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不要我了嗎」媽媽出門前這個舉動,才是孩子哭鬧的真相

2019-07-29     小雪老師講故事

當媽後,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要出門辦事或者上班,就一定要連哄帶騙,才能躲開寶寶!

「媽媽出門去給你買玩具,很快就回來,你和奶奶在家等我喲!」

「媽媽出門了,你從1數到100,媽媽就會回來。」

「寶貝,我們來玩捉迷藏,你先藏好……」

······




前天逛超市的時候,看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老人和孩子正在買東西,然後這位媽媽接了一個電話之後就跟孩子說:「寶貝,媽媽有事要出去,買完東西後你就乖乖和奶奶回家。」

結果孩子聽到媽媽要走,立刻哭著抱著媽媽的大腿說:「媽媽不要走,哇哇哇····」,奶奶怎麼哄也沒用,孩子越哭越傷心。

然後這位媽媽說:「好的,媽媽不走,你看那裡有你最喜歡的玩具,讓奶奶抱著你,我們一起去看······」邊說邊給旁邊的奶奶使眼色,奶奶就抱起了孩子,但是孩子的眼神從未離開過媽媽。

三人一起走到賣玩具的地方,很快孩子就被各種各樣的玩具吸引了,看見媽媽沒走,就放鬆了警惕,高高興興的玩起了玩具。媽媽看見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了,跟奶奶說了幾句話之後就悄悄的溜了。

之後我就離開了,沒有再關注,不過從孩子之前的態度上看,當他發現媽媽走了,難免又會哭上一場······





想起以前看過一部電視劇《周末父母》,有一次,軒軒媽媽要出門,怕被軒軒纏著走不開,於是示意讓姥姥帶他去洗澡。

然而軒軒就是不去,撅著嘴說去洗澡媽媽就會走掉。於是媽媽向軒軒保證說不走,可等軒軒和姥姥剛一進浴室,媽媽就趁機溜走,還沒走遠,家裡就傳出了孩子嗷嗷大哭的聲音。


孩子為什麼會對媽媽出門有如此大的反應呢?

心理學上曾有實驗證明,孩子對撫養者的需求,往往遠遠大於吃喝玩樂等其他需求。

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越強。一旦這種依戀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表現出哭鬧,焦慮不安等現象。

所以,媽媽一旦出門,孩子的不安情緒會隨之表現得愈加強烈。而不同的出門方式,在孩子心裡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自寶寶出生,媽媽就成了24小時的貼身照料者,但外出購物、出門會友、上班工作,媽媽不可能時刻都在寶寶身邊。因此,分離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但這時候你若選擇了錯誤的「告別」方式,那麼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一生。以下4種就是錯誤的分離方式:

  • 不讓孩子發現,偷偷溜走


很多媽媽會選擇偷偷溜走,害怕面對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孩子,以為孩子只要看不到自己離開的場面就不會哭不會難過。

但是這種偷偷溜走,卻是媽媽外出前離開方式的最下策。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感到很不安,甚至是恐懼。




媽媽說消失就「消失」,長此以往,孩子會表現得膽小、畏縮,失去走向更廣闊天地的自信心。

  • 騙孩子「只走一會」


有的媽媽為了每天能順利離開家門而絞盡腦汁,變著花樣兒的想辦法騙孩子能乖乖放自己離開。「媽媽去給你買好吃的,一會兒就回來!」「你把飯吃完了,媽媽就回來了·····」

其實,孩子真的很單純,大人無論說什麼,他們都相信,特別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會眼巴巴的守著媽媽「一會兒就會回來」這句承諾,一會兒去門口看看,一會兒望望窗外。




然而這樣做的危害很大,會嚴重破壞母子間的依戀和信任。如果連自己最親近、最依戀、最信任的人都會騙自己,心理的那種無助和失望感受可想而知,也許他會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叛逆,由此產生了對他人和這個世界的不信任感。

  • 陪著孩子一起哭


每個寶寶都是媽媽的心頭兒肉,寶寶心裡難過,媽媽心裡更不好受。所以一到出門時都能看到,一邊是哭得直冒鼻涕泡兒的寶寶,一邊是一步一回頭眼淚汪汪的媽媽。

媽媽們忽略了一點,每個寶寶都是察言觀色的高手,面對一件未知或稍感不安的事情,如果媽媽表現出淡定、從容,寶寶就會覺得這不是一件有危險的事情。

如果對於一件事,媽媽表現出焦慮和恐懼,寶寶就會被媽媽的負面情緒傳染,原本沒那麼擔憂的事也變得可怕至極。




  • 不管孩子哭鬧,強行走


走的堅決、不猶豫是對的,但走的生硬、決絕就不合適了。尤其是頭也不回地直接走掉,孩子感受不到媽媽的回應,會更加缺乏安全感,甚至對自己產生質疑,覺得自己不夠好、媽媽不愛自己。

這將影響到寶寶的自信心,讓寶寶將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從而變得內向、自卑,跟誰都不會太親近。




孩子的世界太小,小到心裡只裝得下一兩個最親近的人。所以平時照顧他最多,給他最多依賴的人就成了他的全世界。

一旦這種依賴暫時被擱置,孩子心裡的安全感便瞬間喪失一大截。

因此,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讓他在媽媽出門前後產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媽媽們在出門之前不妨這樣做:

一定要和孩子告別


無論寶寶能不能聽得懂,我們都要如實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大概要去多久,這期間誰來照顧寶寶。

可以這麼說:寶貝,媽媽要去上班啦,晚上回來,白天奶奶會照顧你的,媽媽愛你,奶奶也愛你哦。

說的時候,我們要語氣平靜、神態自然,讓孩子覺得,媽媽離開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而這樣說,是要讓寶寶知道:媽媽只是暫時離開,等到時間了,就會回來的。

因為之前有過緩衝,此時,孩子面對媽媽的離開,並不會太過恐慌。


建立分別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我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特別是職場媽媽,每天上班的時間幾乎都在同一個時間段,因此,儀式感更為重要。

孩子之所以會在媽媽出門前哭鬧,大多是由於「被愛」的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的無助和委屈。

因此走之前滿足一下孩子,抱抱他、親親他這都是我們對他們行動上的預告:媽媽準備走了哦。

選擇讓你和寶寶都感到舒適的動作,讓寶寶養成習慣後,建立一種分別的儀式感。只要做這個動作,媽媽就是要和寶寶暫時分開了,長此以往寶寶就不會再哭鬧阻攔媽媽出門了。




一個可以兌現的承諾


告別前,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好:等媽媽下班回來,給你帶禮物哦。等媽媽下班回來,陪你一起玩躲貓貓遊戲……

一定要記住,回來後,第一時間就得履行承諾。不要以為寶寶沒有記憶,相反的,他們的記憶非常好,只不過,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而已。

當我們在兌現承諾時,寶寶心裡也會覺得:和媽媽分離,也不是壞事哦。




父母們別只顧著給孩子物質上的付出,而忽視了寶寶精神上的需求。很多時候寶寶並不是在無理取鬧,他只是希望得到你的關注,並和爸爸媽媽建立一種愛的關係。

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對孩子而言,在生命早期,撒潑打滾,哭鬧不止,是對媽媽出門最本能的反應。

只要我們學習理解和接納,用孩子可以接納的方式,慢慢地引導他們,最終讓孩子能坦然接受分離時,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聯結與愛,照樣延綿不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uD1QGwB8g2yegND9B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