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三亞旅行,躲在漁村享受悠閒和安逸

2019-07-24     旅遊集合號

我們總是在旅行的路上,尋找著不一樣的地方,如果都市的繁華帶給你喧囂,那麼漁村的古樸會帶給你靜謐。我想,在三亞,這個藏匿在繁華中的漁村,是你想尋找的地方!

先給大家分享一下,來三亞時,路過海口,吃到的美味,其實最讓我無法忘記的味道,還是這一頓海鮮。海鮮之丁村萬人海鮮廣場香水灣3號



海口 丁村萬人海鮮廣場位於 海口 市龍昆南路延長線,項目按4A級景區標準規劃建設,總占地面積160畝,總投資1.3億元。廣場設有海鮮平價超市、遊客自助用餐區、集散廣場、生態停車場、海洋文化展示館以及兒童遊樂場等配套設施,其中共有海鮮加工檔位88家、小吃檔位40家、海鮮零售檔位150家。


生猛海鮮實拍,均明碼標價、做到讓每一位前來購買海鮮的市民遊客朋友做到心中有數


80多個海鮮加工檔口,選擇起來真的有點困難,今天在這裡就給大家介紹一家海鮮店,位於香水灣3號的 四川 小鬍子海鮮店。是一家20多年的老店,在大眾點評排名靠前。老闆年輕有為,非常熱情的接待了我們,還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好吃的海鮮,告訴我們那種海鮮適合那種口味,服務做的非常周到。

推薦門店

四川小鬍子海鮮

小鬍子家生意火爆,就餐的遊客不少呢,廚房是開放式的,不存在分量不足,偷梁換柱的現象。而且上菜速度很快,菜品不僅好看味道也非常好。

四川小鬍子海鮮

四川小鬍子海鮮

四川小鬍子海鮮

四川小鬍子海鮮

四川小鬍子海鮮



南邊海漁村

初到三亞,如果想俯瞰整個三亞的夜景,那非鹿回頭公園莫屬。白天,站在鹿回頭嶺上瞭望四野,海光山色城影盡收眼底;夜晚,絢爛的城市燈影璀璨,展現出繁華景象。

但在鹿回頭鹿回頭嶺下的一片居民社區,順著近乎45度角大斜坡走下小巷,鹿城的另一番景象便會呈現在眼前。尤其是在夜裡9點後,這裡的人們卸下白日裡為生計的奔忙,將對美食、對傾訴、對樸素情感的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夜色里,小店內大鍋翻炒的河粉在空氣中飄逸著牛肉的香氣,餐館裡吃著炸雞喝著啤酒的中年男子,如同少年一般談笑。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攝)

這裡便是天涯區的南邊海漁村,它的包容讓許多外來者將它視為第二故鄉,它也將一個更為多元的三亞展現在世人面前,這裡有著人間風味與市井風情,有普通人的默默拼搏,有深夜的炸雞與啤酒,也有清晨暖胃的粥。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攝)

漁村的歷史

從人聲鼎沸、商鋪林立的大東海遊覽區出來,或是經鹿嶺路越過山丘,或是沿榆亞路、南邊海路順著臨春河走,便看見舟楫點點,數十隻漁船泊在河面,不遠處,又有數十艘遊艇停泊,傳統與現代、古往與今來相映成趣。

一個地方,若說不清個古往今來,便覺少了許多底蘊,歷史與文化,常常難以分割。三亞疍家文化陳列館館長鄭石喜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這裡只是一片海灘,有一處渡口,輪渡往返於南邊海與北邊海之間,而疍家漁民,世居船上,或在海灘建起零星的吊腳樓。

(三亞南邊海漁村的傍晚)

何為疍家?簡單說這是我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這樣描述,「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若不能理解這一句「浮生江海」背後的苦楚,見到眼前漁村這鱗次櫛比的民房,恐怕就很難察覺這對疍家人的特殊意義。

(位於南邊海的三亞疍家文化陳列館一角)

(疍家人用椰子殼自製的一種量具朱升)

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訪談疍家老人郭世榮時,他談到,上岸定居是疍家人千百年來最大的變化。「不上岸孩子就沒有辦法上學,疍家人需要文化,需要定居。」

(疍家水棚)

回溯南邊海漁村的歷史言盡於此?其實不然,南邊海漁村位於南邊海環河口邊,鹿回頭山腳下,山海相連,歷史上是下船上山的一個路口要道。

說來有趣,最早將鹿回頭嶺帶入史志的並非貶官名士,也不是當地的文人雅士,而是宋代一名自號「三巴大王」的海盜,他實名為陳明甫。相比於黎族男女的愛情傳說,史志上關於他的記載多了幾分歷史的冷峻。

正德《瓊台志》記載,鹿回頭嶺在崖州州府一百四十里的海邊,臨川(古縣城)的南面,形狀猶如一頭鹿到了海邊轉過頭來,大海成了它的屏障。宋代時候,「土賊」陳明甫占在鹿回頭嶺上安營紮寨,常常乘著雙龍大船橫行在附近海域。陳明甫之亂前後歷時八年,後來還有人在鹿回頭嶺挖出過金銀,相傳是陳明甫敗走時所埋下。

漁村的夜晚

夜晚的三亞,褪去了白天的燥熱,傍晚時分,沿著漁村路向里,剛整修過的水泥地面還比較乾淨,兩側居民樓里,不時有頑皮的孩子從家裡一陣小跑出來,「嗒嗒」地在水泥路面上踩出聲響。

星巴克與金拱門不屬於這裡,華萊士、沙縣小吃、隆江豬腳飯才能在這條街久經考驗。但如果說到晚上最熱鬧的門店,非炸雞店莫屬。沒人數過南邊海漁村究竟有多少家炸雞店,也說不清這些炸雞店彼此間有什麼區別,但似乎每一夜每一間炸雞店內食客都絡繹不絕。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攝)

漁村的炸雞,與美式快餐的炸雞大為迥異,它不追求入口即碎、雞肉順滑的快感,反到是對嚼勁、香脆情有獨鍾。就著細碎的雞骨入鍋,不僅可以讓雞肉有了附著,也可以使食客品嘗的過程變成剃骨尋肉的過程,如此一來,也便放緩了時光,使人解除了拘束,和朋友聊聊近況,便也是人間好光景。

夜的涼風還不足以帶走白天的悶熱,需點上一份清補涼,看著店家嫻熟地往裡面加入大紅的西瓜、暗紅的棗、深青的綠豆、米白的木耳花,海南人最熟悉的鄉情便融入美食中。

(清補涼)

(炒冰)

南邊海漁村的夜不僅僅屬於店家與食客。巷道狹窄,計程車與網約車不會輕易駛入,摩的師傅就在夜色里,守候每一位從炸雞店裡走出的食客。外賣工作人員也沒有停下奔走的步伐,繼續穿梭在街頭巷尾,為點餐者送去深夜的慰藉。

藤海漁村

藤海漁村,一個躲在蜈支洲島身後的秘密花園,當你搭乘輪船趕往蜈支洲島時,附近的藤海漁村正在迎接滿載而歸的漁民。在這一片海域,海棠灣、蜈支洲島身價飆升,而毗鄰的藤海漁村現仍保留著農家漁村的模樣。

無論漁村以外的世界如何變化,沒有改變他們世代打漁為生的傳統,也沒有改變他們的開朗與淳樸。

漁村的市井生活

藤海漁村所在的後海角,是國家海岸海棠灣的盡頭,與蜈支洲島同在一片海域、隔海相望。

海風和腥味灌滿了擁擠的街道,村民自顧自地忙著手頭上的事,並不會對外來人投來警惕或異樣的眼光,如果上前與他們詢問交談,他們會熱心地提供幫助,真誠而害羞的笑臉,讓人倍感親切。

下午四五點光景,正是漁村熱鬧的時候。村中的道路兩旁擠滿了小攤販,水果、雜貨、粉面粥,應有盡有,一邊做生意一邊閒聊幾句,很是自在。

碼頭邊上更是人聲鼎沸,有的漁民下船後就地做起了買賣,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吸引了不少目光。

而更多人則是有條不紊地往別處運送著海產,剛捕撈上來的水產品,肉鮮味美,向來是供不應求,相熟的飯店老闆一般會提前預訂好這船好貨。

漁村美食

漁村裡隨處可見海鮮飯店和本地風味的路邊攤,但是,作為藤海漁村的一大特色,第一頓飯肯定是體驗水上漁排。

水上漁排,可以理解為海上的大排檔,幾條大船並排串聯成水上餐廳,在船艙鋪上木地板、布置桌椅作為就餐區,船與船之間是海鮮存放區,大小不一的網箱,存放了各種各樣的水產品,而最裡邊的那艘船就是「廚房」,用來加工烹飪。

在水上漁排品嘗美食,追求的是鮮味,而不是環境,雖然比不得整潔明亮的高級餐廳,但是這裡的水產品最是鮮美。

滿載而歸的漁船,一靠岸就立刻送來鮮活的水產品,經過漁排老闆的檢查,再投入網箱中,供食客挑選品嘗。

漁村日落

穿過藤海漁村,另一邊的皇后灣別有洞天。黃昏時分,踩著細軟的沙子散步,抬頭會看到粉色的雲彩,遠處的落日絢爛奪目。

皇后灣的美好,不只是藍天白雲、水清沙白,更在於這是一片未被破壞的世外桃源。

作為海南島最後一片原始凈土,因為水底礁石密布、環境複雜,不利於開發開採,皇后灣得以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

原始生態孕育的優質海洋環境,吸引了許多衝浪愛好者,在海浪上馳騁,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自由靈魂盡情撒歡,跑步、浮潛、拾螺、捉蟹,我們在皇后灣徹底放空自己,享受假期。

西島漁村

或許大家只曉得西島景區,但在景區的另一端,還有一個剛被評為中國最美漁村的「西島漁村」。

西島有400多年的漁村歷史,珊瑚老房子林立,沒有四個輪子的汽車,沒有喧囂,小孩子可以赤著腳,在巷子裡玩耍,老人們坐在院子裡悠閒地嚼檳榔,漁村的人情味,真是濃得很。

(珊瑚老建築)

老瓦片、舊木門、揚帆的漁船、淳樸的漁民。西島文創館就像是一個窗口,展示著著西島的過去與未來。

西島還有一個海上書房,由廢棄的漁船改造而成。裡面存有2000多本書,當地的學生放學後經常去閱讀。

西島粽子、西島米糕、西島魚湯等西島特色美食也不容錯過。漁民剛捕撈上來的海味,買來加工或者去飯店都可享受到真正的西島風味。

三亞的漁村

依山靠海、民風淳樸

走過繁華都市

看過景區風景

不如來著漁村走一走

感受漁村人民的熱情

品嘗漁村美食

這樣,一場旅行才不虛此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_YHJGwBmyVoG_1ZqY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