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經營生死門:進一腳經營不易,退一步推出也難

2019-07-23     互金守望者

顯而易見的是,目前網貸行業受到監管要求,存量平台數量被壓縮已經是定局。對於部分存在問題、不合格、無法完成整改的平台們,「清退」成了一條避免爆發風險性事件的退路。

就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中旬,已有深圳、上海、雲南、四川、遼寧、湖南山東(目前僅濟南地區)等共計7個省市對外公示了網貸機構的清退名單,涉及的網貸平台數量多達405家。其中有取締類型的、殭屍類型的、自願退出類型的,上海和深圳兩地的數量尤多,占比一半以上。

如今,現存的網貸平台已經只有800家出頭,但坊間傳言,最終通過備案的平台可能不到100家,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多的時間裡,拿不到備案資格的平台,或許將密集地退出行業。

為化解存量風險,後續估計還會有一波引導各個網貸平台通過自主清盤、轉型發展、停業推出等方式出清風險。

這種壓力,可想而知。

而且網貸平台想退出,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儘管有一系列的退出政策,但是能不能退、怎麼退成了大難題。

P2P平台部分項目時間較長,即使平台不再新增任何項目,原有項目的退出時間也需要很長時間。此前能夠全身而退的P2P們之所以可以提前結清,是因為盤子夠小,「好調頭」。

監管傾向是「以備促退」,讓運營不下去的平台轉型或者推出,篩掉實力較弱的平台。這一過程中,平台被要求「三降」,平台數量、業務規模、出借人數量不同程度縮水,而借款人「逃廢債」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主動退出過程中,資產如何處置?兌付方案怎麼設置、怎麼執行?這都是問題所在。

「成熟一家、納入一家」,這是監管在7月放出的消息。對於無法退出或者不想退出的平台,也只能選擇轉型或者等到合規的辦法。之前召開的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座談會上監管已經明確表態,鼓勵有能力、有資金的平台轉型為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貸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鼓勵是有前提,要「有能力、有資金」, 從資金、渠道、牌照等各方面都有一定要求,也不是所有平台都有資本去轉型的。

想想浙江,待收餘額在20億以上的平台還有幾家?微貸網、51人品、銅板街、瑪瑙灣等寥寥幾家,堪堪滿足一掌之數。

這些平台需要做的,還是努力壓降自身風險,整改不合規之處,不然面對備案這道經營生死門,怕是進一腳經營不易,退一步推出也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vJbHWwBmyVoG_1Z2H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