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元宵文化(上)

2023-02-04     馮曉暉

原標題:崔若林 | 民俗掌故——九江元宵文化(上)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城敘話」,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敬請關注。

本篇選自崔若林先生《九江文輯(第四集)》,圖片由編者添加。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篇,在立春和元宵節兩天連續發布。

崔若林(作者像,編者攝於2022年10月)

元宵,即元月的月圓之日。元宵節民間俗稱較多,如「上元節」「元夕節」。有的地方叫鬧元宵節,簡稱「元宵」「元夜」「元夕」等。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東漢永平(公元 58-75 年)年間,明帝為提倡佛教,於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張燈結彩。此後相沿成俗,成為民間盛大節日之一,也是春節之後的一個重要節日。這個節日,紅火中燃起希望,熱烈中散發睿智。

贛北九江,元宵期間民俗文化活動多彩多姿,氣氛濃烈,主要有祭祀、舞龍燈、劃旱船、踩高蹺、舞獅、猜燈謎、吃「元宵」團、飲元宵酒、迎灶姑等等。無不呈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韻味,充滿生靈活現的生活氣息。從文化視角看,元宵活動多是為了祈福致祥,增添樂趣,富有詩意;從內容和形式去區分,大抵可分作感恩懷德、和樂歡慶及驅邪逐惡等方面,且可從中窺知其淵深的文化內涵。

祭祀,緣於古代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嚴重,初民祈求神靈禳災賜福、驅蟲趕獸、逢凶化吉,保佑老少平安健康、生產豐收的產物。九江各地元宵節既有祭祀祖先活動,又要祭祀門神(戶神)、廁神、蠶神等小神,採取的方式多為「作其形」,相與嬉戲,擺祭物、念咒語,而主要為同情或謳遣,故顯輕鬆、詼諧。

武寧舊縣誌載:「上元剖竹為燈,送祖墓,沿山遍野,煌煌如星輝日燦,林麓洞然」;又載「房屋倉儲,園圃圈廁,莫不張燈,謂之照蟻蟲鼠耗,又取女貞葉燒爐中,作畢爆聲,以殄虱蚤」。

星子(今廬山市)蓼南元宵這天下午,要到先人墳墓送燈或插上一炷香;晚飯後孩子們會拿上樟樹枝,點燃後唱著:「天上星,花落英,打銅鼓,接觀音」,去每家每戶「斗香」,點燃的樹葉發出「啵啵」的響聲,他們就和著叫喊「爆蚊子,爆鬲蚤」,俗傳這樣可以使夏秋的蚊蟲、跳蚤減少很多。瑞昌人傍晚由家主攜帶兒孫,捧持供果和香、紙等祭掃祖墳,且點上蠟燭、俗稱「上亮」或送亮,映照「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燈」。

德安山區人多燃點松油柴(即含有松脂的樹柴),野外田邊放條點燃的稻草煙把辮,到親人墓前送燈。

永修人元宵夜到祖墳擺上魚、肉、蛋三鮮,燃燭、上香、放鞭炮進行祭奠。

鄱陽湖沿岸農人興在菜園裡燒煙包,名曰「趕菜蟲」,口念「趕菜蟲,蟲趕走了,趕到湖裡吃蒿草」。有的地方小孩敲著葫蘆瓢念道:「葫蘆瓢,敲敲敲,敲得老鼠生兒不長毛」等。新中國建立前,湖口有元宵夜趕殤(即趕鬼蜮)的習俗,因易引起宗族械鬥,如今鮮見。

九江俗話說:「除夕火,元宵燈」。元宵節與燈的關係密不可分,張燈、觀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故又叫燈節,或者叫「鬧元宵」。元宵期間,九江各地盛行燈彩活動,這天晚上到處燈火輝煌,流光溢彩,龍燈、獅子燈、麒麟燈、採蓮船等盡興表演。燈會、燈展場面人山人海,大人們扶老攜幼,年輕人和小孩呼朋引伴,爭先恐後跟著遊行的隊伍湊熱鬧,伸長脖子看稀奇。

2023年,九江元宵焰火晚會 圖源:九派潯陽

清光緒十一年《申報》刊載《陽燈市》,描述「人們觀燈『花前月下無歸路,不到天明亦不歸』。試燈前天宇晴霽,皓月一輪,春星萬點,上下輝映,於時廉前貴客擲錢,上街女兒都籠花帽詢,屆一時盛昌,各廟之出龍燈者共七十餘起,扮演牛、馬、魚、獸等物,無不栩栩欲活,又扮雜劇如昭君和番、水漫金山、唐僧取經、呂布戲貂蟬。名目不勝枚舉,群以爆竹迎之謂。」正如《九江竹枝詞》云:「彩車長龍蚌殼精,元宵潯城處處燈。焰火騰空城如晝,照見阿妹把哥親。」

永修各地興「設火樹、放火爆、抬船踏歌、鼓迭奏」,各種燈彩有龍燈(亦稱神燈,一條燈包龍頭龍尾為十三盞。奏樂分為擊鼓、缽、大鑼、小鑼)、獅子燈、走馬燈、蚌燈、船燈……競藝鬥巧,眩人耳目。

農村中舉行燈彩「游坂」,觀者如潮,通宵達旦,直至交燈。星子(今廬山市)的年輕小伙子元宵夜早早地敲著「絲扭」調鑼鼓,提著燈籠,頂著獅子燈或麒麟燈,到去年有重大喜慶的人家(如娶親、做房子、生孩子)賀喜。賀完喜後即到村裡的大場上參加表演。表演的節目有武術,什麼「步」「三門」「四子童」「長拳」「擒拿手」等等,奔騰雀躍,出拳有風,虎虎生威。拳術後又是兵器,長槍、大刀、短刀、長鞭、錘、鐧、滾叉,接著就是「河蚌舞」「推燈車」等等。

瑞昌鬧元宵有舞龍燈、踩高蹺、「跑車」等,舞台唱戲的通宵達旦,舞龍燈的走村串巷,火龍上下飛舞,玩「十八般武藝」的喝彩一浪高一浪;耍流星的如火球,見火不見人;玩響叉的如孫悟空要棍風雨不透 ……

濂溪區各種民間遊藝活動異彩繽紛:龍燈、獅燈、蚌燈、採蓮船等競藝鬥巧,眩人耳目。沿湖農村中興舉辦燈彩「游坂」,觀者眾多,通宵達旦。

2017年2月,九江柴桑區賢母園元宵燈會 攝影:朱希實

柴桑區「鬧元宵」的習俗,其盛況不減於春節,內容以文娛活動為主,品目繁多,各呈異姿,交替進行,民間扎制各式各樣的花燈,組織龍燈、蚌殼燈、舞獅、踩高蹺、四仂燈、送春牛等,有的還組織採茶戲、文辭戲等,在城鄉集鎮和大村莊活動。活動時都是以鼓鈸開路,繼以吹奏笙簫嗩吶等樂器,不問姓氏到各村各莊、集鎮游龍戲鳳,每到一處先進祖堂,打歌者高聲歌唱,祝福人壽年豐、家家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合家興旺,迎接的爆竹之聲不斷,觀看之人摩肩接踵。

彭澤,往年邑民輪供燈會,有採茶、踩船、蟹、蚌、太子、鰲山等名目,元宵夜鼓樂喧天,歌舞達旦,青年們赤膊游龍,每以鞭炮盤於龍頭,點燃後,火花四迸,旁觀者又以火花向之注射,雖灼肌膚,亦所不顧,往來歡呼,名曰「跑花」,20 世紀 40 年代後,此風漸衰;但今縣文化部門每年在縣城舉辦燈展活動,彩燈齊展,觀眾擁簇。尤其是一百多節的板龍表演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都昌是日晨起,四鄉鼓樂喧天,歡聲盈耳,燈彩走村串戶賀太平,直鬧到夜闌更深,依然是火樹銀花,燈彩以盤龍為普遍,次為表演武術的獅舞,再就是蚌殼燈、戲曲節目等等;近城龍燈還進城歡舞。

湖口草龍 圖源:華夏匠人

湖口草龍是鬧元宵節眾多游龍隊伍中的最大亮點,游舞草龍高潮時,掌龍頭者挨家遂戶在大門前張彩時的念白,足以令人精神振奮,「萬炮齊鳴鬧洋洋,一條黃龍進畫堂;保護老人多福壽,保護後代健康長。左邊儘是金銀庫,右邊還有積穀倉;金銀庫里出財寶,積穀倉里萬擔糧……」

隨著農村改革開放農民生活日益富裕起來,彩詞又添入新的內容:「新春古鎮豪氣展,現代鄉村玉樓高。改革開放謀發展,脫貧致富有高招。富民政策千般好,繪出山村分外嬌。小康歲月年年富,人民生活日日高……」,這些樸實無華的彩詞一經喝唱者高聲喊唱出來,又經眾聲附和後,氣沖山河,聲震天地,足以表達農民期盼年年風調雨順,國富民康的純樸心情。

讀後記:當年的元宵節真是熱鬧。崔老師講述的這些,現在還有麼?我猜測,即便是還有,也淡了很多了吧?青壯年都出去打工了。千百年來,上到朝廷百官、下到庶民百姓,各行各業都會休到元宵以後,如今可是初七上班,法定的。

2020年元宵節夜晚,九江進行全城消殺 圖源:搜狐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debbe817fce8d87e6d398961c917d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