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赴上海調研,特別與金牌選手面對面

2024-11-04     政知新媒體

新華社報道,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上海調研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調研中,李強前往上海南湖職業技術學院和在世界技能博物館,並與獲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的選手交談。

李強強調,要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努力造就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支撐。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技能人才?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李強在調研中提到了兩個關鍵詞:

科技、民生。

瞄準科技前沿和國際一流

千工易尋,一技難求。

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約為30%。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

此次調研中,李強詳細了解了我國申辦世界技能大賽和獲獎等情況。

2026年9月,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將在中國上海舉辦。

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技能奧林匹克」,我國已參加七屆,累計獲得93枚金牌、41枚銀牌、28枚銅牌和71個優勝獎,連續多屆蟬聯金牌榜和團體總分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李強在上海還與多位獲得大賽金牌的選手面對面交談,其中就包括在最新一屆世賽中代表中國取得金牌的盧俊威和謝輝鉉。

今年9月,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在法國里昂舉行。作為產業門類齊全的製造業大國,中國在傳統優勢項目表現優異,在新興領域、數字領域的不少項目上也實現了「零」的突破。

其中,上海科創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盧俊威、謝輝鉉組成的團隊奪得工業4.0項目金牌,並以全場最高分贏得「阿爾伯特·維達」大獎。

以世界技能組織創始人名字命名的「阿爾伯特·維達」獎,是世賽的最高級別榮譽,每一屆大賽中,只有一個賽項能夠獲此殊榮,被譽為「金牌中的金牌」。

盧俊威(左)、謝輝鉉

工業4.0項目是中國選手首次參加,這是一個製造業高端項目,集合了機電一體化、工業控制等,並涵蓋數字化新技術,要通過智能製造、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中國選手之所以能勝出,很大原因是我國在雲計算領域本身就積累了足夠的優勢。我們即將從世界工廠的參與者,轉型為擁有智能高效管控全球工廠能力的管理者。」盧俊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在調研中,李強指出,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瞄準科技前沿和國際一流,培養更多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高精尖缺」技能人才,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滿足多樣化、多層次民生需求

今年6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對於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至關重要。

什麼是結構性就業矛盾?

最突出的表現是「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一方面,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適應產業發展和市場需要;另一方面,不少行業和企業用工缺口較大,尤其缺少技術技能人才。

在上海調研期間,李強了解學生就業情況。他指出,要根據社會需要和產業發展實際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強化技能實操鍛鍊,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促進人才供需高效匹配。

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在調研中,李強提到了三個與民生需求密切相關的領域:養老、托育、醫療護理

  • 老有所養
  • 國家衛健委此前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在人社部近年發布的「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養老護理員居於前列。
  • 幼有所育
  •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約3000萬名3歲以下嬰幼兒,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入托需求。在「十四五」規劃中,「千人口托位數4.5個」是重要指標。目前,全國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已近10萬家,托位約480萬個。
  • 病有所護
  • 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達到2.97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21.1%,其中失能人口規模達4654萬。據推測,到2025年我國失能人口將上升到7279.22萬人,2030年將達1億人。醫藥行業對專業護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且標準不斷提升。

「養老、托育、醫療護理等服務需求日益增長,要大力加強相關領域技能人才培訓,提升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民生需求,有效擴大就業、促進消費。」李強說。

資料| 新華社、人民網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政知新媒體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df4fbe445faf4fdce264a0d65dac7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