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這麼久用對了嗎?最易用錯的成語系列——「彈冠相慶」

2019-08-21     漢堡媽咪可樂

彈冠相慶是貶義成語,現在有些人把它用於褒義,顯然是錯誤的,例如:

錯誤例句

(教育部決定成立學風建設協調小組)消息傳出,眼前升起的應該是一幅學人們奔走相告、彈冠相慶、額手稱快的喜悅圖景了吧。(《羊城晚報》2009年11月19日)

看到自己的報道或者評論立竿見影,同行們總是彈冠相慶,但我看到背後扭曲的解決之道,也總有些悲哀。(《新京報》2009年11月14日)

若是有一天紀先生... ...不再「為出風頭瞎說史」... ...到那時,凡我國人,定當萬里額手,彈冠相慶。(人民網2008年9月19日)‍

以上諸例中的「彈冠相慶」都可以改為「額手相慶」,因為「額手相慶」才是表示人們遇到喜事或聽到喜訊後互相慶賀,是褒義成語。

而「彈冠相慶」在用法上是貶義。‍

我們來看一下《成語大詞典》對這條成語的解釋:

釋義

彈冠:撣去帽子上的灰塵,比喻準備做官。

撣掉帽上的灰塵,互相祝賀。指即將做官互相慶賀。‍

出處一

《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捨同也」‍

相關故事

西漢宣帝時,王吉和貢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們很早相識,而且因為兩人興趣相投,很快就成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們兩個人,無論是學識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總是不夠順利,得不到皇帝的喜愛。

貢禹曾擔任過很多職務,但多次被罷官。這樣的經歷,一次兩次還行,可是一旦頻繁地出現,他心中就會悶悶不樂,陷入憂愁之中。王吉雖然沒有多次罷官的經歷,但一直以來沒擔任過重要的官職,鬱郁不得志。兩人同病相憐,經常在一起聊天,傾瀉心中的塊壘。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運,被提升為諫議大夫,官位顯要。

此時貢禹正賦閒在家,他聽說王吉被重用之後,心裡非常高興,他想:「我與王吉的經歷與才學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賞王吉,也可能會賞識我啊。這樣一來,我很有可能會被重用。」於是,他把官帽找出來,將上面厚厚的灰塵彈去,準備將來做官的時候戴。

果然,沒過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徵召貢禹,請他擔任重要官職。

出處二

宋·蘇洵《管仲論》:「一日無仲;則三子(指豎刁、易牙、開方三人)者可以彈冠相慶矣。」‍

相關故事

春秋時期齊桓公用管仲為相,稱霸中原。桓公非常信任管仲,所有國政都委託管仲,有人來報告國事,他便說:「何不告於仲父?」由於他不問國政,便有一些人乘機鑽營,取悅桓公。

當時最得桓公寵幸的有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都是靠吹拍逢迎起家的,齊人稱這三人為齊之「三貴」。他們想弄權齊國,只是懾於管仲在位,不敢妄動。

豎刁,是齊桓公的幸童,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同性戀者。為了出入宮庭方便,豎刁不惜自宮(閹割)。齊桓公非常憐愛,常常帶在身邊。

易牙,精於烹調技術,但喜玩權術。一日,齊桓公召易牙問:「你善於調味嗎?」易牙回答說:「是。」齊桓公戲說:「寡人嘗遍鳥獸蟲魚的味道,就是不知人肉的味道如何?」到了開午飯的時候,易牙獻蒸肉一盤,味道非常鮮美。桓公很快地就吃光了,問易牙:「何肉味道如此之鮮?」易牙跪下說道:「是人肉。」桓公大驚,問:「哪裡得來?」易牙說:「臣子三歲,臣聽說:『忠君者不有其家』。君王不曾嘗過人肉味,臣故以殺子以適君王之口。」因此,齊桓公認為易牙真心地愛自己,加以寵愛。

開方,是當時衛國國君的長子,見齊國強盛,自願到齊國當齊桓公的侍臣。齊桓公問他:「你是齊國的長子,按次序就是國儲,為何捨棄面南的尊貴,而願面北服侍寡人呢?」開方答道:「明公是天下的賢侯,得以在您左右執鞭墜鐙,已榮幸之至,強過為君。」桓公便認為開方也愛自己,便讓他當大臣,與豎刁、易牙等同樣寵愛。

幾年後管仲病重,桓公親至榻前問疾,說:「仲父一病不起,國政將委何人?」管仲嘆道:「可惜寧戚已死。」桓公說:「鮑叔牙不是很好嗎?」管仲答道:「他倒是君子,但難以當一國之政;可暫為相,可惜也難久長。」

桓公便提到易牙。管仲說:「依我看豎刁、易牙、開方這三人各有野心,我以前一直象築堤一樣防著他們,勿令泛溢。現在堤防已去,恐不久將有橫流之患。今後主公切記不要再接近這三個人。」桓公點頭。

管仲死後,濕朋為相,不到一個月,病逝。桓公便使鮑叔牙代攝相位,鮑叔牙再三辭讓,桓公不允,叔牙便說:「臣之好善惡惡,君也盡知。既要用臣,則請即日起遠小人易牙、豎刁與開方,不然決不從命!」桓公答應罷斥三人。

桓公自從趕走了易牙等三人後,每日感到非常無聊,食不甘味,夜不酣寢,口無謔語,面無笑容。於是長衛姬便建議桓公復召二人來侍從左右。

本來管仲死時,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以為作亂奪權的機會來了。無奈桓公又聽信鮑叔牙的話把他們趕走,他們非常失望。但沒多久,桓公不聽鮑叔牙之諫,又復召用三人。三人欣喜異常,彈冠相慶!

不久,鮑叔牙發病而死,桓公也老耄無能了,一應國政,任憑豎刁、易牙、開方三人專權行事。

桓公得悉易牙等人在外作亂,又慘見自己這樣的光景,深悔不聽管仲生前的勸告,於是以衣袂自掩其面,連嘆數聲而亡!

後人即以「彈冠相慶」這個成語來形容壞人準備上台時的醜態。

看完兩個成語典故,就更加清楚「彈冠相慶」指的是一人升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這裡的用法就是貶義的,而不能夠被誤解為中性的互相慶賀。

我們來看一下正確的運用:

正確例句

蔣光慈《鄉情集·鄉情》詩:「農民協會封閉了,豪紳們又重新彈冠相慶。

鄒韜奮《萍蹤寄語·初集》:「有了狐親狗戚的靠山,阿貓阿狗都得彈冠相慶,否則什麼都無從說起。」

丁玲《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而日寇、漢奸聞訊,則彈冠相慶,在北京打開慶祝會。」‍

所以說,如果是想真誠慶賀朋友升職了,可以用「額手相慶」,但絕不能用「彈冠相慶」。因為,運用成語的前提是準確理解成語的涵義及其適用範圍、感情色彩,切不可望文生義,否則只能造成誤用,帶來很多麻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8IBw2wBJleJMoPMdH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