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名采:益都縣博物館

2020-04-13     山左歷史

「懷念夏名采先生」系列文章之二


益都縣博物館


夏名采


在青州城裡南部, 益都縣人民公園北側,有一個十分潔靜而又古雅的庭院,這就是益都縣博物館。


它始建於一九六二年,迄今已有二十年的歷史。館址系利用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刑部尚書、太子太傅馮溥的宗祠改建而成。


陳列面積近七百平方米, 展出各類文物五百餘件。目前每逢節假日接待觀眾多達五千人次。


益都屬古青州州治,歷史悠久, 文化發達,地上地下遺存著極為豐富的古代、近代和現代文明。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 益都即興建了「博物堂」,博物堂為自然陳列。

一九四八年春,華東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駐益都期間,也成立了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濟南解放以後,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簡稱文管會)將博物堂的展品遷往濟南,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博物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對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極為重視。一九五六年即進行過全縣文物普查,同時成立了益都縣第一文物陳列室(即現在益都博物館的前身)和第二文物陳列室(現在淄博市臨淄區文物管理所的前身),為博物館的建立做好了準備。


一九六二年,經山東省人委批准,正式建立了益都縣博物館。它的建立,為益都文物的管理、研究、陳列和收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物的收藏和管理,是搞好博物館的關鍵。


益都縣博物館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 現在收藏各類文物已近一萬五千餘件。其中有不少是精品,在這些文物中,有東漢時期高達三米的石人,以及墓表、蹲虎、臥虎、臥羊、小石人等;有南北朝時期興安二年(公元453年)、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武定三年(公元545年) 的石造像和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南陽寺「臨淮王像碑」等;有隋唐時期的陶俑、馬俑、唐三彩、唐二彩及瓷器等;有宋、元時期的白瓷;有明、清時期的馮起震、 雪蓑、董其昌和林則徐、趙執信、冷枚等名家書法、繪畫。



其中明代摹本《清明上河圖》, 是一幅八點四米長的巨作。該畫將宋東京汴梁(即河南開封) 的郊郭, 汴河兩岸, 城廂及金明池的情景展現在觀眾眼前,畫面上兩千多個人物神態各異。它是反映中國封建時代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品。


益都縣博物館現有陳列室六座, 主要為益都簡史和雕塑藝術兩部分。


益都簡史陳列部分,有三座陳列室,由 「益都地區出土文物陳列」和明清「書畫展覽」室組成。在出土文物陳列中,觀眾可以看到益都地區從原始社會大汶口文化至元朝的各類文物。

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的陶片、陶鬻、背水壺,龍山文化時期的紡織工具、 泥質黑陶器, 商代蘇埠屯出土文物, 西周帶「魚伯己」銘文的銅觚。 春秋戰國時期的銘文銅戈、 提梁壺,漢代的鐵鎖、 鐵剪, 南北朝的盤口雞首壺, 隋唐時期的陶俑, 唐至元朝的瓷器等最為珍貴。



一九七七年,在王小公社桃園村南遺址中出土的陶片,其造型原始,製作粗糙, 火候較低。經鑑定這些陶片,為前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遺物, 與滕縣北辛遺址出土文物同時, 至目前為止,這些陶片,為濰坊及膠東地區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遺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明清書畫展覽中陳列有《清明上河圖》, 林則徐手書真跡,雪蓑的字畫,馮起震、楊涵的畫竹等多幅精品。


雕塑藝術陳列分銅塑和石刻二組。在這裡,觀眾可以看到明朝雕塑的大型銅像、木刻、瓷塑以及東漢以後的石刻精品。


益都縣博物館,對科學研究工作也十分重第視。現在,他們正在編輯考古發掘資料。第二次文物普查, 已完成田野調查工作。這次普查,發現了不少重要的遺蹟和遺物, 現正進行資料整理。這次文物普查, 為今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將分別對其進行系統地研究。


為了文化交流, 該館於最近新辟了製作業務, 給前來遊覽的觀眾準備了紀念品。他們拓制的北魏鄭道昭《白駒谷題名》,《白雲堂題名》, 唐吳道子繪製《觀音像》、《孔子像》,明馮起震、董其昌的《竹石刻》等作品,深受外國朋友的歡迎。



最近在對古老的青州文化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該館《青州簡史陳列》已正式對外開放。


這個陳列,用青州的歷史資料, 配合益都的出土文物,比較系統地介紹青州的歷史, 使觀眾更加熱愛古老的青州, 熱愛歷史悠久的中國, 從而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努力工作,為儘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鬥。


(一九八二年七月)


青州博物館新館設計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eYHeHEBiuFnsJQV7j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