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曾靠關係投奔曾國藩,卻被拒之不見,原來曾國藩用心良苦

2019-12-13     昌達財經課堂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與曾國藩同是有「同年」(同一年中進士)之誼。李鴻章與其兄李瀚章都曾以「年家子」身份投靠曾國藩門下,拜曾為師,學習八股文、詩詞和「義理經世之學」,後來李鴻章在翰林院學習任職期間仍常向曾請教。

曾國藩認為李鴻章「其才可大用」。1853年,李鴻章回到安徽老家幫辦團練,鎮壓太平軍,結果兵敗廬州,於是,再次投奔曾國藩。

曾國藩像

李鴻章覺得憑自己與曾國藩的師生之誼,肯定會備受青睞,委以重任。然而,曾國藩卻以軍務繁忙為由拒之不見。滿懷希望的李鴻章耐心等待了數月也沒等到任何消息,心急如焚,便託人去說情。

曾國藩說道:「李鴻章現在是翰林了,志大才高,我這裡局面還沒打開,只是一條淺溪,容不下他這條大船呀,他何不回京供職?」

其實,曾國藩當時身邊正缺人手,他又何嘗不想接納李鴻章,他這麼做自有他的一番良苦用心:他深知李鴻章心高氣傲,因此想挫一挫他的銳氣,磨一磨他的稜角。

在自己幕僚的反覆說情下,曾國藩見李鴻章的銳氣也折殺得差不多了,便接收他入幕。此後,曾國藩更是對李鴻章的稜角著意進行了打磨,以使他變得老成世故,為立足官場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這一點,從以下小事中即可見一斑。

曾國藩很講究修身養性,每天早起查營,黎明請幕僚共進早餐。而且,按照曾國藩定的規矩,每頓飯都必須等幕僚到齊後才開飯,缺一個人也不動筷子。李鴻章出身富豪之家,身上還有不受拘束的文人習氣,落拓不羈,貪睡懶散,對這樣嚴格的生活習慣很不適應。

一次,他謊稱頭疼,臥床不起。曾國藩知道他偷懶裝病,便派人去請,他還是不肯起來。之後,曾國藩又接二連三地派人去催他,說「必待幕僚到齊乃食」。李鴻章沒想到這點小事竟惹得曾國藩如此大動肝火,連忙披上衣服「踉蹌前往」。曾國藩吃飯時一言不發,飯後嚴肅地教訓他說:「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唯一『誠』字而已。」說罷生氣地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

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說:「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他素知李鴻章「才氣不羈」,故對他要求格外嚴格,盡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養其道德。

李鴻章回顧這段日子時說:「在營中時,我老師總要等我輩大家同時吃飯;飯罷後,即圍坐談論,證經論史,娓娓不倦,都是於學問經濟有益實用的話。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曾國藩對李鴻章的磨鍊不僅在操行上,在治政和治軍上也悉心培育。李鴻章最初掌管文書事務,後有幫曾國藩批閱公文,撰寫文牘,頗為得體,深得曾國藩的賞識。後來曾國藩又讓他招募淮勇,訓練水師,提高他的軍事才能。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但人才的珍貴也正體現在這裡。曾國藩深知人才之難得,育才之艱難,因此才對李鴻章花費心血「勤教」、「嚴繩」。

李鴻章能夠以一介書生而成為晚清重臣,拜相封侯,權傾朝野,主持清廷內政外交達數十年之久,固然與時代環境和個人才識有著密切關係,但曾國藩對其精心培育、著意栽培提攜的作用不可低估。

李鴻章故居

「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用」,用人猶如投資,沒有投入,就不可能產生利潤。有些領導比較急功近利,對於人才總是喜歡只用不養,或者重用不重養,只要馬兒快跑,卻不讓馬兒吃草。

這種只用不養的行為,無異於涸澤而漁。唯有精心培育,才不至於出現「人」到用時方恨少,發出「自古少人『空』余恨」的感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oU_AW8BMH2_cNUgcZ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