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古村落~八陡蘇家溝村

2019-05-31   清明上河圖洛書

蘇家溝村位於八陡鎮東部,距鎮政府駐地3千米。其西與北河口村為近鄰,南與東頂村相連,東與岳西村接壤,西北連接黑山後村、福山村,東北與淄川區西河鎮交界。

蘇家溝村景

蘇家溝村北靠圍屏山,西有西嶺,東有蠍子嶺,南有南崖,四面環山,中間為數條溝谷。村之西南西嶺與南崖相對峙處,形成出口,即蘇家溝村口。據村東蘇家老塋碑文記載:「明洪武初年,吾祖蘇千公、蘇萬公自冀州棗強遷入此地,遂名蘇家溝」。後來由於此地人多地少, 難以維繼,蘇姓居民逐漸外遷。至明末清初,丁、韓、張、岳、孫五大姓先後單戶進入蘇家溝,人口漸增。1994年,根據區政府邊遠山區整村搬遷安排,李家鄉廉家峪村整遷入。本村現有張、韓、岳、孫、李、丁六大姓。全村雖已無蘇姓,但蘇家溝村村名自明、清、民國一直沿襲至今。

清乾隆年間屬正南路八陡社蘇家溝莊,宣統年間屬第三區敦化鄉黑山社蘇家溝莊。1917年屬第三區蘇家溝鄉,1935年屬八陡鎮蘇家溝莊。1950年屬第三區黑山區岳莊鄉蘇家溝村,1958年屬黑山人民公社蘇家溝生產大隊,1962年屬八陡公社蘇家溝生產大隊,1984年改名蘇家溝村。有901戶,總人口2327 人。總面積2.7平方千米,可耕地282畝。居民區均處於南面, 緊靠鐵路線。耕地環村,山林居於村北。

蘇家溝村坐落在圍屏山南麓,圍屏山當地又叫長城嶺,當年齊魯兩國的邊界線——齊長城翻黑山跨岳陽河沿圍屏山一線東去,現齊長城雖已坍塌,但村北山脊上長長的一條碎石帶可明顯地看出長城的走向、位置,而且在圍屏山主峰附近,還比較完好地保存著一大段由齊長城、清代防捻圩子、日偽時期封鎖線組成的三合一城牆,如巨龍蜿蜒在群山之上,甚是雄偉。

蘇家溝的房屋建造、結構、院落布局因地勢而建,別具風格。蘇家溝村內溝壑縱橫,地勢陡峭,村中房屋大多建在陡坡上,坐落在高堰上,許多堰比房子還要高,層層上疊,形成階梯式的宅院。許多院內房子也不在一個平面上,落差很大,有的院落從溝底到大門口需建三折盤路,有的院落直接建於懸崖上面。

蘇家溝原有五座廟。較大的有三官廟、觀音廟、土地廟等。三官廟位於西嶺南端半山處, 也稱西廟。是蘇家溝當時規模最大的廟群。廟中有兩個大院,正院是三官廟主殿,主殿三大間。坐北向南。

主殿兩端各有小官廳,主殿廟台階下,院中東西各有三間廂房,以後辦學改為教室。院南面正中大門,出大門下三級台階建一平台。平台東緊貼大院外牆向下有十三級台階,下台階便是廣場。大殿以東有東大院,建三間東屋,北掛耳屋。1963年,又在大殿西建西大院六個教室。學校大門改在西大院。學校不斷擴建達標,因此廟中所有的碑碣已經蕩然無存。原廟四面翠柏環擁,廟頂若隱若現,甚是幽雅,堪稱一景。因此也是重大活動的主要場地和夏天休息納涼的好地方。

觀音廟

觀音廟位於村東頭南崖之陰,也稱東廟。此廟主殿和大門坐南朝北與圍屏山遙遙相對。主殿大門上端有石刻匾額篆書「慈航普度」,楷書落款「峕於康熙六年丁未吉旦立」。廟內供奉觀音等五尊神像。主殿為三間無梁通廳大殿,天篷為拱形碹頂,殿前廈檐立兩條八棱石柱,柱上刻有十六字草書對聯:「聖德法難名,沙界因緣,霈作蓮白雨露;婆心偏有應,天中水月, 提出煙光詩雅」。

院中建小廟,分別供奉黑白龍王,有一殘碑記載:雍正十三年五月重修觀音廟時,在院內加建黑白兩龍王廟。現又建東殿三大間,供奉碧霞元君等五尊神像。接東殿以北建有三間瓦房、南主殿東山接三間南屋可供賓客食宿。大門門楣上書「觀音廟」三字。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為廟會,舉行打醮等活動,持續三天。周圍遠近的村民大都排長隊挑花籃、扎彩綢、抬供品前來祭拜,熱鬧非凡。

關帝廟也是較早的廟宇之一。位於東溝橋頭上,據說是與對面的槐樹同齡,在清道光年間已破壞。民國初年岳家為開餐館,在此砌堰築房。後知原為關帝廟,經協商後方決定,在後牆上留一神龕,成為人神共居一房之景觀,現在尚存。

明清南北大道,通過蘇家溝村,現在仍有部分遺蹟依稀可見。從南莊至蘇家溝河灘,經三官廟、西嶺、紅土灣、趙家林、韓家林,過鐵板橋,至劍頂向北便可了見福山、黑山後。

此大道六十年前有些景色令人難以忘懷。從南邊起,可首先欣賞古柏之奇觀,其樹枝如蜿蜒虯龍。其樹根裸露黃沙崗上盤根錯節,其次有柏林森森中的三官廟。走至西嶺中段可見樹木繁茂的趙家林。至若深秋,此林霜葉盡染,絢麗多彩。

再向北行可目睹韓家林四棵各具奇態的巨大古樹,流蘇樹、車梁樹、黃楝樹,八馬芽。最使人難忘的是千奇百怪的八馬芽,根部四周高高突露,曲折外延,形如鯽魚山脊,根下無空洞,樹幹不高,周圈溝深楞高,大枝伸展,四面蜿蜒轉折,造型天然絕妙。初建博山公園時。籌建處幾次曾想將其移植入園,因為當時技術差,未能如願。

村北的鐵板橋,也是明清南北大道的一個景點。此橋在博山小有名氣。在橋上依欄可觀賞石樓溝懸崖峭壁,可看溝底亂石中之流水,若遇雨後可聆聽橋下瀑布雷鳴。喜山愛水之人,在此停留,盡享大自然之美趣。

蘇家溝村雖人多地少、土壤貧瘠,但煤炭等資源豐富,自明末清初煤炭開採漸漸昌盛起來。採煤業成為本村的主要產業,礦業的昌盛帶動了許多產業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本村誕生了博山第一家工貿聯營玻璃器皿廠。現在全村已形成了以玻璃器皿為主導的新的工業格局,是本地區重要的玻璃器皿生產基地。

民國二十六年蘇家溝武術團合影

蘇家溝經濟繁榮,帶動了文化教育民間藝術的發展。民國以前教育以私塾為主,1913 年於三官廟開設初小。博山地區許多文化名流,進入本村傳授技藝,有吹打樂班、京劇班、武術班等。村中各種慶典、祭祀活動各展技藝。春節扎台唱大戲,正月十五扮玩。特別是扮玩,隊伍龐大, 鑼鼓隊、跑旱船、踩高蹺、秧歌團、毛驢打場說快板,最精彩的是武術表演。

本村的武術隊伍自古享有盛名,早期傳承演練的是以金剛錘為主的武功,自1925年開始,從師武林高手劉同榜先生學習演練郭家拳。劉同榜先生,字金亭,博山大峪口人,文武雙全,著有《郭家門武術拳譜》,並自作序。書中有總論、紀要、拳譜。各種兵器法,均有要領、批式、法師解析等,是一部典型的秘傳拳譜。劉先生在蘇家溝的弟子很多,在他的精心指導訓練下,規模愈來愈大。

於是1931年設立了第一武術房。其得意弟子岳公玉、韓立會、岳立賢、張緒斌、丁作昌等武藝高強者,亦可做輔助教練。隨著學員的不斷增加,1933年又設立了第二武術房。劉先生在這一階段採取了因人而異的教練方法。除基本功必練之外,每人必須各有專攻,如連環靠、雙刀槍、單刀槍、大刀槍、斬穴拳、雙拐進槍、單拐進槍、殺手棍、攔馬絕等等。

1937年是最繁盛時期。此年日本侵略軍占據黑山時,因對日不滿,多次拒絕參加其舉辦的武賽。故遭逼迫,武術隊無奈停止了活動。期間得意弟子多次分別前往大峪口拜謁恩師。1951年再次請回劉先生及其家傳弟子劉持亮等數人。劉先生的郭家拳除家傳外,蘇家溝武術隊是他少有的外傳團隊,也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團隊。

並且武術隊的後代至今仍相互保持親密的關係,蘇家溝的武術傳統一直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