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365」張愛華,河南,義務守護大別山「紅軍洞」的老人

2019-09-05     經典美拍

張愛華河南

義務守護大別山「紅軍洞」的老人

張愛華,女,1941年3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縣郭家河鄉灣店村村民,新縣義務文物保護員。50多年來,她信守承諾,和丈夫義務守護著大別山區的紅軍洞群;同時,她還肩負著義務保護文物、為接受紅色教育的學員們講課,傳承紅色精神。2019年8月,張愛華入選「中國好人榜」。


秋日的河南新縣郭家河鄉風光旖旎,悠悠清溪繞山而行,灣店村伴山水而居。

村邊山嶺有眾多洞穴,儘是故事;村裡有個張愛華,遠近聞名。

「紅軍洞」,一個傳奇的名字,它是這裡一座座鄰山相守、隔涯相望的山洞組成的洞群的統稱。當年,堅持游擊戰的紅軍戰士在這裡與敵人抗爭,保存革命力量;老百姓腰拴大布口袋,冒死上山送糧;女烈士晏春山為保守黨的秘密,縱身跳崖犧牲……

一座座山洞,凝聚著英雄浩然之氣,閃爍著革命意志光芒,見證著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的榮耀。



張愛華從紅軍洞紀念碑旁走過。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1964年春,有「大別勁松」之譽的老紅軍劉名榜返鄉時,殷切叮囑「要守護好紅軍洞」,張愛華含淚使勁點頭,銘記於心,從此一諾成一生!

55年來,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護文物、宣揚革命史,她憑著一顆丹心和一腔痴情,呵護著這精神火種與紅色血脈代代相傳、源源不絕。

如今,已78歲的張愛華仍然每天巡山未曾止步,繞洞守護從不離開……



巡山路上,張愛華健步如飛。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一聲囑託 幾段往事

報黨恩,「紅軍洞」是她最大的牽掛

初秋的清晨,瀰漫著懷想的氣息,清凈自然,纖塵不染。

貼著雞公寨脊背的雲煙褪去,露出浩無邊際的綠海。張愛華與愛人潘國章帶著鐮刀和毛巾前往巡山第一站——晏春山烈士紀念碑。

張愛華說,帶鐮刀是為英雄烈士「打掃衛生」,帶毛巾是為她「擦擦臉」。



張愛華一邊巡山一邊接受記者採訪。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1933年,40歲女共產黨員晏春山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灌辣椒水、釘竹籤等酷刑,她始終不透露游擊隊的去向,最後將敵人引至遠離游擊隊的大花台,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後跳崖犧牲。

張愛華的父親張賢盛是鐵骨錚錚的紅軍打旗兵,母親黃本英是作戰英勇的游擊隊員,張愛華對革命先烈有著深埋骨子裡的敬仰。

「這裡有寧死不屈的陸漢婷夫婦,雪夜尋糧摔下懸崖的肖先發……」一路上,張愛華為記者細數革命烈士的傳奇故事,娓娓道出「紅軍洞」的由來。



張愛華以柔弱身軀征服了山上每一塊山石。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1946年解放戰爭時期,中原部隊主力勝利突圍後,留下堅持鬥爭的劉名榜、肖先發、邱進敏等人,組成羅禮經光中心縣委,下轄羅禮、經光兩個縣委。

為躲避敵軍,縣委機關就設在山洞裡,這些山洞被百姓們稱為「紅軍洞」,這裡也是中共大別山工委紀念地。

1964年春,劉名榜故地重遊,面對老部下之女感慨萬千:「這裡有你父輩的足跡,是烈士們安息的地方,也是歷史的見證,你要保護好。」張愛華知道,報恩的機會來了。

時光追溯到1947年。由於父母均參加革命不在身邊,有一次,7歲的張愛華被國民黨反動派抓住扔到河中,被人救起後一直高燒不退,直至昏厥。再次醒來時,她已在部隊醫院,眼前都是戴著「五星帽」的人。

張愛華回憶,那種刻骨銘心的重生感覺,永世難忘。

解放後,她被送到學校。8年學生生涯,黨組織為她解決了衣、食、住等諸多困難。1961年,張愛華被安排到陡山河鄉小宋灣村教書,隨後又調回到灣店村王灣組,期間,她既當教師,又當村計生幹部。1963年,張愛華與同為村幹部、大她4歲的潘國章結了婚。

「是黨救了我的命,是黨教會我做人,是黨給了我一切……」張愛華始終這樣認為。她要守護好「紅軍洞」,完成父親臨終前那句囑託:一定要報答黨的恩情。

自此,幾百畝山川樹木、幾十個山洞遺蹟、幾座烈士紀念碑成了張愛華最大的牽掛。



鄉里為張愛華設立的榮譽牆。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一份殊榮 千斤擔子

守深山,歷經艱險終不悔

沿著去往雞公寨的崎嶇山路艱難前行,山下,晏春山烈士紀念碑至「紅軍洞」有1.5公里,到晏春山烈士跳崖紀念地「烈女岩」有2.1公里。走完張愛華夫婦修整的一條數百米平坦小路,通往深處的溪徑若隱若現。

深山有泉傾流而下,即便艷陽高照,山石上薄薄青苔也會讓行人打踉蹌。已近八旬的張愛華依然健步如飛,當年的紅軍精神分明還在。

待到山腰,刻著「紅軍洞」三個大字的石碑赫然入眼。火紅的鑲字,仿佛浸透了當年那段崢嶸歲月和老人的無限忠誠。

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給革命遺蹟「正名」,張愛華整天往縣文物局和鄉政府跑。終於,「紅軍洞」於1979年被列為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幾天,張愛華激動得沒睡好覺。

張愛華當時是村幹部,除了忙村務,一有空就把心思放在了「紅軍洞」。

有次巡山,她遇到一頭百餘斤的野豬,躲在燕子洞許久;有年冬天,她失足跌入深水潭,幸被路過砍柴人搭救……多年來,張愛華遇險無數,可始終不忘先輩遺志。

1981年,縣文物局為她頒發了一個「紅本本」——義務文物保護員證。雖沒分毫報酬,但張愛華覺得肩上擔子更重了。



張愛華特地準備了兩份講課稿。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村民想承包集體山,合同上寫著「40年8萬元」,山林範圍包含「紅軍洞」。看到合同,張愛華拒不簽字。承包人慾給「好處費」,張愛華竟然翻臉,對方只好作罷。

還有一次,一溫州商人想開礦,將挖土機、鑽探機等設備都開到了山上。張愛華與潘國章輪換著每天都去一趟,撞見他們想用炸藥開山,她上前就撲在放炸藥的石頭上。見不怕死的她軟硬不吃,溫州人只能放棄想法。

寒來暑往55載,張愛華制止各種損壞革命文物舊址行為20多次。期間,有人咒她「為什麼不去死」,也有人怪她「多管閒事」,她卻總是笑臉相迎,因為她深知:不管別人怎麼說,自己無悔於事、無悔於世。



張愛華有寫日記的習慣,她總是把關於自己與紅軍洞的日常記錄在本子裡。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一本日記 諸多文物

播火種,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保密洞』是紅軍開會的地方,『休閒洞』是傷員們養傷的地方,『小亮洞』是警衛站崗的地方,『穿洞』的好地勢適合打游擊……」在家門口的紅色文化長廊里,張愛華已忘記跟多少人介紹過「紅軍洞」。



張愛華向記者講述燕子洞的由來。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滄桑不改紅色印記,革命火種永世相傳。為讓更多人了解「紅軍洞」,一有時間,張愛華就到郭家河鄉八一希望小學為孩子們講故事。



張愛華嚮慕名而來的遊人介紹紅軍洞的故事。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紅軍鑽山洞和敵人打游擊」「百姓冒死為紅軍送紅苕」「村民偷偷為游擊隊傷員打井」……老人講得繪聲繪色,孩子們圍坐一起聽得滿臉尊崇。

時光漏進的林蔭釀成了歲月,紅色故事也隨著流傳下來,化作了精神信仰的種子。

2014年8月2日,張愛華的精神信仰得以升華——「紅軍洞」紀念碑建立。那一天,她激動得流淚,並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

「青枝綠葉一遍山/無數石洞在裡邊/這是當年革命的重要地/住過英雄無數千/首長面交我看管/我黑髮離去白髮添/我堅守老前輩們在這裡流過的血和汗/今年整整50年/今日政府把碑立/讓英雄事跡代代傳……」

「今日小雨,為了修通往紅軍洞的山路,男男女女們齊上陣;剛吃完早飯,幾百名學生來到烈士紀念碑前敬獻花圈;拉水泥的車子來回跑,路上人兒哈哈笑,今天鄉村公路開工了……」

數十年來,張愛華堅持寫日記,她說她喜歡記錄自己的人生和山鄉的變遷。在另一篇日記里,張愛華寫道:

「這輩子幾乎沒有走出這個村莊和這座山,捨不得離開一天,在我的眼裡這裡最美……」



張愛華為文物部門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圖片來源:信陽晚報

斑駁的日記本夾層,一直存放著幾份「徵集文物收據」,上面記載著她和村民們向文物部門交獻的文物。

吳煥先的懷表,劉名榜的碗,何耀榜的酒壺,紅軍戰士們用過的馬鐙子……多年來,她數不清向文物部門交獻多少文物,只知道有些陳列在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紀念館,有些珍藏在河南省國防教育基地展館。

新縣境內現存有360餘處革命遺址遺蹟,正因有了眾多像張愛華這樣的人,革命火種才得以留存,大別山精神才能源遠流長。

大別山的水至柔,卻柔而有骨;大別山的女兒如水,溫柔中還有亘古不移的赤誠。

(中國文明網綜合信陽晚報、央視網報道 文字記者 周濤、楊長喜 責任編輯 陶恆)

快評

這一生,歲月更迭,她把征服陡峭山路當成習慣,從日出到日落;

這一生,流年滄桑,她以護衛革命遺蹟作為責任,從青絲到白髮;

這一生,張愛華,只為一句無聲的諾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ozTDm0BJleJMoPMHo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