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有孝莊文皇后,大明同樣有歷經四朝的明仁宗誠孝張皇后

2020-01-20     小聰歷史客棧

說起賢德有才的皇太后,大家第一想到的會是大清朝的孝莊文皇后,這可能更多的是受清宮劇的影響,清朝的孝莊皇太后的確是後人公認的一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

孝莊先後擁立順治和康熙兩位小皇帝登基,在奠定和發展大清江山的恢弘偉業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很多人認為她是明清以來最賢能的皇太后了。

近期《大明風華》電視劇熱播,其中出現了一位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張氏,她的歷史原型就是明朝時期歷經四朝的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因為關於張皇后的影視作品實在太少,因此很多人對她知之甚少,但是她的才能以及對大明的功績絕不輸於清朝時期的孝莊太后。

張氏是河南永城縣人,她的父親是指揮使,她並沒有顯赫的家世,是朱高熾的原配妻子,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年張氏被封為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進封皇太子妃。

張氏的丈夫朱高熾從小性格很軟弱,一直體弱多病,而且肥胖腿腳也不方便,一直不受父親朱棣的待見和喜歡,心中時常有廢太子之意。

然而當時身為太子妃的張氏,和自己的丈夫朱高煦不同,她精明能幹,處事得體周到,一方面做好朱高熾的賢內助,另一方面還經常進宮孝順婆婆徐皇后,侍奉盡心周到,因為張氏的賢惠孝順,徐皇后特別喜歡這個兒媳婦,因此經常在朱棣面前誇讚朱高熾妻子張氏賢明,是合格的皇家兒媳,也是合格的未來母儀天下的最佳人選,因此朱棣對朱高熾的嫌棄慢慢減少。

而且張氏所生的兒子朱瞻基當時聰慧好學,像極了年輕時期的朱棣,是朱棣眼中的「好聖孫」,深得朱棣寵愛,因此也很喜歡張氏這個兒媳,朱高熾沒有被廢掉太子之位,張氏作為太子妃,起來很重要的作用。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繼承皇位,張氏被冊封為皇后,張氏被冊封為皇后以後,對朝中內外大事都熟知,還時常勸說朱高熾勤於政事,同時把後宮管理的井井有條,是賢德的賢內助,可惜朱高熾因為身體不好,在位不足一年就在洪熙元年駕崩。

洪熙元年,朱高熾駕崩,終年四十八歲,此時的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監國,而當時對皇位虎視眈眈的朱高煦也想趁機打算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殺朱瞻基。

面前如此險惡的局勢,張皇后體現了她特有的政治家素質,採取了非常措施,秘不發喪,封鎖消息,秘密派出楊榮出京,急召朱瞻基回京,承繼大統,一場政治危機得以被化解。

宣德元年,朱瞻基登基後,張氏被尊為皇太后,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當時軍國大事大多聽命於張氏,聽從她的裁決。

宣德九年,朱瞻基駕崩,年僅三十八歲,當時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還是個孩子,當宮中訛傳新皇帝為襄王時,張氏為了朝局穩定,馬上主持召集眾位大臣來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當時群臣對著朱祁鎮高呼萬歲,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鎮得以成功登基。

朱祁鎮登基後,遵從明宣宗遺詔,凡是朝政大事都要奏請張氏才可以施行,作為朱祁鎮祖母,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當時的張氏等於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由於當時朱祁鎮年幼,張氏作為太皇太后便成為實際上主掌朝政的人。

張氏當時是宮中實際掌權的人,看到如此情景,當時很多大臣請求張氏垂簾聽政,但是張氏卻說不要破壞祖宗規矩,並沒有垂簾聽政,而是委任了得力的輔佐大臣來共同處理朝政事務。

當時朱祁鎮身邊的太監王振,因為受到朱祁鎮的寵信,開始囂張跋扈起來,張氏知道以後,為了避免宦官專權,對朝廷不利,她一直壓制朱祁鎮身邊的太監王振,在張氏去世之前,王振始終不敢逾雷池一步,一直謹守做宦官的本分。

張氏不僅處理朝政得當,還經常提醒百官要體恤百姓疾苦,張氏知書達禮,重用老臣,在她的攝政下,她重用張輔、胡濙、楊士奇、楊榮、楊溥五大臣輔政,使得正統初年的朝政相對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張氏對外戚的約束也相當嚴格,她出身寒微,父親很早就去世,但是還有兩位兄長在朝為官,雖然兩位兄長當時在靖難之役的時候都有戰功,但是張氏始終沒有給自家兄弟很高的封賞,也不允許兄弟參加商議國家大事,同時她對自家人要求嚴格,從不允許自己家人借著自己皇太后的名義欺壓百姓,因此家庭成員都是安分守己,因此得到了百姓的一致稱讚。

張氏在世期間,一直參與政治決策,她沒有政治頭銜,也不選擇「垂簾聽政」,只是以妻子、母親以及祖母的自然身份,在朝堂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

張氏歷經明代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朝,從太子妃、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不論在朝堂上還是百姓心中,她都是人人稱讚的賢后,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作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用自己的才能和賢德譜寫了一曲璀璨的大明華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XzPxW8B3uTiws8KpkNB.html