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在家,孩子就不聽話」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任性不乖?

2019-12-05   米兜兒麻麻

前陣子約了閨蜜小聚,可這一見面,就看到她臉上耷拉著兩個大眼袋。

眼見她這麼憔悴,我忍不住問她到底怎麼了?沒想到,她都快把我聊哭了。閨蜜說,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最近只要一回家,孩子就跟長在了她身上似的,做什麼都要媽媽陪。

讀個繪本,要坐在媽媽懷裡;玩個積木,要媽媽在對面看著;甚至連上廁所,也要媽媽在門口等著。

而最讓她崩潰的一次,是之前吃午飯的時候,一向已經學會自己吃飯的孩子,突然反常地要求,要坐在她懷裡,讓她喂著吃。

她拗不過,便把孩子抱了起來,結果姥姥有意見了,叨叨起來:

「你不在家孩子可乖了,結果你一回家,這都無法無天了。」

「飯也不好好吃,覺也不好好睡,都是你慣的!」

「你以後還不如少在家待著呢!」

聽了這話,她一把把孩子推開,生氣地說:「那我能怎麼辦?難道我還不能回家了麼?」孩子哇哇大哭起來,而她也難過地哭起來。

其實不只是她,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本來好好地在洗澡呢,聽到我回來了,吵著鬧著要換成我洗。」

「早上我上班都快晚了,結果孩子非哭著讓我送她上學,真不知道是愛我呢還是害我呢。」

……

媽媽不在家,孩子就是小天使;媽媽一回家,孩子就成了「作天作地」的小惡魔。難道孩子真的有兩幅面孔嗎?

不,當然不是!

1

孩子為什麼會粘媽媽?

其實,孩子黏媽媽,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發展。

3歲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階段,而這個階段也最容易出現黏人行為,他們會把媽媽看作一個安全城堡,當他們有安全焦慮或需求時,就會即刻需要返回媽媽的懷抱。

自我發展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6個月到3歲時,孩子大多處於個體化分離期。

隨著他的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他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母親不是一體的,開始理解自己和母親可以分離生活,也會更渴望對外去探索世界。

但同時,他又會容易生出更多的孤獨感、不安全感,這種體會遠比之前完全依賴父母時要嚴重,所以,他又會非常希望返回母親身邊。

在獨立、疏遠、親近的矛盾心理的整合中,孩子會更容易脆弱,敏感,一遇到挫折也會更迫切地想返回母親的懷抱,對母親的依賴大大增加。

這段時期,馬勒稱之為心境易感期,也叫做整合期。

一位媽媽曾跟我特形象的描述過這樣的場景:

「不管是在我工作的時候,還是做飯的時候,她總是每過一小會兒就來打斷我,有時我會抱抱她,但她卻很快掙脫我的懷抱,然後就在我附近轉悠。」

你瞧,既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又渴望享受母親的親密依戀,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情感非常「糾結」了。

但其實,她正是在這種「獨立」和「依戀」的反覆中,體驗與母親從「共生」到「分離」的過程。

說白了,這事兒就和咱們跟老公談戀愛時候一樣,既想時時刻刻看到他,又想有點自個兒的獨立空間。這都是必經階段。

2

好的「親密」,對孩子有多重要?

在一次心理課堂上,說起這個話題,一位媽媽竟忍不住哭起來。

她有一個女兒,小時候,女兒特別喜歡坐在她懷裡,可她擔心會嬌慣壞女兒,於是就經常推開她,甚至當著外人的面兒,會對女兒說:「這孩子,動不動就黏人了,真是讓人煩。」

雖然她是開玩笑的,可女兒卻放在了心裡。

到現在,女兒不過7歲,卻很不願與她交流;晚上睡前,她想過去陪陪女兒,女兒也會很不耐煩地拒絕她。

無法享受親密,成為她和女兒之間最大的障礙。

美國心理學家Anisworth,曾通過大量樣本的研究,把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依戀模式劃分為這樣三種:安全型依戀、焦慮-迴避型依戀、焦慮-反抗型依戀。

  •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會在媽媽離開時表示不安,但也會在媽媽回來後,迫切投入媽媽的懷抱,尋求媽媽的關注,並很快恢復平靜,再繼續對外界進行探索。
  • 焦慮-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則會面對媽媽離開不哭鬧,媽媽回來好像也不太關心,有點像對待「陌生人」的態度一樣。
  • 焦慮-反抗型依戀的孩子,會很擔心媽媽的離去,在媽媽離開後也會非常難過,但媽媽回來時,卻好像「賭氣」一樣,拒絕親密,很難被安撫。

所以,孩子對媽媽的「求關注」,和媽媽對孩子的「依戀反饋」,正是幫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的必須通道。

它會幫助孩子形成對周圍世界和自我的基本信任感,當孩子之後再面對壓力環境時,這種依戀系統就可以被再次激活,從而使孩子更能積極的面對壓力,並解決問題。

我們常說,安全感高的孩子,會更自信,而安全感差的孩子更容易自卑,自我否定,也是同樣的道理。

3

我們該怎麼辦?

沒有媽媽不喜歡和孩子親密,可再愛孩子,老母親也要喘口氣呀。每天被孩子各種花式摟抱,我有時候真忍不住懷疑,難不成生的是條蛇?

可直接推開他,看他嗷嗷大哭,我們心裡也難受的很;但要是時時刻刻的陪伴他滿足他,老天,我們也真的做不到呀。

面對一個突然「黏人」的孩子,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反客為主,粘他!

不需要一天24小時的守著他,但是在我們有可能的時間裡,使出渾身解數的去粘他!

「寶寶,我好想你,讓媽媽抱抱。」

「寶寶,我想讓你陪我玩積木。」

「寶寶,我睏了,你要陪我睡覺。」

別小看這些看著「二了吧唧」的話,這可都是直戳孩子內心的「情話」,讓他感覺到你也真正的愛他,離不開他,他內心對你的信任和安全感,自然會得到增強。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奇葩,但其實說白了,就是咱們之前常說的「高質量陪伴」。偶爾跟你撒嬌、求喂的,只要你當時有空,就120%的滿足他。

就像在孩子心中建立一個情感帳戶一樣,每一次的高質量陪伴,都是向這個帳戶里存款,當存款夠多,也就意味著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愛,那他對你「愛的主動索求」,就會減少。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真的很忙,又無暇顧及他時,就可以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要是有一個能唱能跳還能陪孩子玩的爹,一定要趕緊薅過來。可要是當時只有你自己,我也有個小絕招。

我常會私藏一點新的小貼紙或者小玩具,可別小看它們,危機時刻可是能幫我們續上半小時的命。

千萬別粗暴地推開孩子

你看他不停地「淘氣」,可這不過是孩子在渴求我們的關注和陪伴,他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再鬧媽媽就走了。」

如果這樣粗暴的推開孩子,只能讓孩子更擔心失去你,而變得更加黏人。所以,比起推開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反而可以傳遞給孩子更多安定的力量。

「親愛的寶貝兒,媽媽也非常想抱抱你,親親你。無論你怎麼做,媽媽都很愛你,也都在你身邊。」

哭鬧不過是孩子的本能,沒有什麼比媽媽溫柔的懷抱,更能安撫孩子的了。

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孩子需要愛,特別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的確如此,吃飽了孩子不會喊餓,抱夠了的孩子不會無端哭泣,那些看似「撒嬌」「任性」的行為背後,不過就是孩子對媽媽愛的呼喚。

我們與孩子終將會走向分離,今時今日的「黏人」,不過是這場過程中一個必經的小插曲,本以為幫助的是孩子,但實際上,又何嘗不是在幫我們,重溫一份「不會被拒絕」的親密關係呢。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