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濃厚的學習興趣
想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首先一定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小學這些知識,應該說98%的孩子都不成問題,都很正常。但是我們看到,如果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之中,我們通過所有的作業體驗,一次一次的練習,讓孩子受傷,痛恨學習,這是我們給他最大的一種傷害。
因此,我們要反覆強調:你給予孩子的是什麼?你一定要讓孩子保有學習的興趣。孩子可以考80分沒有關係,但是他對學習卻有無限熱情,就像古人說的,學而不厭。因此不管家庭教育還是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充滿無限的學習興趣,可謂是重中之重。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興趣的力量。一旦他對這個事情入門的時候,他才會真正有興趣。到那時候就不存在說負擔重不重,困難不困難,那是真興趣所在。
2.良好的學習習慣
談到學習品質,還要關注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個人發展中的習慣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習慣就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他需要有自己的思維品質。老師這麼說的,他這麼記著。缺少停留,缺少自我思考、消化、質疑,沒有重組構建。比如,在家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問孩子為什麼;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可以和他一起探究,一定讓他去思考問題。
3.有效的學習方法
說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孩子真是各有各的不同。這個方法,無所謂好壞,適合他的,他習慣的,然後又起作用的,就是好方法。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總結出兩條,讓他用那樣的方法去嘗試。
4.敏銳的信息素養
如何讓孩子們能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運用信息,甚至於創造信息的信息素養也是不能忽視的。
同樣的信息,大家一塊聽,一塊看的東西這麼多,有一些人就有收穫和提升的,有一些人就經歷一次次卻毫無所得。其原因就是因為孩子沒有信息素養,不懂得在眾多的信息中如何抓取、如何整理和運用。
有些人曾說過,不管良好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現在都是看誰能夠充分地利用資源,能夠很好地去整合信息,孩子定會獲益匪淺。
因此,這些方面父母也需要關註:
1、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自主
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我們需要硬體支持,當然也需要有軟思考。這就是讓孩子儘可能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有更多的空間平台,讓孩子開闊起來,超越小學教育的範圍,超越小學校園的圍牆。但是現在,不管家庭還是學校,強加給孩子很多東西。我們到底該不該給他強加?一種觀點就是說不能太多的占據孩子的時間,因為孩子太欠缺一種思考的時間和自主的狀態,沒有自主的經歷,他就不可能獨立成長。我們大人給他很多的關注,更多的是給他智力上的提升,孩子卻沒有智慧。因此,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要給他關注,同時我們要儘可能地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自主。
2.尊重規律、把握尺度
家長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好心好意、全心全意地拔苗助長。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成長過程。你使勁讓他上這班那課的,把他弄得很疲憊,根本談不上學習效率,不過是花錢買家長的一個心安:「人家都學了,我不能不學」「聽懂一點兒算一點兒」等等,所以做父母的,要把握火候。
很多東西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說有些孩子進行語言類的學習,進行一些特長、專長、藝術類的學習,是可以的。但要把握尺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適當引領他,針對孩子的特點、實事求是地進行綜合設計考量。
3.不要忘記教育的本源
家長們常說的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每次聽到這句話,小編都想問家長:「既然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您想讓孩子跑到哪去?終點是哪?」小編覺得現在很多家長的問題是沒有想明白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一種享受的福利,但在如今的社會很難體會到這一點。教育孩子,首先要教孩子「做人」,然後才是「學文」,如今教育最大的迷失是忘記了教育的本源。
建議家長讓孩子做兩件事:讀書、旅行。前者可以增長智慧,後者可以增長能力。人成長中最有用的經歷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高人說話」。
其實,孩子就像一棵樹。
至於這棵樹,今後結多少果子,結什麼果子,我們都不知道,但是家長要知道它是一棵樹,家長就要給它補充一顆樹成長的營養。現在的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給這棵樹足夠的關注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