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嶺南庭院風格的青磚建築,省級文物,廣東省廣州劉氏家廟

2020-01-24     視覺秀旅遊

劉氏家廟,位於廣東省廣州大道中路大洲地2號。為清末愛國將領劉永福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主持建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越南維新會曾以劉氏家廟作為會址,開展驅逐法國侵略者,光復越南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該廟曾遭破壞。民國37年(1948年)改作市75小學。建國後50年代初期,改作沙河小學及其附設幼兒園、初中班。1963年後改作市五金交電倉庫。1989年,市政府公布其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劉氏家廟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劉氏家廟坐北朝南,分前後兩進院落式布局,今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47平方米。單檐,硬山頂,碌灰筒瓦。主體建築為頭門和正殿,兩側設廊廡,前后座以天井隔開。頭門門頂嵌"劉氏家廟"楷書石額,正脊為博古脊,脊身塑灰塑紋飾圖案。屋檐有藍色琉璃瓦當和如意形滴水。人字形封火山牆,墀頭有磚雕,封檐板雕花,花崗岩勒腳,青磚砌牆。後進大堂明間前金柱木聯為廣東順德舉人、書法家蘇若瑚撰並書:尚書恩澤學士詞章奕世猶留佳話在,星岫雲環沙河水繞此間宜有夏聲來。後金柱是劉永福題撰的對聯:策馬從南越歸來構數椽用妥先靈敢說聲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衛把兩字遍貽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家廟建成後,劉永福從豪賢街劉公館搬至此居住,並把先祖和父母的牌位,供奉在大堂明間,每日禮拜,以盡孝道。當時家廟右邊還建有一間忠義祠,祀黑旗軍陣亡袍澤,20世紀抗戰期間被毀。

1905年9月,越南革命志士潘佩珠與王族阮述來至廣州沙河劉家祠拜訪劉永福,邀請

劉大將軍出任策劃越南革命的軍事行動,劉永福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並且答應越南革命軍組成後,派黑旗軍原部將吳鳳典組織欽廉和左江一帶壯漢族子弟兵編為別動隊,與越南人民並肩作戰。阮述留在廣州,經常與劉永福聯繫策劃。潘佩珠與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知交,孫中山對他影響很大。他在越南組織領導民主革命運動與中山先生互為呼應。越南革命黨人經常來往於劉家祠堂,對劉永福的民主革命思想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劉永福對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也逐步有所認識和了解。時年雖已古稀,仍祈望能參加民主革命營伍,為創建民國"貢獻餘力"。


1908年,孫中山派遣黃興、王和順領導欽州三那(那思、那彭、那麗)農民抗捐鬥爭失利,劉永福把王和順藏於堂內,清軍統領郭仁璋帶領清軍前來搜捕,劉永福親自出面坐在堂中,怒斥郭仁璋為"小人",不許輕舉妄動。郭仁璋無可奈何,只好領兵退走,王和順免於遭難。當晚深夜,令兵丁帶上二千光洋,護送王和順經十萬大山轉往越南河內,並秘信通知其妻黃美蘭在雲南河口的內弟黃茂蘭送兩挑光洋至河內支援孫中山先生革命,積極籌劃河口起義。孫中山任命黃明堂為總指揮,王和順、關仁甫為副總指揮,指揮部就設在黃茂蘭家。黃茂蘭是劉永福內弟、黑旗軍部下,清政府縮編黑旗軍時回雲南河口老家任清軍管帶,革命黨人通過劉永福的關係取得了他的信任,同意在他家設立起義總指揮部。劉永福對河口起義作出了應的努力。

1911年7月,在王和順等介紹下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劉永福不顧年邁體弱,與留粵的革命黨人聯絡活動,積極響應革命,10月30日赴港。11月9日廣東宣告獨立,11月14日返穗,應廣東都督胡漢民之請,出任廣東省民團總長,節制廣州十數萬民軍。劉永福就任後,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整理營伍,發布通告,分兵巡守,維護社會秩序,為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作出了重大貢獻。越兩月,全省革命秩序大體安定後,永福即請辭去民團總長職務,告老返鄉,住在欽州三宣堂。

1915年,竊國大盜袁世凱為了鞏固自己"大總統"的地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不惜犧牲國家民族的利益,來換取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企圖復辟帝制,劉永福聞訊後,義憤填膺,即拍電上京,請纓抗日,反對復辟,獲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擁護。1917年元月9日,劉永福走完了一生的歷史途程,在欽州老家溘然長逝,終年80歲,葬於惠州城內西湖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4wH7W8B3uTiws8KLN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