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奧斯卡的大年,以今年最佳影片提名的質量來看,應該是近5年來難得的百花齊放了。既有充滿史詩氣度的《愛爾蘭人》,也有超英電影《小丑》,更有聚焦愛情的《婚姻故事》,同時,還有名著改編的《小婦人》,基於真實故事的《極速車王》,回溯加虛構歷史的《好萊塢往事》,批判階級對立的《寄生蟲》。而光是戰爭電影就有兩部:《喬喬的異想世界》和《1917》。其中,《1917》因為特立獨行的美學風格大放異彩,獲獎無數。今天,我就來盤盤它。
《1917》開始大火是因為在1月6日的金球獎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大重量級獎項,隨後在1月13日晚的奧斯卡提名上,它又以10項提名持平《愛爾蘭人》和《好萊塢往事》,僅次於《小丑》的11項。本以為這些獎項已經足夠證明實力,沒想到在1月底,該片又在第72屆美國導演工會獎上獲得最佳劇情片導演,一時風頭無倆,火了整整一個月。
但這些獎項還不是全部,在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編劇工會獎、美國攝影協會獎、金衛星獎、倫敦影評人協會獎等等所有主流獎項上都有各種提名,所以它會是今年奧斯卡上一名強勁的種子選手。
目前,該片在豆瓣的評分是8.5分,比開局的8.6分減了一點點,預計會維持在這個水平,不會下滑。放在所有提名的影片里,《1917》不是最高(《愛爾蘭人》9分),和《極速車王》持平,排在第三位。
繞不過去的技術
要說《1917》就要說它的「偽一鏡到底」,在一鏡到底前面加上「偽」字說明它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經過剪輯加工的。
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觀眾,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可以看出片中兩處明顯的剪輯點,第一個是66分鐘處的開槍,第二個是83分鐘的跳河。
但實際上,該片的剪輯點多達14個,另外12個分別是:8分鐘的走出地道;16分鐘的上坡;23分鐘過鐵絲網;25分鐘的走入地道;28分鐘的爆炸;43分鐘的飛機墜毀;51分鐘的拖動屍體;71分鐘的廢墟逃生;79分鐘的走出地下室;89分鐘的樹林;96分鐘的找上尉;98分鐘的跳入戰壕。
如果不仔細研究的話,有的剪輯點是幾乎找不到痕跡的,完全可以以假亂真。攝影師和剪輯師充分利用了鏡頭的移動,人物的移動,光影的變化等方式把剪輯巧妙地藏了起來,讓觀眾誤以為是一個鏡頭。
這裡要說一下本片的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或許要在攝影師的前面加上偉大才能說明這位大師的地位。羅傑迪金斯掌鏡的電影包括《肖申克的救贖》、《巴頓芬克》、《冰血暴》、《老無所依》、《神槍手之死》、《朗讀者》、《革命之路》、《大地驚雷》、《007大破天幕危機》、《邊境殺手》、《銀翼殺手2049》等等牛逼哄哄的佳作,14次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是業內公認的「無冕之王」,終於在陪跑了13次之後,在2017年以《銀翼殺手2049》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座奧斯卡,該片也是電影史上非常非常非常難得的可以超越經典的續集,羅傑迪金斯在此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1917》的長鏡頭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大場景、中景、特寫樣樣俱全。我猜看完電影之後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希望可以出一部拍攝幕後講解高難度的鏡頭都是怎麼拍出來的,教教國內那些喜歡玩長鏡頭的文藝片導演,什麼TM叫TM的長鏡頭。
都說真正牛逼的攝影師都是用光的高手,這句話放在羅傑迪金斯身上就是最好的詮釋。《銀翼殺手2049》該是光影和顏色搭配的代表作,而《1917》中同樣讓羅傑迪金斯再發揮了一把。
斯科菲爾德中槍昏迷醒來之後,時間從白天變成了夜晚,遠處的炮火還在熊熊燃燒,黑夜中的黃色和剪影形成非常有藝術感的畫面,加上鏡頭的移動,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場景,這一段羅傑迪金斯在《銀翼殺手2049》中表演過。
(下圖為《銀翼殺手2049》)
影史上,比較出名的長鏡頭影片有《奪魂索》和《鳥人》,要是算上包含的長鏡頭電影就會帶上《人類之子》、《愛樂之城》和《大事件》等佳作了。
參考14年《鳥人》攝影大師盧貝茲基(《荒野獵人》也是它,三個奧斯卡最佳攝影)也是以長鏡頭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同時在多個重要獎項上《1917》攝影也獲得提名可以預測該片獲得最佳攝影的機率差不多已經是100%了。
我本以為《1917》的「一鏡到底」更多的是一種炫技和挑戰自我,但看完之後才發現,在戰場上,一旦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了去傳遞命令的安排,走出戰壕進入敵方陣地開始,他們的生命就和一鏡到底一樣,不容有誤,一旦有誤失去性命事小,危機整個戰役事大,還要平白無故犧牲額外的1600個人,包括布雷克的親哥哥。
所以,你說《1917》的長鏡頭有沒有沉浸式體驗呢,我覺得有。一個鏡頭跟隨主角運動會讓原本虛構的時間變得真實無比。但更重要的目的還是在於「不容有誤」這個戲裡戲外重合的任務。
做出「偽長鏡頭」決定的是導演薩姆門德斯,因為這個決定和可落地執行的計劃,薩姆門德斯獲得多個最佳導演獎項,不出意外的話他將繼《美國麗人》之後,再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也是難得的可以完美平衡藝術和商業的導演。
同時,這也是他和攝影師羅傑迪金斯繼《007:大破天幕危機》、《革命之路》和《鍋蓋頭》之後的第四次合作(好基友雙雙領獎把家回)。
犧牲掉的內涵
誇了一頓技術之後,我們來盤一盤內涵。
19年技術最出類拔萃的電影非李安的《雙子殺手》莫屬了,但因為俗套和無聊的劇情,《雙子殺手》非常可惜地沒有完成技術和內容的融合,下一次再挑戰高幀率的就不知道會是誰了。大概所有挑戰了高技術的電影都會在內容方向留下遺憾,《1917》也不例外。
該片的故事非常簡單,1917年春天,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臨時接到任務要穿過戰區傳遞中止作戰計劃的任務。按一般戰爭電影的發展邏輯,最適合的就是公路類型的軌跡,一路上遇到各種戰爭的陰影,殘破,流離失所,進而表達和平的珍貴,控訴戰爭的殘酷。
但《1917》並沒有非常好地做到這一點,一方面一鏡到底決定了所有的場景都是一次性使用,無法像多方剪輯之後可以拼接不同的素材,造成場景略微單一。當然,他們經過的戰區,有花與破壁殘垣的對比,有廢墟和無人撫養的小孩,有滿地的屍體和死馬,也有好心營救敵方搭上自己性命的意外。
但主要劇情裡面導演加了一個情節,任務接收方麥肯齊上校是個渴望戰爭的人,斯卡菲爾德在路上被提醒傳遞任務要有其他人在場。我一直以為這個信息在後面會發揮作用,可結果麥肯齊上校只猶豫了一會就接受了這個命令,並下令退兵。
事實上,如果劇情變成上校不接收命令,繼續進攻,讓這場穿越戰區的「一鏡到底」變成徒勞無功或許會更好,故事也會更加豐富和生動。
反觀《喬喬的異想世界》,雖然技術老套,不過對戰爭的不滿確是躍然紙上,片中用了戰爭結束之後想跳舞這個代表自由和和平的動態來表達戰爭的壓抑,也把希特勒塑造成了一個小孩子的虛構朋友來表達當時納粹對全民的影響。所以它可以入圍奧斯卡是有原因的。
塑造欠缺的人物
一鏡到底是不是一定會犧牲掉人物塑造我持保守意見,單從《1917》來看,確實犧牲掉了很多,不過我覺得人物塑造和形式本身並不成對立關係,歸根結底還是和故事緊密聯繫。
該片的人物我認為有兩個缺失:第一、演員沒什麼知名度。兩位主演斯卡菲爾德相信應該沒什麼人知道他,另一位大家會比較眼熟,就是權游裡面的托曼國王。兩位小哥哥演技還可以,就是太生澀了一點,反倒是僅有幾句話的角色給了卷福和少狼主,非常可惜。
卷福的演技不用說了,一開口那磁性的聲音就能讓你高潮迭起,少狼主離開權游之後演過一部英劇《貼身保鏢》表現也很出色。
這部電影投資了1億美元,和《決戰中途島》一樣,幾乎所有的錢都花在了外景和製作費上,片中有幾處CG特效做得不錯,所以估計沒錢請大牌演員了。
第二、人物性格簡單。這個才是最致命的。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作為戰場上的普通士兵在臨危受命之後依然平淡無奇,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將軍選了他們去執行拯救1600人的任務呢?難道單單因為布雷克的哥哥在那個隊伍里?這樣的說法太過草率了,畢竟人命關天,將軍下達一個人物一定會挑最合適的人,難道是因為布雷克精通地圖?但後面並沒有太多情節對此交代,所以這個因素就沒有發揮作用。
布雷克和斯科菲爾德的身上如果要概括性格的話,我們看完之後發現,居然沒有,要不是布雷剋死了,他會和斯科菲爾德一樣被忘記。其實,只要抓住他們的恐懼做點功夫,就可以體現任務和人性的對抗過程,或許會更好。
大凡一個人物我們會記住,要麼是因為他們在故事裡得以成長,漫威都是這麼做單人英雄電影的,要麼他的某個特質發揮得非常棒,比如古惑仔里的吳鎮宇和黃秋生,或是鄭伊健。
雖然似乎我說了更多的是《1917》的欠缺之處,但是這部電影絕對是瑕不掩瑜的典型代表,我說的這些都帶著吹毛求疵的挑剔,沒有電影會達到完美之境,一部電影只要把最想表達的東西表達清楚,表達好就足夠了。
對於《1917》來說長鏡頭就是它最好的代名詞,內容和人物上略有不足,不過也並沒有掉線非常厲害,完全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浮動,我說的那些都是理想狀態的做法,我相信薩姆門德斯已經做出了他能力範圍最好的平衡。
馬上就是今年的奧斯卡,只要好萊塢繼續不承認網飛,《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就失去最佳影片的資格,那《1917》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拿到最佳影片,又是戰爭,又是「一鏡到底」,完全可以服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qKiDXAB3uTiws8KmU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