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這個牌子讀者並不陌生,今天我們熟悉的本田是一家汽車生產商,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造車企業,本田汽車暢銷各地,擁有不少忠實的粉絲。
但比起汽車,本田還有一張更大的王牌,那就是它的摩托車。如果說本田在汽車領域只是與眾多巨頭並駕齊驅,那麼在摩托車市場,它就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本田平均每年銷售約1500萬台摩托車,在世界摩托車市場長期占據著銷量第一的寶座。在南美洲,本田摩托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高達驚人的71%。在各大洲的摩托車市場,本田總是擁有最多的市場份額。
本田摩托車並不是直到今天才這麼牛,早在1966年,它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就達到了63%。要知道,那時候本田汽車剛剛起步,它的摩托車就已經稱霸美國了。
其實熟悉本田歷史的人都知道,本田公司就是做摩托車起家的。摩托車代表了本田公司一些最寶貴的東西。
1/6 作為偏執狂的創始人
在汽車企業中,本田公司起步較晚,它創辦於1948年,其他像通用、福特、豐田這樣的大公司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成立了。到了四十年代末,它們已經是業內數一數二的龍頭老大。這些企業之所以壯大,除了得益於歷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重要的助推劑。
二戰期間,各國的軍費開支大幅度提高,軍隊對汽車與發動機的需求量猛增,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接到來自政府的大額訂單。美國的福特與通用皆在戰時作為政府的軍工企業,而豐田公司更是憑藉戰爭異軍突起,積累了雄厚的技術與財力資本。
本田公司和它們相比,除了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的工程天才與一腔熱血,沒有任何優勢。那時候的本田宗一郎已經42歲。此前,他曾開辦過一家活塞工廠,卻不幸被地震摧毀,但災難並沒有撲滅本田宗一郎的冒險激情。
說起這個本田宗一郎,他也是商業史上的傳奇人物。他小學畢業就外出打工,16歲進入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入行五年就獲得了28項技術專利。本田宗一郎對發動機有著天生的痴迷,一生共取得470多項發明,150多項發明專利。1980年,本田宗一郎獲得了由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頒發的荷利獎,用於表彰他對人類汽車業所做的貢獻。在汽車領域,只有兩個人獲此殊榮,一個是1947年去世的亨利·福特,另一個就是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是個偏執狂型的企業家。他對夢想的不懈追求,使之成為了無數創業者的偶像。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本田宗一郎剛建立本田公司的時候,他的第一件產品非常簡陋,只是給自行車裝上一台發動機的簡易「機動車」。而且,這台發動機還是從老舊汽車上拆卸下來的,最終成品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在今天看來,這台所謂的「機動車」有些不倫不類,因為它既非真正的摩托車,也不是自行車。在當時的日本,有上百家企業生產這種車輛,別看它外表很low,卻頗受日本家庭的歡迎。因為它物美價廉,又能滿足人們日常的通行需求。但是本田宗一郎很清楚,這絕不是他想要的最終產品。
到了1949年,本田公司終於研製出第一輛屬於自己的摩托車,本田宗一郎將其命名為Dream D,它的排氣量只有98CC,最大功率為3馬力,而最高時速卻達到了50公里/小時,其效率差不多是同級別發動機的最高水平。
從這台車裡,我們可以看到本田日後一系列發動機的特點,就是不斷提升機械效率,將機動性能與經濟性發揮到極限。從此以後,本田作為業內一流「發動機廠」的美名逐漸確立。
2/6 參加曼島摩托車賽
可是不久之後,本田的發展就遇到了攔路虎。進入五十年代,日本政府決定限制國內車企的數量,他們希望製造業能夠重組,讓大企業兼并小公司,未能兼并的小公司只得關停。本田剛剛起步,前途不妙。
依照本田宗一郎的性格,他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更糟糕的是,五十年代初,本田為了擴大生產線欠下巨額債務,而多款新產品的銷售也不甚理想。公司成立不過五年,就面臨空前的財務危機,急需打一場翻身仗來扭轉頹勢。
本田的機會在一座遙遠的英國小島上,它的名字叫做曼島。
曼島位於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如果不是因為驚險的摩托車賽,恐怕沒幾個人知道這座小島。當公司陷入困境的時候,有人勸本田宗一郎出國散散心,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曼島。
曼島摩托車賽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每年吸引著無數頂尖的摩托車手來此競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它是全世界最火爆的摩托車賽事。曼島摩托車賽還以危險著稱,已經有兩百多位車手因車禍喪命,然而,越是驚險刺激的比賽,就越是令冒險者蠢蠢欲動。
而本田宗一郎就是一位冒險者,但是和普通的觀眾不同,他更在意比賽中的摩托車。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本田宗一郎寫到自己在看比賽的時候抓拍了很多賽車照片,回國之後,他把每一張照片細細研究,並決定開發一款本田自己的賽用摩托車。
這在當時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沒有人看好這個計劃。在大家看來,本田連家用摩托車市場都沒站穩腳跟,就想去賽車領域試水,簡直是痴人說夢。但是本田宗一郎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馬上從公司內部挑選了20個年輕人,著手研發起本田的第一輛賽車。
當然,即便有萬丈雄心,當時日本摩托車的性能與國外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本田宗一郎和他的團隊首先在國內開了幾年模擬賽,直到1959年,他們才研發出第一台專用於曼島賽事的摩托車發動機。當年,本田宣布參加曼島摩托車賽。
但現實是殘酷的,第一次國際大賽,本田全軍覆沒,他們的四輛賽車沒有一輛完賽,還死了一個車手。換到其他人,早就收手不幹了。我花了那麼多冤枉錢,結果買來血的教訓,繼續玩下去不是找死嗎?但本田宗一郎再次彰顯了他的偏執狂性格,老子要麼不幹,要干就非干好不可!
僅僅過了一年,本田就捲土重來。這一回,幸運女神終於向他們露出了微笑。本田摩托車一舉包攬比賽的前六名,它的出色表現令所有觀眾目瞪口呆,這個一年前還被歐美廠商不屑一顧的對手,轉眼間竟成了全世界最熱門的摩托車公司。
曼島奪冠令本田聲名大噪,這讓它獲得了日本政府的生產許可。作為一家企業,這也不啻為一場劃時代意義的營銷。本田通過這種方式,證明了自己擁有製造世界一流摩托車的實力。
難怪有人說,本田車裡流淌著賽車的血液,這正是本田品牌的魅力所在。
3/6 打入美國市場
不過,曼島奪冠雖然提升了本田摩托車的知名度,但想要真正地打開市場,光靠酷炫的比賽成績遠遠不夠。
早在五十年代初,本田宗一郎就夢想自己的產品能打進歐美市場,與強勢品牌一決雌雄。但是日本市場始終只適合小摩托車,因為日本人多地少,小摩托車更適合短途交通,所以深受國民的喜愛。
但如果向海外市場進軍,這種小摩托車還會受當地人歡迎嗎?1959年,本田派遣銷售團隊前往美國,向美國人推銷他們的產品。但日本人很快發現,成功的希望渺茫。因為在美國流行的都是像哈雷機車那種大型摩托,這類摩托車行駛於城市之間,排量大,動力足,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小摩托能比的。
本田首款出口到美國的摩托車
日本人慾哭無淚,自家產品水土不服,這還能怪誰呢?沒想到這時候,轉機出現了。
當他們騎著自己的摩托車四處兜風的時候,不少美國人出於好奇圍了上來,他們從未見過還有這麼好玩的摩托車,小巧、靈活、而且更重要的是非常便宜!他們都想嘗嘗騎著小摩托去兜風的滋味,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
就這樣,本田摩托車挺進美國市場,並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爆款產品。這個故事被收錄進商業暢銷書《創新者的窘境》里,作為企業面對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戰略並成功逆襲的典範。
其實,本田一開始就被美國經銷商的思路給帶偏了,經銷商只和摩托車的傳統用戶打交道,在他們眼裡,騎摩托車的人都是彪形大漢,而美國的摩托車就是按照這種人的尺寸設計的。經銷商被已有的產品格局限制了視野,卻忽略了美國廣大的中產階級,他們想要的是另一種摩托車。
不過,我們不應該誇大這則故事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對於像本田這樣野心勃勃的企業,雖然陰差陽錯地走對了第一步,但是離真正的成功還有很長距離。
本田六十年代在美國的工廠
本田摩托車得以在美國崛起,關鍵還得靠後面所做的一切,在瞄準了當地中產階級這個客戶群後,本田開始在全美布局建立龐大的銷售網絡。而在產品研發層面,它也絲毫沒有放慢腳步,當競爭對手紛紛模仿本田製造小摩托車的時候,本田卻馬不停蹄地研發了大馬力發動機。漸漸地,本田摩托車的性能越來越出色,它的大排量摩托車也開始嶄露頭角,到了六十年代末,美國市場上除了本田的日系對手,已經沒有廠家可與之匹敵了。
4/6 廣告與營銷戰
今天的人們談及本田時,會把它的巨大成功歸結於本田宗一郎的技術天賦與不服輸的個性。的確,本田宗一郎的工匠精神塑造了本田的基因,但我們更不能忽略本田的一面,作為企業,市場份額與利潤才是它的生命。從某種程度上,正是將創造的激情與對敵人的冷酷完美結合,才成就了本田摩托車今天的霸業。
五十年代初,全日本共有兩百多家廠商生產摩托車,到了五十年代末,只剩下本田、山葉、鈴木和川崎四家摩托車公司,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只能用慘絕人寰來形容。
本田在摩托車市場取得領先以後,開始積極投身汽車領域。此時,他們在國內最大的競爭對手山葉感到機會來了,它躍躍欲試,到處建廠,妄圖取代本田成為摩托車市場新的霸主。
山葉摩托車
進入八十年代後,本田汽車已經是享譽全球的汽車巨頭,面對山葉的崛起,本田不想給對手任何機會,他決定阻擊山葉,並提出了一個血腥的口號:「Yamaha wotsubusu!」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屠殺山葉!
本田是怎麼做的呢?非常簡單粗暴,無非是大幅降價,同時增加廣告投入,並且向市場投放更多的新產品,為此,本田甚至不惜以加快生產周期的方式提高產能。在廣告中,本田把自己包裝成時尚的領跑者,而山葉則被譏諷為無聊乏味的中年大叔,是落後於時代的過氣產品。
降價促銷,山葉打不過本田,廣告投入,山葉更不是本田的對手。通過大規模的營銷運作,本田終於拖垮了山葉,當然,本田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因為巨額的營銷投入讓本田不堪重負,並使它在經營中出現了短視的行為。消費者面對五花八門,卻無甚新意的本田產品開始厭倦,他們發現,本田已經不是他們曾經喜愛的那個本田了。
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商業競爭就是如此殘酷。
本田的這套打法沒有任何高明之處,無非是仗著家大業大盡欺負小廠商,是典型的土豪做派。雖然在短期內打擊了對手,但從長遠來看,並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對手的發展,還可能導致行業生態的惡化。今天的不少巨頭,也在以同樣的方式扼殺著它的對手們。
我們為什麼要講這段故事呢?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始終把本田摩托車的崛起視為一部浪漫傳奇。本田宗一郎白手起家,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讓企業突出重圍,並通過參加世界頂級的摩托車賽事一舉成名。在進軍美國的過程中,又意外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憑藉對市場敏銳的嗅覺與氣吞萬里的決心,本田摩托車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獨步天下。
但是成功者的字典里不只有激情與夢想,當曾經的追趕者成為領先者時,他也會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短視行為。他會仗勢欺人,打壓異己,甚至破壞市場的遊戲規則,只為了讓自己獨占那塊蛋糕。
5/6 本田的啟示
本田的崛起,歷來被視為後來者居上的神話。本田汽車不是本文要討論的話題,如果僅從品牌精神的傳承來看,我覺得本田的摩托車更能代表本田,這既不是因為它以摩托車起家,也不是由於它擅長發動機製造,而是它身上有一股野蠻生長的韌勁。
曾經的本田一無所有,本田宗一郎是個偉大的夢想家與實幹家。如果一定要從本田宗一郎身上學些什麼,我覺得應該是他的不屈不撓,以及劍走偏鋒的魄力,這對於今天的創業公司尤為重要。
假設本田宗一郎不去冒險參加曼島摩托車賽,本田公司很可能被扼殺在搖籃里。問鼎世界頂級賽事,對一家起步不久的企業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本田宗一郎卻不這麼認為,在企業陷入逆境的情況下,他反而對賽車這項既燒錢又冒險的運動投入巨大的精力,因為他堅信,本田絕不僅僅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地方性摩托車廠商,他的目標是登上世界之巔。
對於絕大多數人,困境只會令他們退縮。可對於極少部分人,困境卻會令他們孤注一擲,而恰恰是這種出其不意的進攻,能讓他們在後發劣勢下實現彎道超車。本田宗一郎向我們證明了野心與格局對一位創業者的重要性。
最終,本田摩托車成了本田公司打開世界市場大門,並成為世界級機動車與發動機廠商的一把鑰匙。從本田摩托車的發展,向我們展現了小企業如何逆襲的典範。
本田宗一郎的終極夢想是製造汽車。早期的本田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不具備大規模生產汽車的能力。於是,成本較低的摩托車就成了他們打入市場的突破口。通過摩托車這款產品,本田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鎖定在發動機技術上,它之後的一系列產品都是圍繞發動機展開的。
英國政治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提出過著名的狐狸與刺蝟的比喻,狐狸是無所不知的通才,刺蝟則致力於做某一領域的專家。本田的策略更加類似於刺蝟。它的成功告訴我們:對於小企業,專注於某一點往往更容易找到優勢與突破口,這也是很多後來者實現逆襲的條件。
6/6 本田能不能學
萬科前董事長王石曾經說過,他的企業要學豐田,而不是本田。因為本田本質上是一家發動機廠商,豐田的優勢是它的平台,所謂平台,就是從產品到服務都做得很好,豐田的戰略是構建完善的價值鏈。
可話要說回來,對於很多企業,豐田的戰略也許更加清晰,更易模仿,這也是平台型企業的普遍特徵。比如,豐田就有自己的質量控制體系與獨特的生產方法,市面上很多書籍都在介紹豐田的運營與生產方式。
本田卻不同,它本質上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在企業經營中,技術因素屬於壁壘較高,且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它們並沒有清晰的戰略思想,有的只是一次次嘗試和失敗,並從中積累大量不可複製的經驗,這正是聚焦戰略的特點所在。
但本田能成為今天的樣子,絕不僅僅依靠本田宗一郎作為汽車狂人的技術傳承。天才既是企業的幸運,更是企業的詛咒,因為天才的賭徒性格能夠使企業一飛沖天,也會讓企業跌下萬丈懸崖,福特公司的衰落就是前車之鑑。
《創新者的窘境》過分渲染了本田摩托車進軍海外市場時的意外因素。的確,作為讀者,我們都喜歡聽富有戲劇化的故事。但企業的發展過程並沒有那麼多戲劇性。
本田在進入美國市場後,在經銷網絡的建設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在本田汽車登陸美國之前,本田摩托車在美國的銷售網絡已經完善。後來本田汽車早期在美國的暢銷,很大程度上依靠了曾經的摩托車銷售網絡。這是被很多商業暢銷書與MBA課堂忽略的故事,它們總喜歡強調企業通過對消費者的洞察如何四兩撥千斤,卻沒能告訴我們企業為取得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這些細節往往枯燥乏味,沒有引人入勝的閃光點。
本田曾走過彎路,也付出過代價,尤其是成為巨頭之後,本田也犯過不少錯誤。很多人在學習成功的企業時,總想著歸納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如果我們想以類似的眼光研究本田公司,它未免會讓我們失望。我認為本田的成功是各種複雜因素疊加的結果,你很難從中總結出一以貫之的套路,頂多是截取某個片段來學習,但作為整體,本田卻是不可複製的。
本田的精神你可以領會,本田的做法你可以模仿,但本田的精華你永遠學不來,因為這就是強者之所以強大的原因。
喜歡本文的讀者,還可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魔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