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的「意淫之作」,又臭又長

2019-12-23     剁椒說電影

近兩年,馮小剛在社交平台上的火氣已經小了很多,公開言論也都平和了許多。


就連宣傳起剛上映的新作品《只有芸知道》,馮小剛也低調了不少。


從本月初就開展的大規模超前點映,到淘票票「想看」的人數高達將近六十餘萬人。


可見小鋼炮馮導的號召力依舊不減當年。


《只有芸知道》


《只有芸知道》是由馮小剛摯友張述的親身經歷改編而來。


黃軒飾演的隋東風與楊采鈺飾演的羅芸原本是異地打拚的陌生人,後來一同租住在徐帆扮演的林太家,也因此展開一段浪漫的邂逅,走入婚姻的殿堂。


等人到中年,妻子的猝然離世讓隋東風陷入哀傷與孤獨之中。


為了妻子的遺願,他踏上了為亡妻完成遺願的旅途。


這麼看來,一定是個很溫暖很動人的故事。


主創團隊的陣容,也非常值得期待。


編劇張翎,旅居加拿大的華人女作家,馮小剛2010年拍攝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就是改編自其小說《餘震》。


攝影是張藝謀御用攝影師趙小丁,曾與張藝謀合作過《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歸來》、《影》等作品。
更是曾提名過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主演黃軒和楊采鈺這次是二度合作,也是在《芳華》之後和馮小剛的第二次合作。


這架勢,馮導這是志在必得啊。


想從年底的各種類型混戰的賀歲片里,殺出一條小清新之路。


而《只有芸知道》作為一部純愛電影,椒妹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見證相濡以沫的愛情的機會。


雖然沒有去看點映場,但上映的第一天,椒妹還是按照慣例,去看了最早的場次。


結果——


說實話,椒妹我漫長而又艱難度過了132分鐘的片長,飽受折磨。


毫不誇張地說,從筆直的坐姿到葛優躺,從葛優躺到昏昏欲睡。


從全神貫注到時不時看看手機什麼時候結束,幾度想抬屁股走人。


等看完之後再回味下,頓時覺得這部電影根本值不回票價。



首先,椒妹我在此鄭重聲明一點。


《只有芸知道》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椒妹我並沒有對故事中的原型人物有絲毫的不尊重之意。


原型人物的故事確實是感人的。


馮小剛把摯友的真實經歷拍成一部電影來作為紀念,這樣的動機也確實真誠,值得感動。


可是,不是每一個真實的故事都能夠成功改編為讓每個人會動容共情的電影吧。


搞不好,就會變成一場瘋狂強行煽情的圈錢行為。



真人真事改編,沒錯。


但也不能綁架成,你不信你不感動就是你這人沒心沒肺。


《只有芸知道》這個故事講的好嗎?


顯然是失敗的。


男女主角在一片虛空中,表演著歲月靜好和矢志不渝。


電影開頭引用木心先生的詩,《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所以就是為了給整個電影零張力、零衝突的拖沓節奏,無聊的情節作鋪墊?


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根本無法支撐起時間和空間的跨度。


男女主人公之間沒有煙火氣的日常生活,仿佛如同一杯索然無味的白開水。


整部電影都是由無意義的空鏡頭、矯揉造作的表演以及酸腐的台詞堆砌而成。


請問誰願意坐在電影院裡看一場兩個多小時的看似浪漫,卻距離身邊現實生活十萬八千里的風花雪月?


冗長而又空洞的敘事,簡直就是故事片的災難。


就算是文藝片,也沒有這麼矯情的吧。



馮小剛如果覺得這個故事確實感動,那私下裡喝喝酒,聊聊天,發個微博感慨下就可以了。


這樣的故事真的沒有必要改編成電影。


想感動誰呢?


自我沉醉式的感動嗎?


純屬私人化嚴重的一部電影。


又或者說,像是一種自傳體的紀錄片。


馮小剛用中老年的審美視角,整出一個復古又老套的抒情散文體劇本。


這個劇本也不用動什麼腦子。


因為故事過於簡單,導演自己心裡也清楚。


所以只能依託攝影和形式敘事,給故事增加包裝和厚度,給愛情賦予悽美和厚重。



電影中出現大量的風景,美是真的美。


但是這些絕美的景色對於推動劇情,表達人物的情緒有任何作用嗎?


並沒有。


這分明就是紐西蘭旅遊局贊助的旅遊風光大片。


或者是某旅拍品牌的宣傳片。


採用倒敘加插敘的非線性敘事,強行裝高級的後果就是,故事被打碎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


無休止的慢鏡頭抒情,借回憶,借懷舊營造一種感人肺腑的氣氛。


可越是刻意煽情就越給人矯情的感受。


一場追憶之旅,還沒有狗子布魯的離世和半路出場徐帆的一句「你就丟下我一個人」讓人感動。



人物呢?


過多的抒情敘事,讓人物無法立住。


隋東風和羅芸像是符號一樣的存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仔細琢磨起來,人物的生活經歷似乎還有不少說不通的問題。


隋東風,窮小子考上音樂學院但是交不起學費,於是送外賣賺錢。


遇見羅芸一見鍾情,在賭場贏錢結婚,用贏來的錢開餐館開了15年。


那他來紐西蘭是為什麼呢?那個時候來紐西蘭也應該要花不少錢吧?有了錢為什麼不繼續上學?


羅芸,家境不錯,身體不好,到了紐西蘭在海鮮市場打工,然後遇見隋東風結婚,


那她為什麼去紐西蘭?身體不好她父母怎麼放心讓她一個人出國?她為什麼說自己運氣不好,原因呢動機呢?


電影里全都沒有解釋清楚。



明信片式的電影,註定無法讓我們產生共鳴。


相濡以沫的感情,不僅僅是要靠演員的表演,最關鍵的是要通過生活日常的細節來展現。


而不是一見鍾情,隨後就自然相濡以沫。


再者,女服務員梅琳達這個人物明明很重要。


這麼重要的角色,起什麼作用了?


花里胡哨用大量篇幅去描述她,整一堆什麼滿世界跑,領養非洲小孩,這和隋東風羅芸有毛線關係?


對故事情節有什麼改變和推動嗎?


這段友情似乎只是為刻意的設計和填充劇情需要,就算是刪除這個人物也沒什麼影響。



影片中所有的情節點都是中規中矩地選取事件,平庸乏力地完成敘事目的。


真人真事的確有足夠打動人心的力量。


但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能夠讓人體會到淚流滿面的程度。



馮導,這回真的不能怪我們觀眾垃圾啊。


132分鐘,我只記住了幾件事:


紐西蘭真的美。


楊采鈺真的有一種獨特的美。


黃軒的小肉手,無論是彈鋼琴還是揚骨灰,真的不怎麼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d2HMm8BMH2_cNUgzZ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