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辦公大樓晚上的九點,並沒有因為黑夜就早早打烊,通透的玻璃外牆裡面依舊燈火通明……
明偉此時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順手翻開微信,大學畢業群里老同學們正在激烈討論一周後的聚會,明偉看著桌上被打回的策劃案,沉浸了回憶中。
上一年的同學聚會給明偉感觸很深,作為班中品學兼優代表的他,早實習時就拿到了世界500強公司的offer,是大夥羨慕的對象,而他也一直活著這份優越當中。
但在上一年的畢業五周年的聚會上,偉明見到了同班許久沒出現的志豪,曾經班上公認的內斂靦腆的小伙,常年期末考試掛科,偉明還記得是自己幫他補課才勉強合格的。而如今的自信成功人士樣的志豪差點沒讓偉明認得出來,交談之下了解到志豪先今已是一家公司的ceo,幾年光陰變化之大,讓偉明甚為感嘆。
而明偉想想自己,雖然在500強公司上班,但還只是一個中級員工,這些年來兢兢業業,卻一直都在原地踏步,但跟同學們的發展差距就漸行漸遠,明偉感覺自己是陷入了一個看不見未來的死循環中。
在職場的你,是否也有明偉同樣的感觸呢?明明在畢業時,大家的起步都是一樣的,但是多年之後,彼此間的差距越拉越遠,自己就算是兢兢業業工作也毫無起色,這種現象我們可以歸納為「莫比烏斯」怪圈。
「莫比烏斯」怪圈: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將一張紙條扭轉180度後,用紙條的兩頭粘接成的紙圈就是一個可循環的獨立體,放一隻小蟲在上面爬行,它永遠都找不到停下來的終點,路是一直循環下去,這就是著名的「莫比烏斯」怪圈。
審視職場當中過去的自己,自問每天對待工作都是認真盡責,付出不少心血,但回報永遠都是不盡人意,那我們可能就是陷入了形形色色的職場怪圈中,我們又該怎麼擺脫無休止的循環中呢?
沒有規劃的人生如同拼圖,而有規劃的人生就如同藍圖。
我們在畢業尋找工作時,都會根據就讀的專業和興趣去尋找工作,也需要能有不同的嘗試和經歷,但在這個不斷的嘗試過程中,忘記做好職業的發展規劃,審視過去就會發現自己的職場經歷就好像一個東拼西湊的拼圖一樣,很多行業或者崗位都嘗試過,都略有了解,但沒有掌握核心的內容,這就是缺乏一個職業發展規劃的問題。
「破圈」要領:在剛入職場階段,我們不反對去嘗試不同的領域和崗位,這也是一個自我定位的過程,但這段時間不宜太長,儘量不要超過1-2年時間,之後最重要的是審視自己興趣從事的,並制定一個上升的職業發展規劃。
例如通過職場嘗試階段,發現自己想長期從事的是電商的策劃工作,那職業發展規劃可以是「電商策劃專員——電商策劃主管——電商策劃經理——電商策劃總監」這樣的遞進發展規劃,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規劃配合相關的進修學習。
很多人工作中感到不爽的果斷離職跳槽,結果發現工作跳槽越多,對工作的滿意度越來越低,而且對未來發展更加迷茫了。
跳槽本來是職場的常見行為,不過我們要區分不同性質的跳槽,一是因為在工作中感到不爽而選擇跳槽,二是遇到一個能讓自身發展上一個台階的晉升跳槽,兩者之間在動機和結果上有截然不同的發展。前者的跳槽可能更多是出於衝動的行為,考慮的是需要能找到不煩心的工作,但在任何一個崗位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煩心只能靠自身去調解,可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只會增加跳槽的頻率;而後者是理智判斷行為,等待時機抓住機遇。
作為在職場多年的人來說,如果跳槽的動機還停留在為了跳槽而跳槽的衝動階段,很容易會喪失在原崗位積累下來的人脈和資源,重新開始所耗費的成本對於日後的發展肯定是有害無益的。
「破圈」要領:正如以上關於跳槽兩大動機的分析,當我們出現跳槽念頭的時候,需要好好去審視自身的動機和跳槽對於職業發展的利害影響,同時也要評估跳槽的公司和崗位是否符合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但過於頻繁的跳槽不僅「傷身」,還會影響日後HR對你忠誠度的評價。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做人要低調」、「槍打出頭鳥「,於是在職場上大多採取保守退讓的態度。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在這次的項目上,自己都表現得十分的出色,可以說是項目的成功上,自己的功勞最大,那為什麼一直沒有受到老闆的青睞呢?」在這種情況下,如其抱怨說是老闆眼瞎沒看到,不如說是自己沒有主動讓老闆看到你的功勞,那就更不要談升職加薪的問題了。
每當年底公司要求每位員工做年度工作總結的時候,大多數人對此都認為是一件形式的作業去對待,而我有位同事卻不一樣,每一次的年度個人總結,都認認真真地羅列自己在一年工作中所完成的項目,包括詳細的項目大數據分析,為公司帶來的效益上的貢獻等。幾年後,這位同事的升遷發展比只會低調幹活的員工升職的速度更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主動的讓領導看到了自己的付出。
「破圈」要領:職場上的成功不僅要自身的努力,同時也要遇到自己的伯樂——一個願意提拔你的人,而如果凸顯出自己的才能,主動創造職場交集,如何讓伯樂在茫茫員工中相中你?塑造好自己的職場品牌,當一有好機遇時,大家自然而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你,那成功還會離你遠嗎?
「北京最大的IT界養老院倒了」
這是網絡上一位程式設計師談起今年甲骨文裁員話題時一個風趣的比喻,但聽起來卻有幾分的唏噓。甲骨文作為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位於北京的中國區研發中心就有1600名員工,而且招聘的都是高學歷的技術型人才,而這次裁員的人員高達900人。對於被裁員的甲骨文員工來說,回想起之前公司的極高福利和安逸輕鬆的工作環境,裁員猶如晴天霹靂般,因此裁員消息發布,當天下午就有員工在公司樓下拉起橫幅抗議,橫幅上寫著「High Profit,Why Layoff」(在高利潤的情況下,為何要裁員?)。
那這一批被裁員的甲骨文員工在離職後,又面臨怎樣的困境呢?儘管都擁有高學歷加持和眾多外部企業拋出的橄欖枝,但在原公司甲骨文的安逸環境下,他們也無法短時間適應IT公司的快節奏,對於將近40歲的「IT老人」來說,新時代的IT浪潮更是有點過於兇猛而不及,離開了甲骨文這個安逸的避風港,外面的世界危機四伏。
在舒適圈待久了就猶如「溫水煮青蛙」,正在一步步地消磨你的人生。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組織行為學教授安迪·莫林斯基曾說過:人人都有一個舒適區,舒適區是我們遊刃有餘、安逸舒服的地帶。假如在安於在舒適區中,人們會感覺生活安穩舒心,獲得了滿滿的安全感,那就沒有改變的念頭。我們在職場同等道理,假如你對現狀滿意而不想改變,其實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原地踏步就等於倒退,在安逸的消磨中喪失戰鬥能力,當日後出現危機只能默默被打敗。
「破圈」要領:由此看來,任何時候也要有危機意識,認清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可以給自己定下階段性的目標,定期區審視目標的完成情況,突破自己和完善自己,只有走出舒適區才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現在很多的90後都將「做好自己就行了」作為口頭禪,遇到不如意或者不順心的事情,「做好自己就行」貌似成很管用的安慰話語,但在職場上真的「做好自己就行了」嗎?往往這種看似豁達的心態卻成了職場發展的絆腳石。
剛才說到在職場上要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後,「伯樂」的提點也尤其重要,所謂的伯樂更代表的是職場的人際關係,不僅要建立良好的同事間的合作關係,還有就是上下級的良好關係。亞洲職場會有一個很普遍的想像,每當公司集體聚會,大部分員工都害怕與高層靠近,寧願躲到「群眾」中去,假如主動坐到附近的位置,又擔心同事們異樣的目光……這時就會對老闆近而遠之,還心裡默默安慰自己「沒關係,做好自己就行」。
「破圈」要領:其實,這就是大部分人與機會失之交臂的原因,大家都應該多製造與老闆交流的機會,除了是能加深老闆對你的印象以外,多與優秀的人交談,也是成長的過程,通過交換思想,或者在「做人」和「做事情」上都能得到質的提升。
每個職場人可能都有屬於自己的「莫比烏斯」怪圈,如何擺脫成為無休止轉圈的小蟲?願你長出豐滿的翅膀飛越困惑,迎接人生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