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相隨心變」,因此川劇表演中的「變臉」既不是單純的技藝展示,也並非變得越多越好,而是按照一定的程式。根據人物的心理特徵或情緒變化,選擇恰當的臉譜來加以表現,變臉是川劇的一種傳統表演技藝,川劇藝人根據劇情發展、刻畫人物的需要,靈活運用,不拘一格,經常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
臉譜:所謂的臉譜就是按一定的譜式用色彩勾畫而成的面部造型,主要運用於凈角。臉譜的顏色都橘遙其特定的意義:
1、一般紅色的表示忠勇
2、黑色表示剛直
3、白色表示奸詐
4、藍綠表示綠林好漢或盜賊俠客
5、金、銀表示神佛妖怪
緣起:根據川劇老作家嚴樹培先生所介紹,川劇變臉的緣起,大致在清代嘉慶年間,是當時某川劇劇團的一位武生演員由堂彩表演(魔術雜技之類的小把戲)觸發靈感而創造的,並用於川劇高腔大幕戲《歸正樓》中。該劇其中一折——《奔途》,將扯臉這門絕活巧妙運用。貝戎因打劫解送朝廷的銀子,遭到官府的追捕,他在逃奔途中三變其身方可脫身:出場時以藍色臉譜亮相,一變為紅色臉譜,二變為黑色臉譜,三變為半截臉譜的「霸兒臉」,這三變用的就是「扯臉」的變臉特技,所用的四張臉譜,象徵了貝戎的義俠身份極其豪放、剛正的性格特徵,可謂是獨具匠心。
抹臉:這是一種簡易的變臉方法,即化妝時先把油彩固定於面部的某個部位,變臉時演員或轉身、或埋頭、或以披風之類的作遮擋,以手將油彩塗抹於面部,是謂摸臉。這種變臉在川劇的傳統戲中運用較多。
抹臉又分為抹整臉、局部抹臉、拭爆眼等。
拭爆眼
一種局部變臉,運用更為方便。在《活捉石懷玉》中,狐仙帶領鬼卒夜至石懷住所,石懷見到被他害死的狐仙突然出現,不由心驚膽寒,轉身之際兩眼圈變黑,顯示其內心的恐懼,這時用的就是拭爆眼的方法,操作簡單,演員在轉身之際迅速將黑色(或其他顏色)抹在眼圈周圍即可。
吹臉
傳統戲《治中山》中《樂羊嘬羮》中一折,魏人樂羊怪帥出征直逼中山,中山網以其子樂舒為人質,要挾樂羊退兵。樂羊不從,中山王怒殺樂舒並烹飪為肉羹,以斗碗奉送樂羊。樂羊為鼓舞士氣,怒飲碗中羮,表達必勝之心。樂羊低頭飲羮的一瞬間,臉面變為金色,口條(鬍鬚)由黑變白。這時所變之金臉,就是用吹臉之法。碗中事先準備好金粉,演員臉上多用點油,低頭時用吹氣的方法將金粉粘到臉上,變為金臉,此法謂之吹臉。
抹臉吹臉經常交替使用。
氣功變臉
運用氣功的方法將臉逐漸變紅,也是傳統川劇的表演手法之一。《青梅配.贈釵》一劇就用了這種方法。書生張介因家庭貧寒,勵志讀書,因老父病重,全家斷糧,以糠菜當飯。張婆婆身體衰弱,被糠哽咽。連連喘氣,臉面變紅。演員在表演這一情節時,採用氣功變臉的方法,使得一張白臉逐漸變紅。全是真功夫。
面具變臉
最簡易的一種變臉手法,用紙殼製作的面具蒙在臉上。其方法有的是套在頭上,有的是在面具後面下部有一扣,演員可以用牙咬住。比如《活捉王魁》中的焦桂英的變臉用的就是這種面具變臉。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JHG828B3uTiws8K4p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