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比先前認為的還要「暗」

2019-05-21   泛泛科學

暗物質在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中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不過,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天文學家David Harvey等人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和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觀測星系團互撞時,星系團中的暗物質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結果發現暗物質彼此間的交互作用程度比先前認為的還要少,但這一發現也將暗物質可能的「身份」範圍縮減,希望最終能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

目前科學家們對暗物質的了解仍然非常粗淺,僅知宇宙中的暗物質含量比可見的一般物質還要多。造成這種尷尬境況的原因在於:暗物質不反射、發射或吸收光線,因此無從用現代儀器「看到」這些暗物質,只能透過暗物質對一般可見物質的重力效應來窺見暗物質的存在,因此才會將之稱為「暗」物質。由於對它的不了解,因此對暗物質性質的猜測相當多元化而複雜。

為了更了解這些神秘的物質,Harvey等人透過類似研究可見物質的實驗,期待觀察到暗物質與一般物質撞擊時會發生什麼事。因為規模夠大才能看出撞擊效應,他們挑選了星系團作為觀察目標。星系主要由恆星、氣體雲和暗物質組成。當星系團發生碰撞事件時,散布在星系各處的氣體雲會彼此撞擊,而後逐漸減速或什至停下;換言之,星系撞擊時的氣體-氣體交互作用非常強。然而恆星本身則很少受到星系團撞擊時的氣體阻滯力影響,而且由於恆星彼此間的間隙很大,所以並不會彼此影響而使速度減慢,不過如果真的發生恆星互撞,則摩擦減速的力道也還是很龐大的。

先前認為暗物質的行為應該類似子彈星團中所呈現的。但僅有一個案例,很難預測將會看到什麼。每一次的星系團碰撞都耗時數億年才結束,因此以人類生命而言,我們只能從一個特定角度看到碰撞事件的某一瞬間。但碰撞案例數量若能增加許多,那麼便可從各個碰撞呈現的片段資訊,拼貼出比較完整的劇情,了解事態的發展走向。

Harvey等人從哈伯和錢卓觀測資料中選取的72個大型星系團撞擊事件進行研究。這些撞擊事件發生在不同時期,所見的撞擊角度也互異,有些是從側邊所見,有些則是正面的俯瞰景象。既然已知氣體和恆星在星系團互撞過程中會如何行動,以及會在何處發生這些事件,那麼僅需對照暗物質如何作用,就可以幫助科學家縮減暗物質可能的組成成分的範圍。

這些天文學家發現:像恆星一樣,暗物質在劇烈撞擊時會持續前進,並不會慢下來。然而又和恆星不一樣,暗物質之所以不會慢下來,並不是暗物質彼此間距離很遠,碰不到一起的關係。現行公認的理論認為暗物質是均勻的散布在星系團內,因此暗物質粒子彼此間應該靠得很近。所以暗物質在星系團撞擊過程中之所以不會慢下來,是因為它們不僅幾乎不與一般可見物質粒子交互作用,而且暗物質彼此間的交互作用程度也比之前認為的還低;這項事實,正是讓Harvey等人能縮減暗物質的可能性質的關鍵。

現行最被接受的暗物質理論認為暗物質可能是由「超對稱粒子」所組成。在標準模型中,認為電子、質子、中子等所有粒子都有它自己的超對稱粒子夥伴,這些超對稱粒子夥伴的質量比粒子本身稍重一些。這項理論迄今還無法獲得實驗證實,不過已經可以協助科學家們解決一些紛爭;超對稱理論其中一項概念認為粒子是穩定且為電中性,與標準模型中的一般粒子僅有很微弱的交互作用。而這些性質,似乎都能解釋暗物質的性質。

Harvey等人目前計畫要繼續增加碰撞星系團的案例數,甚至考慮將單獨的星系撞擊也納入研究範圍,畢竟單獨星系撞擊的事件比星系團碰撞要常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