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平伙、吃平伙,同是一鍋羊肉,各有講究,別具魅力

2019-10-12     中華人APP

晉北地區有一種淳厚稚朴的風俗,叫做「打平伙」,是當地一種傳統民間「聚餐式」交際風俗。然而,在東鄉族聚居的地區,有一種古樸的食俗叫「吃平伙」,這是東鄉民族人民非常喜歡的聚餐形式。

吃平伙」為是東鄉族古老的傳統習俗,多在農閒季節或陰雨天。準確地說,「吃平伙」就是吃「東鄉全羊宴」,大家一起搭夥吃手抓

吃平伙

秋冬之際,東鄉的「棧羊」(欄養綿羊)到了膘肥肉好的季節,也是東鄉人農閒之時。此時,東鄉族的男子漢們便三五相約,或選東家,或輪流坐東, 隔三間五品羊肉,興起了吃平伙的高潮。「平伙」是搭夥平分食羊肉之意。這種活動多在下午或傍晚進行。 當「平伙」客們來到東家後,主人便牽出存欄綿羊,宰割操作下鍋燉煮。

「吃平伙」與「打平伙」雖叫法不同,其內涵相同

平伙也有「平火」之意。每當村民不合、買賣糾紛,或莊稼、或鄰里、或兄弟叔侄產生了矛盾,有了糾閡,幾經中間人說和後相互見面說:「色蘭」諒解,有「若要氣散,共吃一頓飯,若要好,一頓平伙了」的說法習俗。吃了平伙羊肉後,怨氣疙瘩定會雲消霧散,雙方拿手言和,重歸於好。

不論「吃平伙」,還是「打平伙」,在這樣的場合,在這樣的氛圍里,人與人的關係親密無間,感情自由地交流,人們會忘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忘記舊日的恩怨,達到返樸歸真,渾沌天然的境界。沒有人因為吃的少了點而口出怨言。誰要是說出這類的話,大家就說他不諳世事,不懂情理,沒有大丈夫男子氣!

打平伙

同是吃羊肉,但飲品不同

晉北人為人豪爽,其民風民俗中透著晉北人的豪爽和洒脫。吃燉羊肉時,喝著辣辣的白酒、羊湯,特別帶勁兒。

作為信奉伊斯蘭教的東鄉族,嚴格遵循伊斯蘭的教義,忌酒,好飲茶、吃油香、吃羊肉。「平伙」客們團團圍坐在主人暖烘烘的熱炕上,熱情的主人沏上「牡丹花」 「三炮台」蓋碗茶,一邊滋滋品茶,一邊海闊天空,談論古今。

其味、其情、其景確實是別具魅力

打平伙——

這種大家攤錢,伙吃熟羊,就鍋抓肉,不拘小節的吃法,正是黃土高原的風格。它既象原始人狩獵歸來聚火而餐的遺風,又類似與此地毗連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飲食習俗。「打平伙」可鞏固友誼,增進了解;解開疙瘩,調解糾紛。還可共商大事、同舟共濟,特別是通過「打平伙」議定的事情,說干就干,吃完羊肉,嘴一擦就開始了,誰也不會中途溜走。否則,大家說他不講義氣,不能同甘共苦,那麼,下次「打平伙」時,就沒他的份!

吃平伙——

人們談興正酣時,東家端來黃橙橙金燦燦的熱油香。隨後,鮮美可口、油而不膩的「筏子」又 端上來了。 「筏子」是用羊的內臟精製而成的美味佳肴,是東鄉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做「筏子」,先將心、肝、肺連同一些肚皮羊肉剁細,放上蔥花、 薑絲、椒鹽等佐料用花油和 肥腸包裹,用細繩扎牢,排在籠屜中蒸熟即可。因其狀如扎羊皮筏子故得其名。也有不少人家將「筏子」裝碗籠蒸。

令人垂涎的羊肉

正當大家吃罷「筏子」口齒留香回味濃郁之時,燉煮的羊肉已經爛熟,原湯鮮味在農家小院瀰漫,濃香襲人。羊肉出鍋後,東家又在肉湯里下進面片子。隨後端上每人一的「平伙」肉份子。這是東家按平伙客的人數把熟羊肉按腿、肋、胛和羊背子等部位剁成一、二兩的小肉塊,按人數均勻搭配。搭「肉份子」講究頗多,首先是要做到全羊每個部位的肉必須出現在「份子」里,吃平伙時無論多少人,寧少求全。在搭「份子」時所搭的堆數比平伙客要多出一份,這一份叫 「鍋台份子」,即慰勞東家主婦的一份。這一份肉錢平攤在「平伙」客們的身上。

「肉份子」剁好之後,整齊地擺在蒸籠里,由東家全籠托出呈在「平伙」客們的面前。 這時,大家禮貌地按先年長後年少的順序抓份子肉吃。這種羊肉滋味鮮美,湯汁濃厚,營養豐富,可口宜人,吃法獨特,別具風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Xl2wW0BMH2_cNUg_Pux.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