在的意義大多是成為其他家的養子,因此並無必要刻意維持家名,即使沒有家督繼承人,財產也不會充公;最後,「御三卿」使用的三葉葵家紋始終與將軍家一致,葵紋上葉片紋路的數目為39,而「御三家」在使用將軍家三葉葵的同時,還可以使用各自的葵紋,尾張、紀州和水戶三家葵紋葉片紋路的數目分別為63、39和51。以上的幾個角度都表明,「御三卿」在實質上其實與將軍家是一體的,而「御三家」更像是分家以後的獨立存在。
-「一門」:在德川氏親族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叫做「一門」,指的是以德川家康次子·結城秀康為始祖的越前松平家和以德川家光之弟·保科正之為始祖的會津松平家。「一門」在政治等各領域皆享有優待,但有一個極大的限制條件,就是「禁止『一門』參與幕政」。這一限制直至江戶後期才因特殊情況而被打破。
-大老、老中、側用人、大目付、奉行:以上都是江戶幕府設立的武家官職名。
「大老」為非常時期設立的輔佐將軍的最高職銜,只設一人且只能從井伊、酒井、土田、睦田這四家中挑選,負責統轄幕府所有事務;
「老中」為幕府常設的輔佐將軍的最高職銜,地位次於大老,一般設4-5人,從石高2萬5千石以上的大名中挑選,採取月番制每月輪換負責人;
「側用人」為將軍近侍,負責在將軍和老中之間傳達旨意和消息。其地位與老中相近,但因為身為近侍有更多親近將軍的機會,因而往往能獲得比老中更高的權勢;
「大目付」也稱大監察,負責監視各藩大名的動向並彙報給將軍。大目付常設4人,統一由老中進行管轄;
「奉行」是負責管理某一特定領域的官員。江戶幕府最重要的「三奉行」,分別為寺社奉行(神社寺院管理)、勘定奉行(訴訟、租稅、徭役)和町奉行(市政管理);此外還有設立於遠離江戶的幕府直轄地的遠國奉行,負責管理對應藩政或外交事務。
·大奧
本次活動的核心主題「大奧」,說白了其實就是將軍的後宮。這一詞既指將軍的生母、乳母、子女、妻妾以及女官的居住區(御殿、長局、廣敷,三者以御鈴廊、御錠口和七之口三種不同用途的通道口銜接),也指這種特殊的制度。日語中「奧」指房屋最里側的部分,女眷們居住的深閨「大奧」與將軍日常起居辦公的「中奧」和面見臣屬的「表向」、形成對照。
大奧布局示意圖
大奧起初在德川家康時期就已存在,但尚且僅指代將軍妻妾的住所;2代將軍德川秀忠於慶長十二年(1607)頒布「六條壁書」,初步規定大奧及將軍辦公起居的各類事項;元和四年(1618),未來的3代將軍家光的乳母·春日局以強大的統籌能力將大奧正式組織規整化,制定嚴格的「大奧法度」,正式使得「大奧」成為一項制度。其後,由於5代將軍德川綱吉時期出現的醜聞,大奧法度又在6代將軍德川家宣時代被加以補充,補充後的大奧法度將大奧定性為完全隔離外界的深閨後院。此後,大奧法度幾經修修補補,一直沿用到江戶幕府滅亡才方告休矣。
由於大奧本身是女眷的集聚之處,這使得該處的勾心鬥角並不比將軍明面掌控下的幕政要少到哪去;加上大奧總管「御年寄」一職擁有參與幕政的權力,導致江戶時代的一些政治事件,其實都能看到大奧中人的影子。前後跨度長達50年的日本同名系列時代劇《大奧》,其人際複雜程度不亞於天朝的各種宮斗劇,十分值得一看。
·印籠
印籠是一種扁平長方形的小型容器,材質大多為木質或金屬,是一種用於攜帶小型物件的容器。通常情況下印籠可以分3-5層,每一層用來放置不同的東西,如藥品、打火石、香料等等。
從室町時代開始,日本人就已經有了用印籠放置隨身物品的習慣;到了江戶時代中後期,印籠的實用性逐漸被裝飾性所取代,使得這一物件從一種實用的隨身物品轉變為財富與身份的象徵。日本著名的長壽劇集《水戶黃門》系列中就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微服巡遊的「水戶黃門」——德川光圀在民間與各類惡人鬥智斗勇,手下往往在關鍵時刻拿出印有德川氏家紋的印籠,直接震懾住惡吏或盜賊,讓他們在「水戶黃門」和「天下副將軍」的名號前跪地求饒云云。
印有德川家紋「三葉葵」的印籠
在「德川回天迷宮·大奧」中,每通過一定的關卡,即可獲得代表歷代德川將軍身份的印籠。獲得印籠後能夠使用以對應人物時期發生事件為名的強力禮裝技能;但是使用印籠技能將會使得頁面左側的「德川值」上漲,帶來一些影響——至於具體的影響是什麼,將會在介紹完全部印籠技能後的條目「德川值」中進行解釋。
·印籠技能
印籠技能對應的歷史事件並非按照歷史演進順序排列,因此本條目將以「在任將軍+任內事件」的形式介紹各個技能,並不代表活動內該技能的獲取順序就是如此。
-江戶開府(江戸開府)
對應人物:初代德川家康(1603-1605)
德川家康
《仁王》中由演員市村正親真人出演的德川家康
標誌著整個江戶幕府三百年基業的開端,「東照大權現」、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的無上功績。
1603年2月12日,朝廷下達六種八通宣旨,任命德川家康為征夷大將軍、右大臣和源氏長者。源氏長者,相當於在家門層面承認德川家康及德川家族的尊貴地位,為其擔任朝廷最高武家職銜提供義理保障;右大臣,乃是朝中重臣,被認為是進階為「天下人」的跳板——之前的織田信長,亦曾拜領過右大臣一職;而征夷大將軍,則認可家康為武家之頂點,享有治理天下的權力。之後,家康旋即於江戶城宣布建立幕府,正式開幕,從此建立起君臨日本長達265年的龐大武家政權——江戶幕府。
-武家諸法度(武家諸法度)
對應人物:二代德川秀忠(1606-1623)(初代德川家康)
德川秀忠
1605年,德川家康宣布辭任征夷大將軍一職,將將軍之位讓給三子德川秀忠。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康就此放權不管,辭去將軍之位的他被尊為「大御所」,遷往駿府城居住,實際上仍然把持著幕府以及天下的權力。在家康辭任到其去世的這一「御台所政治」特殊時期,江戶幕府同時存在兩名首腦,即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和前任將軍、「御台所」·德川家康;秀忠雖然是名義上的日本之主,但許多大事仍然是其父家康決斷,對豐臣家宣戰、禁教令的頒布,包括「武家諸法度」,實際上都是德川家康所主導。
《武家諸法度》,指的是江戶幕府於1615年頒布的旨在約束各國大名權力、維護德川氏統治地位的法令條文,乃是江戶幕府維持政治穩定的統治基本法則。歷代將軍就任時,必定會對前來覲見的大名宣讀《武家諸法度》,標誌將軍的無上權威不容侵犯;如有違背《武家諸法度》這,幕府將嚴懲不貸。
起初《諸法度》共有13條內容,包含勤習詩書弓馬、禁止私自築城、嚴禁結黨謀反、嚴禁私自締結婚姻、厲行節儉、執政清廉等要求;三代將軍家光時期,又新增6條內容;四代將軍家綱則增加禁止皈依天主教和嚴懲不孝2條,此後又幾經修改。不論如何,《武家諸法度》始終為江戶幕府統治武士階層的基本方針,本質為維護統治而指定的階級行為準則。
《武家諸法度》
-明歷大火(明暦の大火)
對應人物:四代德川家綱(1651-1680)
德川家綱
在推行武斷政治的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去世後,繼位的四代將軍·德川家綱一改此前的強硬作風,轉而推崇文治——這麼做並不難理解,家綱本人體弱多病,常年臥病在床,對政務的掌控力遠不如其父,只能將政務交由大老酒井忠清處理。大老專權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將軍本人的威信大幅降低;而一件突發的人禍,又使得家綱時期的幕府公信力遭受重大打擊,這件事就是發生於1657年的明歷大火(振袖火事)。
1657年的3月2日,江戶的本妙寺正在為一名因重病去世的少女做法事。在法事結束後,寺僧門將其遺體和生前的遺物放在火上焚燒,此時突然颳起一陣強風,捲走了一件正在燃燒的和服(「振袖」),這件燃燒的衣服落到附近的木質建築物上,很快引起猛烈的火災。當時的江戶屬於人口極度稠密地段,町人們住在狹窄擁擠的緊湊木質住房內,為了使更多人能夠居住甚至侵占了道路面積,這使得消防工作根本無法有效展開。
《江戸火事圖卷》(江戸火事図巻),田代幸春,繪於1814年
——結果就是,這場火災持續了整整兩天,接近2/3的江戶化為灰燼,受災人數達到3萬(一說為10萬7千)。這場巨大的火災對幕府簡直是當頭一棒,但幕府很快做出了應對措施,制定了「江戶更新計劃」,包括重新規劃江戶的建築物布局、重修損毀建築、加強放火事業建設等,最終重新恢復了江戶的繁榮。
此外,由於重修計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參與,導致江戶的人口進一步增長,這促使江戶出現了專門提供簡易伙食(一飯、一菜、一湯)的食堂,並作為一種特有現象傳到了現在。
-天和之治(天和の治)、生類憐憫令(生類憐れみの令)、狗將軍(犬公方)
對應人物:五代德川綱吉(1680-1709)
德川綱吉
作為這次活動中唯二擁有三個對應技能的將軍,德川綱吉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在他統治前期,休養生息的文治政治使得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同時整頓吏治、任人唯賢、厲行節儉、推崇忠孝,使得財政狀況和社會風氣煥然一新,形成被稱為「天和之治」的良好局面;但在其執政後期,由於其個性原因、加之幕府進入盛極必衰的轉折期,其制定的大量缺乏現實考量的政策加重了社會負擔,同時引爆了幕府此前數十年累積的一系列問題——當中的代表法令,就是《生類憐憫令》。
先解釋一下「狗將軍」(犬公方)是怎麼回事。日語中「公方」即「統治者」,一般是對幕府將軍或實權統治者的稱呼(比如室町時代末期的將軍足利義輝就因劍術高超而被稱為「劍豪公方」),在江戶時代演變為將軍特有的稱呼。德川綱吉十分愛狗,據說其一生共養了8.2萬條狗,幕府為此每年要在飼養方面花費10萬兩白銀的財政支出,因而得了一個「狗將軍」的稱呼;後來為了保護狗類,綱吉甚至頒布了一部保護動物的法規,也就是《生類憐憫令》。
《生類憐憫令》
在頒布初期,《生類憐憫令》的範圍僅包含各種犬類,旨在廢除自戰國時期傳下來的殺狗陋習;但後來其措施不斷增加,出現了建立與民房一致的狗住處、專人為狗看病、保護狗的安全等匪夷所思的措施。之後,《生類憐憫令》的範圍擴大到更多動物,甚至出現了「禁止養鳥」、「禁止牛馬馱負重物」、「統計江戶的金魚數量並加以保護」、「允許對虐狗事件進行告密」等條文;到最後,町人如果當街拍死一隻蚊子,都有被判刑的危險。這種捨本逐末保護動物的法令帶來了很大的問題,激化了社會矛盾;綱吉統治後期出現的各種天災,因而被視為是這位「狗將軍」荒唐統治的天譴。
-正德之治(正徳の治)
對應人物:六代德川家宣(1709-1712)
德川家宣
六代將軍和七代將軍的在位時間都不長,但這兩位將軍是德川綱吉之後的重要過渡人物,二人在位的時期被稱為「正德之治」。德川家宣一即位,便叫停了前代將軍頒布的令人苦不堪言的《生類憐憫令》,同時廢除酒稅,進一步推行文治政治,授意幕臣進行經濟改革,在各方面都是深受人民尊重的明君作法;如果不是其在位3年即去世,或許日本又將迎來一副新氣象也說不定。接下來5歲即位的德川家繼,自幼便飽受期待,可惜也是吃了早逝的虧,年僅8歲就撒手人寰;不過在其短暫而幼小的生命中,有一件影響了大奧、乃至政壇的大事,就是「繪島生島事件」。
-繪島生島事件(絵島生島事件)
對應人物:七代德川家繼(1713-1716)
德川家繼
「繪島」是當時大奧御年寄的名字(一說為江島),「生島」則是一名歌舞伎男演員的姓氏。正德五年(1715)的正月,繪島作為德川家繼生母·月光院的代表前去拜謁芝增上寺,歸途中與參拜上野寬永寺歸來的女中·宮路一起停留於木挽町的劇團「山村座」,在那裡與俳優生島新五郎發生了私情,並在演出結束後都未回到大奧。這一事件傳到了打算整頓大奧風氣的老中·秋元喬知耳中,秋元立即調查此事,最後判處繪島死刑。雖然在月光院的請求奔走之下最終免於一死,但繪島還是被處以流放之刑,其兄長白井平右衛門勝昌作為替罪者被處死;而生島新五郎亦被判流放,其所在的劇團「山村座」被毀。這一事件前後共牽連到超過1500人,引起當時的政治地震;由於主要的整頓對象是大奧中人,因此也被稱為「大奧肅清事件」。
表面上,這不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風氣整頓事件;但實際上,「繪島生島事件」是大奧中兩個女人的鬥爭。月光院作為將軍之母,意圖插手政局,聯手側用人、老中·間部詮房一同試圖主導年幼將軍難以處理的政務(有流言認為二人是情人關係,更有說法認為德川家繼實際上是間部詮房之子),這引起了前代將軍德川家宣的正室·天英院的反感。在「繪島生島事件」發生後,天英院借題發揮,默許目付稻生次郎左衛門以最快速度定下判決,從而使月光院一派無法插手,最後讓月光院躋身政壇的希望徹底破滅;天英院在幕府的威信和話語權則得到增強,據傳當時尚為紀州藩藩主的德川吉宗在政治上暗中予以天英院支持,後者則投桃報李,在德川家繼去世後推薦了德川吉宗作為將軍繼承人。
-進言箱(目安箱)
對應人物:八代德川吉宗(1716-1745)
德川吉宗
著名演員西田敏行飾演的德川吉宗
經過家宣、家繼兩代將軍的緩衝期,才德兼備的「米公方」德川吉宗上任後,立刻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即「江戶時代三大改革」中的「享保改革」;其中一個打破此前慣例的作法,便是設立了名為「目安箱」的制度。
目安箱
事情的起因是享保三年(1718)的正月,從上野參拜寺社歸來的德川吉宗碰到了一個直接前來上訴的町人。隨行的目付當即把町人綁了起來,但德川吉宗責備了目付的這一行為,認真聽取了町人的意見。回到江戶後,吉宗經過一番思索,下旨在評定所設立「目安箱」,允許町人以書信形式提出各種意見放入箱中,並定期遣人開箱取出信件親自閱覽。起初吉宗允許旗本、御家人提出訴訟,結果後來演變成這群人爭風吃醋、爭權奪利、相互攻訐的手段;怒氣上頭的吉宗乾脆直接把這群人踢出了「目安箱」的使用群體,僅允許平民進言。這種廣納各家之言的作法對「享保改革」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後來著名的專職消防隊「江戶町火消」、以及種植藥用植物以供使用的「小石川養生所」(後來的小石川植物園),都是依據「目安箱」中的意見而設立。
小石川養生所
-郡上一揆
對應人物:九代德川家重(1745-1760)
德川家重
一代英主德川吉宗死後,繼任的德川家重是個體質虛弱的病秧子,因為大腦麻痹導致口齒不清,還有尿失禁的症狀,因此被戲謔為「小便將軍」(小便公方)。家重基本對父親綱吉的政策沒有改動,繼續推行「享保改革」,因此也算是位無功無過的將軍;其任內唯一一件大事,就是發生於寶曆四年(1754年)的「郡上一揆」(也稱「寶曆騷動」、「寶曆郡上一揆」)。
所謂「一揆」,其實就是農民暴動起義。一揆在日本古代並不少見,江戶時代以前,一向宗門徒煽動的「一向一揆」一直是各地統治者頭疼的大問題;而各地農民不滿殘暴統治而掀起的各種一揆,稍有不慎就會使領主面臨身首異處或領地改易的處境。
1754年並不是一個豐年,農作物歉收導致美濃國郡上藩的農民無力承擔該年的賦役;但藩主金森賴錦懷疑農民瞞報收成,意欲推行檢地並增稅,這進一步激化了農民們的不滿情緒。農民們掀起暴動,聯合苦於高額稅款的茶馬絲綢商人、豪商一同對藩里提出強訴,要求藩主免除勞役的16條要求;要求先是被接受,但之後又仍舊推行了檢地政策。憤怒的農民遂於1755年找到老中酒井忠寄,攔下酒井的座轎進行申訴;1758年又通過「目安箱」形式提起「箱訴」,意圖將藩主的無理舉措告知幕府。
察覺事態已開始擴大的幕府遂裁定處死13名暴動的農民,同時沒收金森賴錦領地;包庇金森賴錦的幕府老中本多正珍(此人為金森賴錦的繼父)、若年寄本多忠夫、大目付曲淵英元、勘定奉行大橋親義等人亦受到處罰。至此,這場前後共4年的大騷動才就此平息。這場動亂是江戶時代唯一因為農民一揆導致幕府閣僚被處分撤職的例子;同時,幕府為平定這一騷亂而推出田沼意次,使得後者迅速上位,為其後來主導的財政改革奠定了政治資本資本——可以說,郡上一揆正是田沼改革的遠因之一。
-搗毀(打ちこわし)
對應人物:十代德川家治(1760-1786)
德川家治
德川家治即位後,任用老中田沼意次進行財政改革。從1767年開始,到1786年的這12年被稱為「田沼時代」。與八代將軍吉宗推行的開墾新田不同,田沼意次改革的主要領域在於發展商品經濟,利用資本與商業的結合來實現幕府財政獲利。這麼做的確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幕府財政危機,但拜金主義的盛行助長了武士階層的惡劣風氣,並且帶來物價上漲的問題——後者正是「搗毀」運動的導火索。
田沼意次
所謂「搗毀」(打ちこわし,也寫作「打毀」),是一種發生在城市裡的暴動行為。與主體為農民、目的為減輕對自身壓迫的一揆起義不同,「搗毀」的主體都是城市中下層居民,造成暴動的主要原因則通常是米價上漲。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米價格一旦出現畸高,就會使得城市裡數量眾多的中低產居民難以為生;因此,買不起米的居民便集聚在一起,去破壞米店、酒店、當鋪、批發商等哄抬物價的富裕商人的店鋪。
描繪聲勢浩大的江戶「搗毀」的《江戶市中騷動圖》(江戸市中騒動図)
田沼改革本身就重視商業帶來的利益,造成物價變動的問題而刻意不去解決;1783-1787年間的「天明饑饉」更是雪上加霜——天災使糧食減產,全日本的糧食供應不足,而奉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幕府為逐利而並未做出有效措施,導致饑荒和米價瘋漲同時發生。饑荒造成的難民潮製造了大批遊民,造成日本各大城市治安急劇惡化;加上對幕府不作為的怨恨,最終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搗毀」運動。
其中規模最大的,莫過於發生在天明七年(1787)五月的「天明搗毀」。江戶、大阪等地相繼爆發搗毀米店事件,隨後全國35個城市及數百座村莊爆發搗毀米店、反抗藩政的暴動。愈演愈烈的「搗毀」加速了幕府的崩潰,其聲勢之浩大,甚至連田沼意次本人辭職下野都沒法平息;手足無措的德川家治亦在1786年就撒手人寰,將一堆爛攤子留給了自己的繼任者·德川家齊。
-寬政改革(寛政の改革)
對應人物:十一代德川家齊(1787-1837)
德川家齊
德川家齊並非德川家治的親生子,而是無後的家治從一橋德川家收養的嗣養子。天明六年(1786),德川家治突然去世;翌年,年僅14歲的家齊繼任將軍,一上台就徹底罷免田沼意次,任用保守派的松平定信為老中,推行「寬政改革」,整頓幕府綱紀。
松平定信
松平定信是陸奧國白河藩第3代藩主,其政治立場偏向保守,十分看不慣田沼意次的重商主義政策。他一上台就著手處理「天明搗毀」的爛攤子,將田沼時代指定的所有重商政令全部廢除,施行重農抑商政策,獎勵種植糧食作物,限制經濟作物的種植,加強儲量備荒賑災的落實,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以改善種植條件;同時將田沼時代建立起的各種巨利商品專賣商行一概解散,整治御用商人,建立起調整物價的町會所。此外,在道德上嚴以待人的松平定信意圖以節流手段改善財政危機,要求各階級嚴格遵循階級身份制,嚴禁奢侈享樂,並大力打壓風俗業、排除「異學」,意圖以單純的節約手段來改善幕府的財政狀況。
理所當然的,這種不求發展的停滯式改革難以取得成效。松平定信近乎威脅式的強制措施不僅沒有振興農業經濟,更是沒法阻遏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習慣了以錢來衡量一切的人民難以接受這種近乎苦行一般的改革,紛紛消極對抗,使得「寬政改革」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當時有一首流傳甚廣的狂言,「白河水清難養魚,田沼渾濁堪懷念」(白河の清きに魚の住みかねて元の濁りの田沼戀しき),其中的「白河」,指的就是近乎苛烈地追求清正廉潔的白河藩主松平定信。
-天保改革(天保の改革)
對應人物:十二代德川家慶(1837-1853)
德川家慶
由於父親德川家齊的超長待機,等到德川家慶坐上將軍之位時,他已經46歲了;但即使是這樣,身為「大御所」的德川家齊仍然有著龐大的政治權力。等到父親兩腿一蹬眼一翻,德川家慶便迫不及待地任用老中水野忠邦,開始了「天保改革」。
水野忠邦
雖然名稱上換了個名頭,但「天保改革」和松平定信的「寬政改革」實際上沒多大的差別,其本質都是通過抑制商業的發展、助推農業發展以維護封建領主的權益。其主要措施有限制農村人口流動、強制性將其固定在土地上進行勞作,嚴禁其發展副業;抑制價格變動,由幕府統一制定物價,嚴懲奢侈風氣,限制城鄉人民生活;沒收江戶和大坂周邊一定範圍內的大名和旗本領地,作為幕府直轄領地,以簡單粗暴的累加來增加將軍家的石高等。不同的是,由於有了清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的前車之鑑,水野忠邦沒有像松平定信那樣盲目排外、禁止先進學說傳播,而是允許外國船在日本補充燃料、淡水和食物;同時加強海防建設,進一步鞏固各大戰略要地的警備措施。
事實證明,強行悖逆商品經濟發展潮流最終會迎來慘敗。上一個堵而不疏的松平定信下場已經擺在那,水野忠邦的「天保改革」是什麼結果也不言自明。抑制商品經濟的措施並不能改善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社會各階層愈加不滿;江戶幕府就這樣喪失了最後的一次改革自救機會,逐漸走向了日暮之處。反倒是常年被打壓的日本西南地區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依靠自我改革而提升了實力,在時代的浪潮中走在了整個日本的前列,並成為了日後引領時代者的源流地。
-日美和親條約(日米和親條約)
對應人物:十三代德川家定(1853-1858)
德川家定
德川家定是德川家慶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據說其患有腦損傷性麻痹,常做出說話時向後仰頭、踏腳等舉動;這使得他在大多數時候都與一個廢人沒什麼兩樣。在他統治時期,日本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標誌著日本近代史開端的「黑船來航」。
反映「黑船來航」的瓦版和浮世繪
「四杯上喜撰,太平之夢不得眠」(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 たつ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准將馬休·卡爾布萊斯·佩里率4艘通體黝黑的蒸汽船強行駛入江戶灣浦賀港,要求日本開國。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見雙方武力差距懸殊,便藉口要得到天皇批准方可接受條約,約定次年春天給予佩里答覆,讓佩里先行離去;第二年,佩裡帶著7艘黑船如約而至,艦隊一直開到東京灣近港處的橫濱方才停止。見佩里態度強硬,大有談不成就打的勢頭,幕府只好接受開國要求,於橫濱簽訂《日美和親條約》(《神奈川條約》)。
「泰平の眠りを覚ます上喜撰 たつた四杯で夜も眠れず」,這首狂言中的「上喜撰」是一種綠茶的名字,其發音「じょうきせん」與日語中「蒸汽船」一致,利用雙關語來描繪出「黑船來襲」給鎖國狀態下的日本帶來的衝擊
馬休·佩里
時任幕府首席老中阿部正弘,因為八面玲瓏、滴水不漏的外交行政手段被人捉摸不透其真實想法、加之讓外樣大名參與幕政而被譜代大名認為軟弱,得到了「瓢簞鲶」(瓢簞鲶)的稱呼
《日美親善條約》是日本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條約並沒有給日本帶來太多的實質性損害。條約規定美國船隻可在日本的下田、函館兩個港口停靠並出資購買物資補給,並在日本設立美國人居留地,幫助救助和引渡在海上失事的漂流民;為美國提供片面最惠國待遇等。除此之外,還提及在玉泉寺設置供美國人暫時休息的場所和墓地、禁止美國人在日本打獵等。如果仔細研究條約內容,會發現《親善條約》本身給日本帶來的文明開化利益要大於損失;但這一條約的簽訂並非由江戶幕府主動提出、而是被脅迫簽訂,「片面最惠國」等內容亦存在恃強凌弱現象,因此在本質上還是屬於一個外交受辱事件。
《日美和親條約》
《日美和親條約》的簽訂使得江戶幕府威嚴掃地,人們驚覺統治日本兩百餘年的江戶幕府在列強面前如草芥般卑微,自強、維新、自保、排外的思潮一波接一波湧現,最終將江戶幕府這艘腐朽不堪的大船徹底淹沒。
-安政大獄(安政の大獄)
對應人物:十四代德川家茂(1858-1866)
德川家茂
在第13代將軍德川家定即位後,因其沒有後嗣,幕臣們圍繞擁立何人為繼承人而分為了兩派。其中一派以大老井伊直弼為代表,主張擁立紀州藩主德川慶福為繼承人,這一派被稱為「南紀派」;另一派則以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為首,主張立德川齊昭之子、過繼到一橋家的一橋慶喜(後來的德川慶喜)為嗣,是為「一橋派」。兩派相互爭執、彼此傾軋,矛盾愈演愈烈,最後以德川慶福即位、更名德川家茂而達到頂峰;同時,因為此前《日美和親條約》的簽訂激化了日本國內的民族情緒,主張擁立天皇重樹威信、驅逐外國人的尊王攘夷派人士亦和一橋派聯合起來,共同發難。
安政五年(1858),擁立德川家茂成功即位的大老·井伊直弼在地位穩固後,大肆打壓一橋派及尊攘派(尊王攘夷)人士,將批評其政策的水戶前藩主德川齊昭(水戶藩實權掌握者)、水戶藩主德川慶篤、尾張藩主德川慶勝、福井藩主松平慶永等人處以緊閉處分,同時由老中間部詮勝出面,指使所司代酒井忠義大肆逮捕尊攘派人士,將京都的尊攘派人士押往江戶,勒令其切腹自盡或接受死刑。這一白色恐怖事件即為「安政大獄」。
井伊直弼
「安政大獄」使得眾多有識之士慘死,直接導致了日本接下來數十年間的人才匱乏和真空期。同時,這一事件使得井伊直弼成為眾矢之的,幾乎全日本的人都對他加以仇視,最終導致了發生於1860年3月3日的井伊直弼刺殺事件「櫻田門外事變」。此外,幕府簡單粗暴的處理手法導致其政治公信力幾近降至冰點,進一步激化了倒幕派的措施,最終加速了幕府的滅亡。
-大政奉還(大政奉還)、王政復古大號令(王政復古の大號令)、無血開城(無血開城)
對應人物:十五代德川慶喜(1866~1868)
德川慶喜
作為備受期待的年輕才俊,德川慶喜一直有「家康再世」(家康の再來)的稱呼;但同時他又背負著讓江戶幕府滅亡的罵名,而被人稱作「最大的傻瓜殿下」(最悪のバカ殿)。這樣一個極具矛盾性的人物,究竟是被那個風雲激盪的時代所塑造,還是為了適應時代而做出改變,如今已難言說;不過從他執政時的種種表現來看,這樣一個矛盾的人似乎並不適合在危急存亡之秋被予以重任。
隨著幕末局勢的演進,江戶幕府倒台已是可以預見之事。德川慶喜的一系列騷操作最後將德川親族都逼到了對立面;但並不是說就人人意欲除之而後快:出身土佐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與後藤象二郎聯合向前藩主·山內容堂進呈《船中八策》,並提出了「將軍還政於天皇」的政治構想。山內容堂也覺得此法可行,認為幕府還政於朝廷後可設立上下兩議會,由將軍擔任新立法機關的首長,遂寫就《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德川慶喜懷著日後借大政奉還重新掌握日本政權的小九九,答應了實行「大政奉還」。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應收回德川慶喜交出的政權,標誌著失去近800年的統一日本的實權又回到天皇手中。
《大政奉還圖》(大政奉還図),邨田丹陵所作
但是,交出政權並不代表德川慶喜就此放棄追逐權力。諸藩政治巨頭也察覺德川慶喜的意圖,抑制土佐藩的「公議政體論」,主張徹底剷除幕府殘餘勢力。在岩倉具視、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人謀划下,慶應三年十二月九日(1868年1月3日),倒幕派發動政變,毅然廢除攝政、關白、京都所司代、京都守護職、幕府等舊職,設立總裁、議定和參與等新政府職務,同時發布《王政復古大號令》,旨在「恢復政局以至神武創業之初」,重新建立以天皇為最高首領的新政府——此即為「王政復古大號令」,標誌著明治維新的正式開端。
宣告「王政復古」後,緊接著就是討伐幕府。「王政復古大號令」的提出,實際上就是在給德川慶喜挖坑;倒幕派早就料到德川慶喜不會撒手放權,因此以「違抗聖旨」名義宣布討伐德川逆賊。慶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68年1月6日),德川慶喜趁著夜色從大坂城脫出,組織佐幕派實力發動反攻,雙方於1868年1月底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等地交戰。
《德川治績年間紀事 十五代德川慶喜公》(徳川治績年間紀事 十五代徳川慶喜公),月岡芳年作,描繪了德川慶喜夜晚逃出大坂城、走海路遁走的景象。德川慶喜作出這一決定反覆斟酌了許久,除了對當下處境的考量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水戶藩自德川光圀時期就立下了「朝廷和幕府如果發生爭執,即使違背幕府也不能對朝廷刀兵相向」(朝廷と幕府にもし爭いが起きた場合、幕府に背いても朝廷に弓を引いてはならない)的規矩
鳥羽·伏見之戰最終以幕府軍被僅為己方1/4的新政府軍擊潰而宣告結束。德川慶喜見大勢已去,遂離開江戶城天守閣,住進上野的寬永寺;4月6日,倒幕派西鄉隆盛與幕臣勝海舟在江戶達成7項無血開城和平協議,最終促成了1868年5月3日的江戶城無血開城。這一事件標誌著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最後一個武家政權——江戶幕府的徹底滅亡,日本迎來了明治政府統治時期;雖然在新政府後,人民的生活並未得到質的改善,甚至開始懷念德川慶喜在任時期的幕府,但那已經是後話了。
油畫,反映西鄉隆盛(左)與勝海舟會談的場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5Cir3EBfGB4SiUwVZ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