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史記》,發現張良勸劉邦大封功臣,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建議

2020-06-08     博史通今

原標題:重讀《史記》,發現張良勸劉邦大封功臣,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建議

西漢初年,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為了慶祝勝利,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辦了一場規模盛大的宴會,邀請功臣們都參加飲宴。

酒酣之後,劉邦問大家:「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會勝利嗎?」王陵等人認為劉邦勝在善於用人。劉邦覺得非常有道理,感嘆曰: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軍百萬,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然,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

張良、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劉邦對他們三人的評價較為中肯,從此之後,「運籌帷幄」就成了張良的代名詞,張良因智計百出,被後人稱為「謀聖」。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房玄齡是「朕之子房」;明太祖朱元璋你也曾說劉伯溫是「張良再世」,歷朝歷代,人們對張良的崇拜無以復加。然而,張良的計謀就沒有失敗的嗎?筆者重讀《史記》,發現張良當年勸劉邦大封功臣,其實就很愚蠢!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宰相,戰國末年,秦始皇滅韓國,張良的家族喪失了顯赫的地位,張良因此對秦朝恨之入骨。秦始皇東巡的時候,張良還曾謀划過一場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可惜失敗了。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揭竿而起,在途徑下邳的時候,正好遇到劉邦,二人一見如故,張良提的很多建議,劉邦都及時採納,張良覺得遇到了明主,從此效忠於劉邦。

公元前207年,趁項羽拖住秦軍主力,張良勸劉邦虛張聲勢,用財帛誘降秦朝嶢關守將,輕鬆入關,率先攻入咸陽。此後在鴻門宴上,張良又助劉邦脫離險境。劉邦被項羽封到巴蜀,張良提供了「暗度陳倉」的妙計,助劉邦平定三秦。彭城之戰後,劉邦慘敗,張良再獻「下邑奇謀」幫劉邦重振楚漢戰場。垓下之圍前,韓信要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不同意,張良輕輕踩了一下劉邦的腳,劉邦瞬間改口說:「要封就封個真齊王,封什麼假齊王」,於是,韓信傾盡全力攻打項羽,最終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

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幾乎每個關鍵時刻,都有張良的身影。可以說,若無張良,劉邦早就被淹沒在秦末的洪流之中。在劉邦稱帝之後,張良又給劉邦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封雍齒為侯,這直接促使了劉邦大封功臣。

據《史記》記載,劉邦登基之後,並沒打算大封功臣,而是只封賞了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這20多人都是功勞較大、又頗得劉邦信任之人。其他人以為劉邦還會繼續封賞,但劉邦遲遲沒有動靜。一天,劉邦從閣道上路過,看到諸位將領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劉邦心裡非常不踏實,召來張良,問張良:「將領們都在竊竊私語什麼?」張良回答:

「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的意思是:陛下,你不知道嗎,將領們都在密謀造反啊!

劉邦大驚失色,連忙問道:「現在天下初定,他們為何要謀反呢?」張良回答:「您白手起家,靠這些將領們的幫助才做了皇帝,可你只封了20多個功臣。你封賞了你平時喜愛的將領,而誅殺和你有嫌隙的將領。那些和你關係一般的將領都非常擔心,擔心自己不會被封賞,同時也擔心會被你殺掉,因此才聚在一起謀反!」

劉邦被張良一番話說得六神無主,忙問張良:「現在該怎麼辦呢?」張良問:「在臣子之中,陛下最恨的人是誰?」劉邦說:「朕最恨雍齒,他以前經常侮辱我,我幾次想殺他,不過他立功甚多,我忍心殺他。」

張良於是回答:

「群臣都知道你恨雍齒,你應該先封雍齒為侯,若陛下最恨的人都被封侯了,其他人肯定就不擔心自己不被封賞了。」

《史記》云:

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劉邦封雍齒為 什方侯後,又把那些沒有被封賞的將領都一一封賞,這就是「大封功臣」事件。之後,劉邦大喜說,我今後沒有什麼憂患了!

張良勸劉邦封雍齒,然後劉邦就大封功臣,後人佩服張良的計策高明。其實,仔細思考這個過程,有兩個很大的漏洞:

第一,劉邦看到將領們三五成群,竊竊私語,問張良,張良說這些將領們在密謀造反。按照張良的說法,將領們在密謀造反,何為「密謀」?張良是如何知道將領們在密謀的呢?將領們造反,是因為劉邦沒有分封他們,但張良已經被封為留侯,屬於既得利益的一方。將領們不可能拉著張良一起謀反,所以,張良提前得知將領們謀反,是不符合邏輯的。

第二,退一步說,即使張良早已知道將領們在密謀造反,那他為何不立即向劉邦舉報,而是等劉邦召見他的時候,他才說將領們在密謀造反呢?

綜上兩點可以知道,張良所謂的「 此謀反耳」,實際上是說謊。他故意詐稱將士們要謀反,以勸說劉邦大封功臣。

也就是說,張良用謊言,促成劉邦大封功臣,這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劉邦封了很多自己並不信任的功臣。

明朝著名思想家袁黃(袁了凡)曾說過一句話:

「子房為雍齒遊說,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繼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意思是說,張良促促使劉邦封了很多自己不信任的功臣,很多功臣因為未得到劉邦的信任,因此後期被劉邦誅殺,這未嘗不是張良一句話導致的。

張良本以為自己用謀略助劉邦大封功臣,沒想到這些功臣們並沒得到劉邦的信任,以至於劉邦後期廣開殺戮。所以說,張良的這個建議,實際上非常愚蠢。「謀聖」張良,也有失誤的時候。

《史記》是紀傳體通史,同時,由於政治原因,有些歷史事件表述的也很隱諱。若想讀懂歷史,首先要多讀《史記》。《史記》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智慧,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書,同時也是一本權謀之書、觀人之書。在二十四史中,筆者最愛讀《史記》。這是因為《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是2000年從未被超過的史學巨著。從文學性來說,它有無韻之離騷之稱;從史學上來說,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體裁。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筆者看《史記》不下50遍,連書都被翻爛了。與此同時,《史記》還有多篇文章入選教科書,乃是青少年必讀書籍。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韓愈曾評價《史記》: 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減一字不能。

明末清初大家 金聖嘆曾評價《史記》: 真知灼見,作我一片眼淚

梁啟超認為: 「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

《史記》被 魯迅先生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並非只記錄了歷史事件,它同時也是一本智慧、權謀、哲學之書。

因此,我們可以多讀《史記》,通過讀這本書,你就像多活了4000年(從五帝時期到現在)。自古以來《史記》便是成功者的寶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1SZlXIBd4Bm1__YWa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