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
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再無歸途。在說出今天的主人公之前,請大家想像一個畫面:如果你孩子的老師把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母親帶到教室,而且因為需要照顧母親,老師可能上課會分神,孩子也因為好奇上課會走神,針對這種情況,你會作何感想?
最近,一則以「愛與感恩」的泰國的公益廣告刷爆朋友圈,引髮網友熱議。
短片以「老師、家長」為題材,描繪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和她兒子之間濃厚的感情。風格劇情走心,感動無數人。
短片主人公的巴乍,是一所小學的老師。
作為一名教師,他有些特別。他將患病的母親帶來了學校,坐在教室最後一排。
家長們一方面表示同情巴乍老師,但更多表現出對孩子課堂質量的擔憂。
緊接著,他們越來越不滿,越來越多的家長聚在一起抱怨。
「即使再值得同情,但這是學校,不是老師自己家!」
「天天把媽媽帶到課上,孩子們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學習?」
「為什麼不直接請個保姆幫忙照看呢?」
甚至還有些家長到想要讓孩子轉學:「如果老師再這樣就考慮讓孩子轉校!」
總之,家長們的態度很明顯,就是希望巴乍老師能把工作和生活分開,認為老師這樣的行為會耽誤到孩子的學習。
最後,由於家長們的怨聲強烈,不得不引起學校的重視,校長找了巴乍談話。
校長提出會給他找專人照顧老母親,讓他專心教學。
這時,巴乍老師說出了一句讓人淚奔的話:「這是我自己的媽媽,我是絕對不肯讓別人代替我照顧的。」
在和校長談話期間,不料,他母親突然走失了,他馬上飛奔出去找母親!滿臉神情緊張,寫滿擔心。
聽到巴乍老師的喊聲,正準備回家的學生們全部自發地幫忙尋找奶奶。
看著孩子們滿校園都是尋找巴乍母親的身影,這時眾多家長才發現,老師對母親的悉心照顧,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孩子們懂得感恩與回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愛與感恩:
「要是我長大了,我一定會給媽媽開車」。
有的孩子走過去和爸媽「緊緊握手」,有的突然去「擁抱」媽媽……
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回饋著父母對他們的愛。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的: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們從巴乍老師那裡收穫的不止是知識,感恩和責任的種子,也已經悄然在心裡生根發芽。
這部廣告片的巴乍老師和前段時間大火的《嗝嗝老師》主人公奈娜老師,有著相似之處。
她身患圖雷特綜合症,經常會不受控制地抽搐並發出怪聲,因生理缺陷屢次遭到拒絕,也和父親也發生過無數次的衝突,她大學畢業後卻勵志堅持要做一名老師。
當了老師之後,即便一再被學生質疑和戲弄:
第一天上課,他們就給奈娜來了個下馬威,在椅子上做了手腳,奈娜結結實實地摔在地上。
此後,更是花樣翻新的各種惡作劇。直到有一次,惡作劇鬧還驚動了校長。
但她仍不放棄,她依靠自己的力量,深入孩子的內心,奈娜和9F班的孩子們一起面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大小小的風波。
比如,孩子們太久沒好好學習,底子差,奈娜就把課堂搬到了操場上、體育室里,用拋雞蛋的方法引入拋物線的概念,給籃球量體溫,學習動能和勢能,用各種有趣的實驗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最終,她用自己的榜樣和影響,改變了9F班的14個學生,這群表面頑劣不羈的莽撞少年,因為奈娜,變成了內心溫暖、努力向上的的成年人。
韓愈在《師說》中說 : 師者 ,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管父母也好,老師也罷,再多的說教,也不如言傳身教。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便是此生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就像奈娜在影片一開頭說的:
普通的教師,只會教書。優秀的老師,教你做人。而偉大的老師,會讓你知道教師的真諦。
但其實,還有一些老師,會給我們深深的啟迪,甚至影響改變我們的一生。
如果說最成功的父母,老師,就是「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在靈魂和精神上做孩子的領路人。那麼,現在我們不妨轉換下思維,是否可以這樣說:與其樹立一個榜樣,還不如讓每個孩子都成為他們的榜樣。
關於這一點,小小步去和自己的大學同學Lucy聊了聊。Lucy目前是一位高中的班主任,她給班上孩子樹了這樣兩條願景:
1、讓每個孩子都學有專長。
2、班級里要有形形色色的「明星」。
就是這兩條促使Lucy努力地去挖掘班上每個孩子的長處,再用放大鏡去放大他們的長處,從而讓這個長處成為孩子們在班級里獲得地位和尊嚴的重要依據。
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在班裡都成了別人的榜樣的時候,就能得到他人的欣賞與肯定,同時,自己的影響也影響到更多人、幫助到更多人,讓他們看到生命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此外,當這種生命狀態越打開,影響的人越多,你和這個世界的連接就越多,就越有存在感和價值感,生命的格局也會更開闊。
而這些,都會慢慢轉化為讓你的生命更有韌性的種子,生活,也將賦予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