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山尾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譽為「小諸葛」。軍閥新桂系代表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1949年逃往台灣,1966年逝於台北。
白崇禧的祖先可能是移居中國的阿拉伯人,祖居於南京一帶。後來移居廣西,原本是世代書香門第,父親白志書棄文從商,在桂林開永泰林店經營糧油,讓白家有了殷實的家境。1903年,白志書因病去世,又使白家生活日趨艱難。從1898年開始,白崇禧在私塾從毛慶錫先生就讀,刻苦用功,且聰穎異常,幾乎過目成誦,奠定了紮實的文化基礎。
父親去世後,白崇禧由其小叔送他到新小學讀書,深受校長李任仁喜愛。1907年冬,報考廣西陸軍小學第二期,全省千餘人報考,僅錄取一百二十人,以第六名被錄取,接受軍事教育的啟蒙,但三個月後因患惡性瘧疾退學,學籍由校方繼續為其保留一年後方被收回。1909年,以第二名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學校,因屢次考試成績均名列第一,被定為「領班生」。1911年,加入廣西北伐學生敢死隊,從此開始了軍事生涯。
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山尾村,地處臨桂南部,距縣城約18公里。村裡的一片丘陵中,有著高低大小不一的座座石山。白崇禧故居就在這裡。有兩處,前後參差,相隔僅數十米,一為祖居,白崇禧的出生地,靠山而建,上世紀60年代末拆除,現存基址;一為始建於1928年,1931年完工,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主體建築和附院兩部分組成,是城堡式莊園。因為有石山的存在,有人說,這裡的風水不錯,從側面看上去,仿佛是「駱駝進石」的形象,而白崇禧的祖墳也都沒在這一帶。但這並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我們要說的是,白崇禧民族身份問題,即他是回族還是漢族。
關於白崇禧的民族歸屬存在「回族」和「信仰回教的漢人」兩種觀點:在某些有關白崇禧的公開資料中介紹白崇禧民族為「回族」(中國網《民國將領白崇禧》),而在台灣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專書《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中,白崇禧本人表述「但我們好多是漢人並非回族,只是信仰回教,怎能稱為回民呢?」這就是說,白崇禧本人並不承認自己是回民。
關於這一點,還有不少「趣事」,即當時的民國堅持把「回族」叫做「宗教信仰不同的國民」,不承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是中華民族少數民族之一。只准稱其為回教徒,不准稱其為回民。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各族各界紛紛組織成立抗日救國團體共赴國難,甘肅回紳馬錫武、郭南浦聯絡回民組織成立「甘肅回民救國協會」,推選馬錫武為理事長,報請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理事長白崇禧審批,被白不料改為「甘肅回教救國協會」,而不准稱「甘肅回民救國協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 馬辰《崇禧不承認回族的存在》)
為此,白崇禧還與郭南浦有過不少矛盾,在南京的一次會議上,他曾經公開質問郭南浦:我們是信仰回教之漢族,郭先生想當回族,意欲何為?而寧夏馬鴻逵、甘肅馬震武、吳九如、古希賢均以「回教」的身份出席了這次會議。但早在1936年,我便給予回族合法地位,當年10月,紅軍長征路過六盤山,我領導下的 「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被政府承認的回族自治區政權,回族從此才真正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一員。當時,在西吉灘(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西灘鄉)人們還貼出了「回族人民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標語,這使當地廣大回族同胞為之感動、為之興奮。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灣去世,葬於台北市近郊六張犁回教公墓。墓園為伊斯蘭式建築,最高處建有「崇禧清真寺」一座,寺前矗立一座似鐧一樣的沖天柱,鐧前刻「忠肝義膽」、後書「仰不愧天」,鐧身左右有「桂林白崇禧」書兩聯:孤臣秉孤忠 五馬奔江 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 七鯤拓土 莫將成敗論英雄。與國民黨其他死去的將領一樣,他的墓地也是朝著大陸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