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2019年10月24日
己亥年,農曆九月廿六,霜降
露結為霜矣
霜降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天氣漸冷、露水凝結成霜,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在落葉了。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
枯草霜花白
圓潤的露水,到了霜降時節,便凝成了霜花。那麼何為霜花?
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遊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說明寒霜出現於秋天晴朗的月夜。
月夜無雲,如同大地被揭了被子,散熱很多。倘若溫度驟然下降到零度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有《霜降》詩云:「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
「豺乃祭獸」,最早出現在《逸周書》。書中說:「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在此節氣,豺狼開始捕獲獵物,並將先獵之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後食用。
二候草木黃落
風卷殘葉,雁留影無蹤,凋零的季節到了。「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霜的無情。霜景催危葉,今朝半樹空,又該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景象了。
三候蜇蟲咸俯
咸俯,是垂頭不動的樣子。此時,蟲類進洞,不動不食,開始冬眠。這與春天的驚蟄形成對應。到了來年春天,驚蟄一聲雷,冬眠的蟄蟲才會甦醒。
霜降習俗
祭旗纛(dào)
《周禮》中記載,大司馬(統管全國軍事的官職)凡是出師的時候,都很重視旗鼓的作用,要對旗纛進行祭祀,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牙旗,是主帥在軍隊中位置的標識。纛,是浦頭,古代馬頭上的一種札飾,是皇帝乘輿的標記性裝飾。天子有六軍,因而稱六斌。)
習戰射
霜是殺伐的象徵。古人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都在這個月操練戰陣,進行圍獵。正如《春秋感精符》所記載:「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自從漢代以來,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操演比試射技,以進行賞罰,已沿襲成為慣例。賈思勰(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吃柿子
霜降時節,一些地方要吃柿子,柿子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俗話說:「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但要注意應適量而止。
賞紅葉
「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後,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大家一般都外出登山、欣賞美景。
賞秋菊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尤其是南方地區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
霜降養生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霜降是進補的好時機。此時,最適合吃蘿蔔潤肺,生津液、御風寒,配上咸豬骨,瀉火散熱滋陰益髓。
圖by花瓣網
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
晚秋時節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飲食調養方面,可多吃健脾養陰潤燥的食物。
此時的肅殺景象也容易引人憂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鬱。應適當多吃高蛋白食物,還要適當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
霜降詩詞
山 行
唐 ·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泊舟盱眙
唐 · 常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
歲 晚
唐 ·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九日登李明府北樓
唐 · 劉長卿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里,山翠縣樓西。
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
無勞白衣酒,陶令自相攜。
南鄉子 •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宋 · 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霜 月
宋 · 陸遊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
驚鴉時繞樹,吠犬遠隨人。
出仕讒銷骨,歸耕病滿身。
世間輸壞衲,切莫勸冠巾。
舟中雜紀·其十
元 · 王冕
老樹轉斜暉,人家水竹圍。
露深花氣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壯,看山思欲飛。
操舟有吳女,雙槳唱新歸。
秋山行旅
明 · 王恭
客路青山外,蕭條盡白雲。
猿啼山寂寂,霜降葉紛紛。
野寺鳴煙磬,空林帶夕曛。
望鄉心未已,殘笛不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