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校長,我們面臨的事務可能很多。但本次訓練營指導專家的一席話,點醒了我們:校長要安下心來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校長要學會用心謀大事
對於學校來說,什麼是大事?大事,就是未來的事情。就是在現在的管理中還需要變革和提升的事情。作為校長要學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想老師不去想的問題,干老師認為幹不了的事情。
那這些大事的謀劃點從哪裡來呢?從學校辦學中的痛點和問題中來。我們著眼的變革,一定從問題出發,從痛點出發,著眼於改進,最終解決問題。
作為校長,我們要善於搜集和歸納問題,提出解決的意見和方法,並且堅定不移地將它落實在學校規劃和工作實踐中。具備這種謀大事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是學會從外部的信息中汲取。
創新更多的來自外部,要打破路徑依賴。校長要打開自己,走出去,改變常規環境,從外部獲得新的刺激,在自己的舒適區和技能之外獲得直接的個人體驗。只有這種鮮活的體驗才能真正觸動人的感覺,從而影響人的思維。
個人如此,組織也是這樣,要適度地引進外面的東西,讓內部與外部保持溝通與交流,保持開放與接納的狀態,保持不斷有來自外部的新鮮的刺激。
比如你主持的例會上,要有不少於25%的時間傾聽來自外部的相關建議意見;或者你可以邀請家長、學生、社區人員、普通教師列席你的會議。「無論你在哪裡都要拉開你的天線」,你永遠都無法知道何時何地你將發現新的創意。
二是藉助一些小工具,重新審視和打量學校。
我們自己和幹部們要避免陷入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覺得學校很好啊,我們做的不錯啦。如何保持變革與創新的敏感性,這很重要。
可以有些小工具,比如說,作為校長,你可以走出辦公室,以普通老師的視角,體驗一下學校的管理。你到食堂、閱覽室,或其它一些地方,你看一個普通老師,他會遇到些什麼問題,會有什麼樣的體驗。或者也可以將自己想像成一個學生,在這學校,從早到晚生活八小時,看學生在學校究竟是怎麼度過一天的,他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你也可以假設自己是一個家長,甚至是一個外來者,第一次來到您這個學校,走一走,看一看,這個學校給一個陌生人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甚至你還可以假裝你今天剛剛來這個學校當校長,你到了這樣一所新學校,你準備怎樣來改進這個學校的管理呢?這是一些很小的工具,但很有用。
一個在學校工作很長時間的人,會有一種麻痹的、虛假的感覺,或者說他的視角不那麼敏銳了。這些小工具,可以幫助我們來重新打量我們的學校。
三是學會尋找變革突破口。
一般來說,可能有四個大的方面:
課程和教學
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治理結構
學校文化建設
當然這四個方面,每一個又可以分成很細的東西。你可以選擇其中某一個方面,或者某幾個方面作為突破口,當然也可以全面變革。
一般而言,新創建的學校可以全面突破;接手的老學校一般選擇其中的一個方面突破,然後次第展開。這要結合自己學校的校情,來做選擇和變革。當然,也應該結合自己的個性、專長或偏好,來選擇不同的入口。
比如,選擇學校課程與教學、學校治理結構為突破口的,一般屬於激進型的;選擇教師專業成長、學校文化為突破口的,一般屬於穩健型的。前者直奔主題,問題多,見效快;後者在外圍作戰,見效慢,相對平緩一些,進退的餘地大一些。
校長要記得從小事入手
作為校長,謀好了大事,將管理權下放以後,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該做一些看起來是小事,但實則卻不是小事的重要的事情。
一是陪伴教師的專業成長。
校長應該是教師專業成長上的培養師,而不是培訓師。培養師就應該陪伴和引領教師成長。
作為校長,我們要儘可能地參加學校里的教研活動,和老師們在一起研討,和老師們一起探討教學上的那些事兒。有時就算校長什麼都不說,但你在那裡的態度就已經代表了你對老師專業成長的態度。
校長還要學會和抓住與每個老師聊天的機會,在這些聊天中,聽聽他們教育教學的心得、喜悅和困惑,學會和老師分享喜悅,並予以提煉和建議,在適當的平台給老師出彩的機會。給老師的困惑支招,問問老師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做什麼?
校長還要記得多走進老師們的課堂,發現老師課堂教學中的妙招和閃光處。對於那些才入職的青年教師則要多多幫助他們,儘快解決工作的困惑和難題。
二是多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
作為校長,我們只要在校,就要多參加孩子們的活動。活動中,我們的角色定位可以是多樣的。有時是組織者、有時是參與者、有時是拉拉隊員、有時是檢查者。
其實,無論哪種身份,無論是哪種類型和規模的活動,校長參加了,就會給組織的老師們以支持和鼓勵;只要校長參加了,就會了解活動的效果和成果;只要校長參加了,就會和孩子們一起感同身受。這樣的校長,也會受到老師的歡迎和孩子們的喜愛。
三是多在校園裡走走。
校園是校長的根據地,多在校園裡走走,看則是小事,其實是校長了解學校實際管理情況,與師生進行近距離溝通和交流的最好方式。
在校園裡走走,能隨時發現學校設備設施的安全和使用情況,是否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在校園裡走走,可以了解老師們的工作常態,感受老師們工作的付出,對那些兢兢業業的工作鏡頭進行捕捉,有利於和老師們有針對性地溝通和交流;
在校園裡走走,可以更切實的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狀態、行為習慣,能隨時自然地與學生們交流,可以認識更多的學生,及時發現和處理校園裡的一些小問題;
校長的校園裡走走,看則是小事,但校長的心裡是裝著「大江湖」來走的,看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都會成為校長決策的重要參考。
校長要善於用故事成就學校文化
講故事也是校長的本領,校長要學會講故事,因為故事就是學校文化的具體展現。
首先,校長要學會自己講故事。
交流會上,一個故事往往就能讓別人對你的辦學理念感同身受;在教師會上,發生在身邊和師生身上的故事往往更能觸動老師們的心靈,達成管理的共識;對學生講話,用故事來傳遞的學校風氣和規則,往往更能讓孩子們記憶深刻,內化在行動上。
其次,校長還要促成老師們講故事。
善於挖掘和講述教育教學中的故事;善於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故事去吸引學生;善於在家長溝通中用故事去感染引領家長,這樣的老師會更有魅力,更受人歡迎。
為了讓老師們練就這些本領,學校在教師例會上請老師講身邊的故事,講團隊的故事;對學期總結會進行改革,改用條例式總結+教育教學案例的形式來進行;在家長會上,也有意識地挖掘和鼓勵家長講自己育兒的故事……
在這樣的故事中,學校的精神得到了傳承,學校的文化引起了共鳴。
校長還要搭建平台讓孩子們學會講故事。
孩子們的故事都是最鮮活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可以成為學習課程中的資源,和成長中珍貴的記憶。
升旗儀式上每周一的小故事,讓校園裡的故事在傳遞;每周二的小白鴿電視台,將孩子們當中那些值得表揚的、值得注意的細節用故事講述出來;六年級的畢業生,給弟弟妹妹們留下一封信,說說自己在校園裡的故事和對弟弟妹妹們的期待……
這些故事會成為孩子們成長中的催化劑,也會成就學生的校園文化。
校長該做什麼?大事、小事、有意思的事情!
原創:唐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