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生態 美了顏值 增了價值

2024-07-02     天天正能量

央廣網新餘7月2日消息(記者劉培俊)清晨雨後,仙女湖上蒸騰起來的水霧,宛如一層薄紗,籠罩著整個水面。遠處的山巒在水霧的映襯下,朦朧而神秘,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態畫卷撲面而來。

仙女湖上蒸騰起來的水霧,宛如一層薄紗(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誰能想到,數年前,這裡曾因粗放的養殖方式和沿湖工業污染導致水質變差,也一度成為被責令整改的污染重災區。如今,經過生態修復,這裡水清了、魚肥了、岸美了、人富了,煥發出新的生機。

仙女湖華麗轉身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發展故事?又能為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和啟示?

如仙似幻的遠山(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一變:漁業從混亂到規範

7月1日,在仙女湖塘尾碼頭,一輛輛貨車正排隊等待即將起網的有機魚裝車外銷,銷售負責人李小騰忙得不亦樂乎。

「湖水明顯變得清澈。以前下雨一漲水,湖面上就漂著白色垃圾,現在看不到了。」李小騰是仙女湖區河下鎮壋頭村村民,生於斯長於斯,前前後後捕魚30多年,對仙女湖水質的變化深有體會。

自從壋頭村管轄段養魚承包權收歸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行使後,湖區養魚進入規範化管理軌道。李小騰也從漁民轉變為公司員工。他認為現在比起當年承包養魚,不僅收入沒有減少,而且不用承擔市場風險。最關鍵的是,湖區生態的改善讓他覺得「很值」。

仙女湖景致(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早年間,生活在仙女湖附近的村民多以捕魚為生,但由於不科學的養殖和捕撈方式,使得水域生態遭到了很大破壞。

「過去,湖區共有8家獨立漁業養殖單位,這些養殖單位又分別管理著幾戶、幾十戶不等的散養主體。」仙女湖區漁業公司董事長劉中平說,當時的他們以庫灣網箱養魚為主,一些養殖戶為了逐利,魚群、餌料投放密度大、頻率高,導致水質逐漸變差。

遊客絡繹不絕(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為破解這個難題,在新余市政府支持下,江西仙女湖漁業有限公司於2009年成立。從此,仙女湖取消網箱養魚的養殖方式,8萬畝水面統一為一個經營主體、一個品牌、一種經營模式,發展凈水養魚和碳匯有機漁業,嚴格實行「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二變:「墨河」變清水

雖然湖區養魚方面實現了科學規範管理,但是導致水污染的更大根源在岸上。沿湖周邊密集的畜禽養殖和工業污染讓仙女湖不堪重負。

「仙女湖治理與保護工作走過彎路,在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仙女湖生態治理存在的問題後,我們及時轉變思路,變單純治湖為全域治水。」仙女湖區生態環境保護局負責人鍾益強說。

遊客在欣賞美景(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仙女湖區從當初側重治理湖體本身,轉變為統籌考慮濕地、森林、山地等在區域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與河湖之間的關係,不斷優化水環境綜合治理。

認識到位,行動更要到位。一場以畜禽養殖整治、工業污染整治、水庫退養為主要內容的「保家行動」拉開序幕,仙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推進。

堅決禁。仙女湖全境列為畜禽養殖禁養區,境內316座水庫、山塘、水塘全部退出承包養殖,退養率達100%;嚴把項目審批關,環湖2公里內禁設工廠。

堅決關。歐里鎮近年累計關閉退出了18對煤礦、59座石灰窯、3個採石場及4家礦產品加工企業,徹底告別了單純「靠山吃山」的歷史。同時,該鎮96家畜禽養殖場全部關停拆除並清場復綠,保護孔目江水源。

堅決治。投資約1.27億元對轄區的7個鄉鎮(辦事處)進行污水處理體系綜合提升改造,提高環湖污水處理能力。

三變:群眾思想轉變了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期間,離不開群眾的支持。」仙女湖區農村工作局局長陳建軍說。

昌坊村村民昌有根的採石場就在第一批關停之列,他說:「短期來看對個人是有些損失,但是從長遠來說我們也能理解。採石場灰塵大、噪聲高,還有安全隱患,關停也是為了環境更好。」

仙女湖景致(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不能光顧著自己發財,把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毀了。」仙女湖區觀巢鎮文昌宮農業生態園總經理鄒小華說。他曾經是一名礦老闆,10年前主動放棄經營多年的礦產企業,投身農業開發。2019年年底,他接過觀巢鎮政府伸出的「橄欖枝」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走生態路、吃生態飯,成為一名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如今,文昌宮農業生態園已是當地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亮點之一。

治山理水換來青山綠水。目前,仙女湖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7%,成百上千隻鷺鳥翱翔山水之間,每年可捕撈魚類水產品五六百萬斤,產值約5000萬元,再現了一幅幅水清魚肥任鳥飛的生態景象。

每年3月至5月期間,仙女湖全水域禁止捕撈和垂釣,讓魚群休養生息,採用「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從6月份開始,禁漁期結束,連續多年獲得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會仙」牌有機鱅魚,在這裡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我們的有機鮮魚口感好,銷往湖南、廣東、上海、重慶等20多個省份,供不應求。」劉中平言語中透著自豪。

遊客絡繹不絕(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每年年底,沿湖村民還以每人5斤、每戶10斤的標準領取「股份魚」,共享一汪清水帶來的生態紅利。

為促進仙女湖有機魚品牌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仙女湖依託生態有機魚舉辦「臘八冬捕」魚文化節等活動。通過開發特色菜品、評選優秀廚師,吸引遊客參觀巨網捕魚、休閒垂釣、品嘗美食等,讓仙女湖的魚可觀賞、可品嘗、可購買。

四變:單一觀光到全域旅遊

生態好了,遊客來了,仙女湖區適時打造文旅項目。

仙女湖區把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放在重要位置,規劃實施了遊客中心改造、生態停車場、沁廬度假酒店、七夕老街等50個重點項目,旅遊業態和旅遊度假區功能配套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提升。

今年「五一」假期,仙女湖羽仙島、七夕島、愛情島浪漫三島全新上線,鐘山峽大橋恢復通車,環湖主題巴士開通,為景區更添風韻。

生態好了,文旅品牌逐漸叫響了。周圍更多老百姓端起了「旅遊碗」,吃上了「旅遊飯」。

仙女湖景致(央廣網記者 劉培俊 攝)

圍繞環湖路這個「生態圈」,沿湖4個鄉鎮主動對接、融入、服務主景區,鳳凰灣度假村、江口電廠藝術區、東山湖營地等文旅項目不斷增加,串聯起村莊和村民的「致富帶」。

2023年1月,仙女湖七夕文化旅遊度假區獲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如今,仙女湖的靚麗顏值頻頻出圈,與之相關的文旅業態也是炙手可熱。「我們將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樣板區,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彰顯仙女湖擔當。」 仙女湖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鋒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dee4d746a7592cd501ea669e3120e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