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蒼翠映陵園,豐碑矗立敬英烈。由於疫情防控的要求,我市各烈士陵園目前暫不開放接待集聚性祭掃紀念活動,廣大烈屬、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雲祭掃」「代祭掃」,悼念革命先烈,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革命先烈光榮傳統,傳播理想和信念的火種。
東台市三倉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向革命烈士敬獻鮮花。(受訪者提供)
「線上祭奠,緬懷我敬愛的父母」
「敬愛的爸爸媽媽,我們在200多公里外的上海,通過微信連線,向你們表示緬懷和敬意……」4月3日上午,東台市三倉烈士陵園內蒼松挺立、莊嚴肅穆,在老紅軍餘光茂和新四軍老戰士季玲夫婦的墓前,陵園工作人員視頻連線遠在上海的親屬余江如,進行一場代為祭掃活動。陵園工作人員身著黑衣,擦拭墓碑、敬獻鮮花、默哀致禮,整個祭掃過程莊重有序。
「上個世紀40年代初抗日戰爭時期,我的父親餘光茂當時擔任中共東台縣委委員、新四軍東台獨立團團長,我的母親季玲當時是中共東台縣委委員、東台縣委敵工部長,他們在東台相識、相愛、結為夫婦。」余江如說,「東台是我父母人生軌跡中很重要的一站,我父親的遺願是希望將他倆的骨灰撒在他們戰鬥過的地方。我們和東台溝通後,將父母的骨灰撒在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東台市三倉烈士陵園。」
今年72歲的余江如和他兄弟們每年都來三倉烈士陵園給父母掃墓。今年由於疫情防控的要求,沒辦法到三倉,於是就拜託了陵園工作人員代為祭掃。
4月3日上午,三倉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舉行了簡單莊重的集體憑弔儀式。工作人員認真擦拭陵園內的烈士墓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烈士們獻花,表達老區人民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切緬懷和敬仰。
「代祭是我的分內事」
4月2日一大早,卞康全吃過早飯就匆忙趕往五條嶺烈士陵園。原來靠在陵園旁邊百十米的老房子已經拆遷,他如今租住在稍微遠一點的地方。
「烈屬打個電話或者發個微信,請我代為祭掃,我必須把事情辦好。」54歲的卞康全是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慶元村人,他從爺爺和父母的手裡接過了接力棒,為七十多年前參加鹽南阻擊戰而犧牲的2000多名烈士守墓。
往年清明節前,來五條嶺烈士陵園祭奠先烈的人非常多,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組織集聚性祭掃,但卞康全的事情反而更多了。
「陳大姐今年又來不了,雖然還沒有來電話,但我替她給她的父親在墳頭添幾鍬土還是能辦到的。就算她沒有囑託,我也要辦。」卞康全口裡的陳大姐叫陳繼業,烈士陳同桂的女兒。他和陳大姐相識將近三十年了,雙方熟稔得以姐弟相稱。
迄今,卞康全已通過寫信聯繫的方式,為258位烈士找到了後人。「很多人在淮安、宿遷等地方,由於各種原因來不了現場祭掃。」卞康全說,這幾天已有6位烈士的後人打來電話,請他代為祭掃。
「『代祭掃』圓了我們烈屬心愿」
在大豐烈士陵園裡,共長眠著2046名英烈。每年清明期間,都會有很多烈士家屬、市民自發前往陵園,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僅2019年清明期間,該烈士陵園共接待烈屬等各界人士7萬餘人次。
「疫情特殊時期,為了避免人群聚集,我們倡議市民採取家庭追思、網絡祭掃等形式來祭奠先烈,園區也可根據烈屬要求提供代為祭掃等特殊服務,滿足市民『足不出戶』祭奠英烈的願望。」大豐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卞慶華告訴記者。
今年67歲的殷火根是江西省南昌市體育委員會的一名退休幹部,也是委託大豐烈士陵園工作人員代祭掃的烈屬之一。去年夏天,在大豐烈士陵園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殷火根和89歲的母親夏金香等10多名家鄉親人,輾轉1500多公里,終於找到了在大豐犧牲74年的伯父、革命烈士殷德林,圓了家裡多年的尋親夢。
「我們全家人整整等待了74年,終於和伯父殷德林『團聚』了,原本計劃今年清明再回鹽城去祭拜伯父,但考慮眼下正處於特殊時期,全家人決定委託卞主任幫忙祭掃,等疫情結束後再親自過來祭拜。」殷火根感激道,大豐烈士陵園提供「代祭掃」服務,圓了我們烈屬心愿。
「雲端祭掃,足不出戶寄哀思」
阜寧縣烈士陵園裡,長眠著576位英烈。「目前,烈士陵園還處於關閉狀態。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聚集活動,切實保障廣大市民和烈士親屬的健康安全,今年推出 『雲祭掃』『代祭掃』等清明祭掃舉措。」 4月2日,阜寧縣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鄭亞東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今年我們以清掃墓區衛生、補植墓區綠化、擦拭墓碑、為烈士墓敬獻鮮花等綠色文明方式祭掃烈士,告慰烈士英靈。」鄭亞東說,他們創新祭掃服務形式,市民和烈士家屬可以撥打電話預約「代祭掃」。該園工作人員會通過錄像、拍照傳給烈屬,使其直接了解祭掃活動情況,從而達到「足不出戶」就可瞻仰烈士陵園和開展線上祭掃。
據介紹,自2009年阜寧縣實施「慰烈工程」以來,已有2000多座散葬在各地的烈士墓遷入縣烈士陵園、蘆蒲烈士陵園、益林烈士陵園。
來源: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黃雲鷹 楊磊 張勇峰 崔治國 趙偉偉
組稿:趙新立 戴匯 編輯:胥文菁 韓昕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