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棄用博學多才的燕王旦,而選擇年僅七歲的少子為太子?

2022-07-27     仲安筠

原標題:漢武帝為何棄用博學多才的燕王旦,而選擇年僅七歲的少子為太子?

漢武帝征和二年,太子劉據在巫蠱之禍中被江充、韓說等人誣陷,苦於無法自辯清白,進而鋌而走險起兵反抗誅殺江充等人。而漢武帝聽信讒言,誤以為太子劉據謀反,遂即鎮壓。太子劉據兵敗逃亡而自殺。後來,太子反叛冤案昭雪,漢武帝建痛心疾首,無以言表,而建思子宮以寄哀思。

漢武帝思念太子

而今漢武帝拖著老邁之軀,且自知油盡燈枯,於後元元年即著手安排後事。

漢武帝憂心立嗣之事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漢武帝後元元年),時鉤弋夫人之子弗陵,年數歲,形體壯大,多知,上奇愛之,心欲立焉,以其年稚。母少,猶與久之。欲以大臣輔之,察群臣,唯車騎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上乃使黃門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漢武帝後元二年,根據漢武帝臨終遺詔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將一同擔負起輔佐少主劉弗陵的重任。

據記載,漢武帝一生育有六個兒子,至征和二年太子據自殺時,尚有四個兒子在世,即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昌邑哀王髆及三歲的小皇子劉弗陵。

《漢書·武五子傳》:孝武皇帝六男。衛皇后生戾太子,趙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

讀史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漢武帝為何選擇年幼的劉弗陵即位,而不從眾成年皇子中選擇繼承人?

1、元狩六年,齊王閎與燕王旦、廣陵王胥同日獲封,且舉行了隆重的賜策儀式,並派遣御史大夫張湯於廟授策。

俗話說,愛屋及烏。齊王閎因其母王夫人有寵,而深得漢武帝喜愛,將其置於齊魯禮儀之地,確有恩寵之意。

但是,齊王閎立國八年,於漢武帝元封元年即去世,也因無子嗣為繼,而除國。

2、昌邑哀王髆於漢武帝天漢四年獲封,其母是漢武帝後期十分寵愛的女人李夫人,去世後追封為孝武皇后。因為李夫人的緣故,漢武帝對李氏家族寵愛有加,貳師將軍李廣利即是最大的受益者。

征和三年,太子據自殺後,儲君之位空懸,各方勢力虎視眈眈,此時手握兵權,氣勢猶盛的貳師將軍李廣利也不例外,意欲謀立外甥昌邑王髆為太子。

於是,李廣利出征匈奴時,即委託丞相劉屈氂相助奏請漢武帝立昌邑王髆。在李廣利利益的誘惑下,劉屈氂欣然應允。

另外,劉屈氂與李廣利還是兒女親家關係,即李廣利的女兒嫁給了劉屈氂的兒子為妻。

不料,因左丞相劉屈氂夫人與貳師將軍李廣利一起詛咒漢武帝被內者令郭穰告發,劉屈氂被腰斬、妻兒梟首,李廣利的家屬也未能倖免而被收監。李廣利聞聽此事,即投降匈奴,漢武帝一氣之下將李氏家族全部誅殺。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初,貳師之出也,丞相劉屈氂為祖道,送至渭橋。廣利曰:「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猶乎!」屈氂許諾。

昌邑王髆於漢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即後元元年,英年早逝。

3、燕王旦認為,皇太子據自殺,皇次子齊王閎英年早逝,以年次長幼而論,太子之位無論如何應該落到自己頭上。於是,燕王旦便上書,而且措辭非常委婉,請求回京伴駕,侍奉於皇帝左右。

燕王旦

漢武帝看著燕王旦的請願書,勃然大怒,立即將燕王旦的使者斬於皇宮北門。又因劉旦被指控私藏逃犯,漢武帝下令削去燕國封地中的良鄉、安次、文安三縣,以示懲戒。

《漢書·武五子傳》:旦壯大就國,為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說,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招致游士。及衛太子敗,齊懷王又薨,旦自以次第當立,上書求入宿衛。上怒,下其使獄。後坐臧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武帝由是惡旦,後遂立少子為太子。

燕王旦上書,漢武帝震怒

從此之後,漢武帝便十分厭惡燕王旦。漢武帝認為,燕王旦聰明善辯,博學多才,其同母弟廣陵王胥勇武有力,二人的舉動不但不合自己的心意,還於法不合,多有過失,所以漢武帝考慮太子人選時,將燕王旦、廣陵王胥排除在外。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燕王旦自以次第當為太子,上書求入宿衛。上怒,斬其使於北闕;又坐藏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上由是惡旦。旦辯慧博學,其弟廣陵王胥,有勇力,而皆動作無法度,多過失,故上皆不立。

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國待遇與漢初大有不同,歷經漢景帝削藩、「七國之亂」,至「推恩令」強力推行,諸侯王僅有小心謹慎享國之利,已無多少特權。

另外,西漢王朝,尤其是文景之後,皇位傳承基本以嫡長子繼承制為主,燕王旦作為皇三子,且太子據之位早已確立,加上外戚衛氏家族戰功赫赫,其只能安居燕國。

燕王旦與其他諸侯王不同的是,他並非沉迷於女色、遊獵,而是沉心於各種學問,率性而學,經書、雜說來者不拒,尤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

若非太子據自殺身亡,齊王閎早逝,燕王旦的人生應該是比較完美的。

「歷史倪說」認為,史書為當國者書寫,燕王旦、廣陵王胥行事不合法度,不一定即是漢武帝對其評價,而且有可能為漢武帝去世後,為了強調少主劉弗陵即位的合法性而刻意宣傳之言,尤其是霍光輔政期間,燕王旦不是對其惡意中傷,即是欲將其誅殺。

霍光於漢武帝之後以輔政大臣的名義輔佐漢昭帝、漢宣帝,且廢僅做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劉賀,可見其權傾朝野。

輔政大臣霍光

燕王旦曾夥同上官桀、上官安、蓋長公主及桑弘羊共同反對霍光,且以燕王旦的名義趁霍光休假之機,向年少的漢昭帝上書誣陷霍光有不臣之心,卻未被採信。

之後,上官桀、上官安、蓋長公主及桑弘羊見無法從漢昭帝入手除掉霍光,進而鋌而走險欲以蓋長公主的名義請霍光赴宴,從而一舉擒殺霍光,結果計劃泄露,參與者或自殺,或被誅殺。

「歷史倪說」認為,征和四年,漢武帝連年征討匈奴,導致民困兵乏,而發布輪台罪己詔,承諾國家要休養生息。而燕王旦聰明善辯,博學多才,頗有漢武帝即位之初的影子,若以其為嗣,有可能再次將漢帝國帶入窮兵黷武的境地,而並非其行事不合法度。

漢武帝發布罪己詔

至於廣陵王胥,以其勇武有力的形象,效命沙場或許是合適人選,令其為嗣,絕非在漢武帝考慮之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ccf90c726245399ade33104e7a19d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