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間最真實的差距

現在來日本旅遊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甚至赴日旅遊不一定比去三亞或者東北雪鄉貴。2017年僅僅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就達到約730萬人,同比增長超過15%,超過韓國的714萬人,成為日本最大的客源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遊客總數也接近700萬。未來只要中日關係不發生嚴重對立,中國赴日遊客破千萬可能只是時間問題。假設沒有福島核事故發生,我想現在可能就破千萬了。

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人現在越來越有錢了,歐美澳太遠,新馬泰去過,文化相近、旅遊資源豐富的日本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甚至很多遊客都是回頭客。客觀地說,日本是大多數中國遊客「來了都說好」 、「來了還想來」的國家。幾乎所有第一次來日本的中國遊客都驚嘆日本的整潔有序,風景優美,軌道交通發達,服務童叟無欺(實際上有很多跟團游在日本購物被宰,屬於中國人騙中國人)。我的很多朋友第一次來日本都是讚不絕口,認為國內和日本差距很大。

先來幾張圖片認識一下

新宿御苑

台場海濱公園

東京某建築工地,看起來比較整潔井然

幼兒園運動會

北海道大螃蟹

確實這些都是事實,在一個中國遊客眼裡日本幾乎是完美的,從我在日本生活幾年的感受來說,日本也是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往往只是局部,日本還有很多其他方面是普通遊客難以發現的,也不像網絡上很多吹捧日本的文章那樣「無敵」。先來說說日本現階段較之國內的「先進之處」。後面講一講日本的死穴在哪。既要承認差距,也不能妄自菲薄。

國內遊客來到日本,第一印象就是日本街頭乾淨整潔,路邊連個垃圾桶都找不到。一個月不用搽皮鞋不是段子而是真實存在的。人到了一個特別乾淨有序的環境大都也變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朋友就出於不給祖國丟臉的想法而特別留意在日本言行舉止有哪些禁忌,例如注意日本的垃圾回收分類方法等。我們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也大都能夠按照日本的垃圾分類方式進行分類,周一、周四早上扔可然垃圾,周五扔瓶瓶罐罐等資源垃圾,並沒有覺得有多麼繁瑣,習慣成自然。

下圖為東京街頭的可燃垃圾回收點。

實際上國內很多城市人們的衛生習慣越來越好,縱向比較我們是有不小的進步的,但日本這方面確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長遠來看,我國垃圾分類回收不能再依靠撿垃圾收破爛的群體來完成初級分揀,應該試點建立垃圾分類回收體系,讓垃圾真正變廢為寶。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頒布了洋垃圾禁令,原來包括日本等國的很多洋垃圾是作為可再生資源被進口到中國的,現在是中國充分消化本國垃圾的時候了。

很多遊客玩夠了日本的都市景點之後,向往日本的鄉村游,網上也能看到一些讚美日本的農村如天堂一般的文章。日本確實是城鄉差距極小的國家,鄉村甚至比城市還要乾淨整潔。

北海道農村VS富士山下農村

日本農民的地位和收入也都不低,在很多地方手握選票的農民成為政黨爭相討好的對象,長期執政的自民黨一直極力維護農民的利益,因此日本農村被認為是自民黨的重要票倉。但即使風景如畫的日本農村,也留不住日本年輕人,日本人口向三大都市圈集中的趨勢一直無法逆轉,很多農村地區愈發凋敝。日本政府為了避免首都一極集中,計劃禁止東京核心的23個區的大學增加招生名額,並新設補助金項目支持其他地方大學。但是這一計劃遭到了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的反對。

日本農業由於自然環境所限,經營比較分散,缺乏國際競爭力,長期的農業保護政策讓日本的農產品價格特別的高,在冬季氣候不好的時候,一棵大白菜竟能賣到800日元(約合46元人民幣)。所以在日本超市裡白菜基本上是切成一半或者四分之一賣的。夏天超市裡的西瓜大約1500至2000日元一個(約90元人民幣至120元人民幣),再加上城市裡很多單身者,所以西瓜也有切成丫賣的,一般一丫賣2、30元人民幣。在日本能吃上低廉的中國進口西瓜成為不少在日華人的一個心愿。其他的日本國產蔬菜水果等也都較貴,大米5公斤一袋約2000日元(約120元人民幣),黃瓜、土豆、胡蘿蔔通常需要3元人民幣一個。

在國內通常進口產品比較貴,但是在日本卻相反,進口貨(豪車奢侈品除外)卻相對便宜,因此日本商家常常以「國產」為賣點。例如日本較便宜的水果是從菲律賓進口的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平均一個香蕉只一兩塊錢,一個大菠蘿也僅要20多元人民幣。肉類也是進口的便宜,比如巴西雞肉、澳洲牛肉、美國豬肉、智利水產品等。來自中國的農產品售價也遠低於日本同類產品,例如一個日本蒜頭的價格能夠買好幾個中國產蒜頭。中國產花生價格也遠低於日本國產花生。

但日本人普遍對中國產品缺乏信任,10年前的毒餃子事件嚴重傷害了中國食品的信譽,加上日本媒體常報道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使得不少日本人對中國食品敬而遠之。但是據中國商務部的報告,2017年1-5月,中國對日出口食品金額約為35.5億美元。這一數字看似不少,但在超市購物中感覺實際接觸到的中國食品並不太多,原因主要在「業務店」里,也就是消費中國食品的主要是日本的餐飲業,因為日本個人購物比較拒絕中國食品。

說到物價就要說到日本人的收入,日本人平均年收入約420萬日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男性平均收入(521萬日元)約為女性(276萬日元)的2倍。而且正社員和派遣員工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東京的平均年收入較高,達到約600萬日元(約合35萬元人民幣)。日本人的收入通常跟年齡資歷掛鉤,一般剛畢業的學生年收入不到300萬日元,30多歲的人平均收入在400多萬日元,50多歲的人平均收入超過500萬日元。相較中國人的平均年收入來說,這個收入並不低。

老齡化少子化是日本社會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最直觀的感受是,在日本老頭老太太滿街跑,孕婦難得看到一個。去年日本出生人口僅有94萬,還不如總人口8000多萬的四川省。雖然日本政府多年來極為重視,卻難見成效。

日本是健康長壽大國,2016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性為80.98歲,女性為87.14歲。相比上一年,男性的平均壽命增加了0.23歲,女性增加了0.15歲,均創下最高紀錄。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均緊隨中國香港排名世界第二。日本光是百歲以上老人就超過250萬人,養老產業成為日本的一大產業,就連索尼、松下這樣的企業都大舉進軍養老產業,經營養老院,並視其為重要的業務增長點。

松下開設的養老院

總體來說,我們體現的人文和細節還是缺失的,日本好的,我們可以學習改進,畢竟中國人口眾多,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直接變好,每一個細節,從我們自身做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dSQzWwBJleJMoPMyt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