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奇葩說》的辯題很有意思: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雙十一剛過,很多「精緻窮們」剛剛完成本年度最隆重的購物,和你聊聊「精緻窮」這個話題,恰逢其時。
精緻窮,我錯了嗎?看到這個辯題,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正方,不支持精緻窮。
《奇葩說》那期節目,正方傅首爾、詹青雲、黃執中三位大神給出了很好的理由。
傅首爾說,年輕時不必刻意追求外在的精緻,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正是那些「不精緻」的坐冷板凳苦讀寫作的日子,成就了今天那麼受人歡迎的她。
詹青雲說,當我們為精緻買單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為自己喜歡的東西花錢,只是為「精緻」這個概念花錢。 但什麼是「精緻」卻不是我們自己定義的,而是由流量、網紅和商家所定義的。真正的精緻需要時間醞釀,而不是靠消費創造。
黃執中說,追求精緻,錯失了擁抱樸素的機會和享受粗糙的能力。追求精緻的人沒有辦法享受到粗糙帶來的自由和自在。
他們都說得很好,但我今天想討論一個新的點:
「精緻窮」不可取。你精緻,沒有錯。窮,也不怪你。但你如果為了精緻而把自己變窮,那就是有錯。
我的理由看起來很俗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應該養成節儉與攢錢的習慣。
為什麼?
第一,在人生的很多關鍵轉折期,積蓄能為你創造機會。
第二,貧窮時的「稀缺心態」,會導致窮人更窮,因此,我們永遠要努力為自己創造「餘閒」,而不要讓自己陷入「稀缺」。
在這個崇尚超前消費的時代,我跟你說年輕人應該多攢錢,你恐怕會覺得我古板、守舊,生活毫無情趣。
但我的個人經歷讓我明白,攢下來的錢,能在關鍵時刻給你底氣。
今年五月份,為了調整職業方向,我裸辭了,在家待了三四個月。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謹慎小心又很沒安全感的人,裸辭不符合我一貫行事的風格。
但我心裡明白,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做出改變,在新的方向上給予自己成長空間,我必須辭掉當時的工作。
然而,裸辭就意味著沒有收入,要擔心房租、日常開支的問題。
我該怎麼辦呢?安於現狀嗎?
在我最糾結的時候,讓我最欣慰的事情是,一直以來攢錢的習慣,讓我有了足夠的資本去應對幾個月沒有收入的日子。
因此,積蓄並不是一筆「付不起首付的沒用的錢財」,而是在人生轉折期、職業瓶頸期給你提供安全感的護城河。
知乎上有個有意思的話題:90後的一代,真的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有人在回答時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他大學時在培訓機構兼職打工,平時自己也會存錢,後來利用這筆錢考了個H3C網絡工程師認證,再報了個嵌入式Linux開發培訓。
找實習時,這兩項技能成為他簡歷上的加分項,讓他很快找到了不錯的實習機會。
找工作時,這段實習經歷又成為他另外一個加分項,最終讓他很順利地拿到幾家上市網際網路公司的offer。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時候人的優勢是不斷累加的,只有打開一扇門,才能拿到下一扇門的鑰匙。
而這位回答者最初建立優勢,依靠的就是攢錢,並用這筆積蓄來投資自己。
《財富自由》一書的作者認為,即使是2019年,普通人想要致富的方法其實沒變,還是節儉致富。
節儉,表現為進行長期儲蓄、降低開支來嚴格遵守財務計劃。
有清晰財務計劃的人,從不會在雙十一時,因一時衝動而違背計劃,買一隻李佳琦推薦的口紅。
為什麼不要為了精緻而讓自己變窮?
因為窮的狀態,是一種稀缺狀態。
稀缺,是「擁有」少於「需要」的感覺。這種稀缺心態,會俘獲我們的大腦。
比如:在飢餓狀態下,人們會更加關注食物的存在。在失業狀態下,人們會對一些招聘信息特別有需求。
稀缺,會讓人只關注緊急事件忽視重要事件,會讓人習慣性透支未來,會導致人做每一個決定都要反覆權衡,占用過多認知資源,甚至會導致大腦認知能力下降。
上面所說的理由,都是行為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埃爾德·沙菲爾在長期研究貧窮後,得出的重要結論。他們將自己的研究寫成了一本書——《稀缺》。
在稀缺所導致的所有問題中,透支未來資源和反覆權衡利弊所帶來的心智負擔,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比如說,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費,容易造成當事人手頭永遠緊張、利息越滾越大的悲慘處境。這是因為當你第一次透支後,每個月你剛拿到錢就得還帳,以至於會一直處於稀缺狀態。如果不巧某個月還需要交個房租或者出個份子錢,那麼你所面臨的稀缺會更嚴重。
另外,人窮的時候會感覺特別累,這種累,很大程度來源於你做每一個決定都要反覆權衡利弊所帶來的心智負擔。當你每個月的生活支出只有1000元時,你需要權衡中午的15塊錢是花在吃飯上,還是買杯奶茶喝;你需要權衡上班路上下大雨時,是委屈自己擠公交還是咬咬牙打個的。
權衡讓人心累,消耗精力,也會讓你的注意力太局限於眼前的事,而忽視更長遠的計劃和發展。
怎樣避免稀缺、貧窮帶來的惡性循環呢?
《稀缺》的作者建議要創造餘閒。物質積累上的餘閒,就是學會攢錢,不要透支。
最後來總結一下,為什麼「精緻窮」不可取?
因為貧窮的狀態會讓人在面對人生關鍵轉折時缺乏底氣,也會錯失一些需要冒險的機會。
還因為窮(稀缺)的狀態,會讓人透支未來,造成心智負擔,導致陷入稀缺的惡性循環。
關於這個辯題,有一個對立的聲音很受歡迎:年輕時就該精緻窮,現在不精緻,等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就沒有精力再去精緻了。
對此我想說,他們恰恰想反了,事實可能是:如果你現在好好規劃你的財富和未來,也許到中年時,你就擁有了強大的應對危機的能力,那樣,人到中年的你,還能依舊精緻。
很多教理財的課程都會分享這麼一個觀點:理財會讓你變得更加富有,但理財的基礎,往往來自你攢下的第一桶金。
因此,從現在開始,克制住超前消費的衝動,錢攢起來吧。
你攢的不僅是錢,更是你的機會和保護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