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爛市,就是個擺破爛、賣破爛的集市。由於集市的規模不大,所以那個"市"字都被讀作兒化音,叫做破爛市兒。
青島的破爛市兒最聞名的要數東鎮破爛市兒,因為地處台東區南山坡上,也叫南山市場,由於這個破爛市兒是每逢周日開市,也叫禮拜集。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在城武路頂頭,穿過貴州路直到海邊的地方,也有一處破爛市兒,這處破爛市兒撤市之後,成為橡膠九廠的廠址。現在,橡九搬遷,原廠址上蓋成民宅,名叫陽光海岸。不過,當初的破爛市兒只占到陽光海岸的一半的地界,再往前就是大海了。改革開放以後,南部海岸填海造地,填出了一個"八大峽」來,當初的破爛市兒的地方便不再瀕海了。
解放前,那裡是一片荒地,不知誰人在那裡開荒種了幾片蔬菜,間或住著幾戶人家。住的地方稱不上房屋,是用石塊、硫扛(音,是燒煤結成的焦渣)、破席、破布垛起來的住處,人進去直不起腰來,稱為窩棚。住的是農村逃荒上來的流民。
這裡的破爛市兒是自發形成的,沒有管理,也不需領證。是一些無業的窮人討生活的去處。雖然叫破爛市兒,賣的商品並不全是破爛兒,稱做舊貨市場似乎更貼切一些。市場裡的商品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基本上都是撂地攤兒。雖然沒有市場管理,但是分類明確,井井有條。分為食品區、雜貨區、布匹區等。
從貴州路通道進去,右側有間大棚,是專賣布的,各色布匹都擺在案子上供人選擇,成交之後,貨主用板兒尺量出來,然後再讓上一寸,便"哧哧」地撕下來交與顧客。那年代的人沒有買成衣的,幾乎全都是割布自己做或者送到裁縫鋪里請人做,所以賣布的比比皆是。破爛市兒的布自然要比別處便宜,因此生意不錯,割布的人絡繹不絕。
賣布的大棚對面是食品區,賣的是各種熟食品,好似現在的大排檔。店鋪因陋就簡錯落其間,一般的都扯個棚子,擺上長條桌或方桌。食品有麵條、爐包、火燒、餅子等大眾快餐,還有豬頭肉、豬下貨之類的肉食。爐灶熱氣騰騰,顧客來來往往,也是一派小市民的繁榮景象。
再往裡走,便是雜貨區,這是市場的主體。居家常用的瓶瓶罐罐,日用雜品,種類繁多不勝枚舉。賣的都是舊品,其中也不乏有從美國兵營里搗出來的軍用物品,也是物美價廉。趕市的人熙來攘往,在這裡可以花不大的錢,掏來自己心儀的物件兒。只是那個時候的人們的收藏意識很淡薄,恐怕很多的古董都流失了。
再往前走,就到了大海邊。海邊上矗立著一道防浪堤,堤下是一片不大的沙灘,周圍便是礁石了。每到落潮,有許多的人前來趕海。那時候海邊的物產頗豐,每次趕海都能拾到許多波螺、蟹子、海參、海蠣子,哪裡像現在趕海,只不過是玩海罷了。這片海灘緊靠團島,以前是很荒涼的地方,據老人說,這裡曾經是一處刑埸,在這裡槍斃了不少死刑犯人。
事過境遷,往事如煙。這些經歷的歷史和故事,都將淹沒在團島灣的波濤里去了。
作者林承芳,網名思無邪,16歲發表詩歌,作品散見於青島日報、解放軍文藝、大眾電影、時代的報告、星星詩刊等報章雜誌。著有詩集《無邪流光:<詩經>篇什新演》。現為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作品在國內多次獲獎。
文中圖片由本公眾號編輯添加,配圖或與文中內容不符,不妥之處敬請諒解,僅為勾起更多老青島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